初夏的袁家崗天橋,人流如織卻秩序井然。這座橫跨九龍坡區與渝中區交界的天橋,曾是城市治理的“痛點”——占道經營頻發、管理權責模糊,一場明星演唱會甚至可能引發踩踏風險。
然而今年4月,一場高效的跨區聯合執法改變了局面:智能設備識別占道經營,渝州路街道網格員3分鐘抵達現場,指揮中心同步聯動渝中區石油路街道執法人員,20分鐘內游攤清退完畢,隱患消除。
這座天橋的變遷,正是九龍坡區渝州路街道以“毗鄰黨建”破解跨區治理難題的縮影。緊扣九龍坡區委“1167”總體發展思路,特別是“城市現代化治理展示地”的奮斗目標,渝州路街道與一街之隔的渝中區石油路街道攜手,將5公里行政邊界線,打造成服務民生、保障安全、提升品質的幸福紐帶。
機制“破壁”:從物理毗鄰到化學融合
“以前處理交界地帶的問題,電話打過去,等對方街道層層轉達,黃花菜都涼了。”一位在渝州路街道工作多年的老城管坦言。行政壁壘曾是跨區治理的最大梗阻。
破題關鍵在黨建引領。渝州路街道與石油路街道簽訂“毗鄰黨建”聯盟結對共建協議,組建“干部共育、產業共促、城市共管、飛地共治、平安共保”5個工作協調組。這并非虛設機構,而是實打實的協同中樞。雙方建立指揮長互訪、板塊崗位交流、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坐下來共商共議。
“要事共商”制度催生了實質合作。雙方共同推進“重醫附一院至中新城上城地下停車場修建”“城管執法休息亭共享”“公共車位共用”“綠化共護”等10項年度重點合作項目清單。城市管理有了統一標尺,資源實現互補共享。
風險處置擰成一股繩。針對交界區域風險隱患,雙方創新建立“四色預警”機制:紅色(重大安全隱患)、橙色(群體矛盾糾紛)、黃色(日常管理頑疾)、藍色(民生服務需求),配套差異化響應流程。紅色、橙色事件由指揮長直插現場調度。今年已高效處置包括渝州路—石油路片區邊坡嚴重傾斜在內的3起紅色預警事件,平均到場時間縮短至驚人的8分鐘。
“六店社區私人廠區旁的邊坡剛好在交界處,一旦發生垮塌將直接阻斷高九路交通,并危及兩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按‘紅警’流程,兩邊指揮中心同時響應,應急隊伍幾分鐘內都趕到了,及時設置警戒區域,疏散人群車輛,快速制定加固措施,處置了險情,避免了可能的災難。”渝州路街道指揮中心負責人記憶猶新。機制重構,讓跨區聯動從過去的“選做題”,變成了守護安全的“必答題”。
數字“賦能”:一屏統覽,一鍵智達
在渝州路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上,5公里長的毗鄰區域態勢一目了然。整合公安天網、城管執法、消防等12大類8.1萬條數據,疊加接入1002路視頻監控,落圖標注7類風險點位,構建起交界區域的“數字孿生”。
“一張圖”打破信息孤島。過去,交界地帶是數據感知的“盲區”和“斷點”。如今,通過搭建專題數字駕駛艙,實現了“一屏統攬”。在奧體中心舉辦大型活動時,屏幕實時監測著從袁家崗輕軌站涌向奧體的人流熱力圖。系統一旦預測到某區域人流密度接近閾值,立即發出預警,為提前疏導、保障安全贏得寶貴時間。
“一條鏈”貫通事件處置流程。事件處置流程被重塑為“網格吹哨—中心派單—跨街聯動”。依托數字平臺,事件信息可瞬間推送至協同方。針對夜間燒烤攤擾民、游攤“打游擊”、建筑噪音污染等高頻跨域頑疾,渝州路街道依托“141”基層智治平臺,已推送并協同處置26個區域協同事件。事件平均處置時長從過去的3天大幅縮短至6小時,相關重復投訴率下降62%。
渣土車跨街道違規傾倒曾讓執法人員頭疼不已。現在,通過城管監控智能識別嫌疑車輛、交警卡口追蹤軌跡、地塊核查人員聯動,查處效率提升2倍,重復違法率下降74%。數字化讓跨區協同有了“火眼金睛”和“飛毛腿”。
“一個庫”預警潛在風險。建立涵蓋重點人員、特殊場所、風險點位的5類主題數據庫,疊加AI智能預警模型。在中心城上城群租房隱患整治中,系統通過監測水電用量的異常波動,精準識別出群租房違規改造風險,推動兩地多部門聯合整治,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在渝州路—石油路片區,共享消防通道占用、電路負荷峰值等數據,實現了火災風險的“紅黃綠”三色預警,今年已及時預警并早期處置火情5起,未發生較大以上消防安全事故。
民生“有感”:邊界痛點變服務亮點
治理的成效,最終要由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來檢驗。毗鄰黨建催生的“化學反應”,正悄然改變著邊界地帶居民的生活。
“無人管”變“合力管”。六店社區六店小區與渝中區阿卡迪亞小區之間的虎山路,曾因區域交界權責不明,長期處于“三不管”狀態——交通秩序混亂、環境衛生臟亂差,居民怨聲載道。通過兩地市政、交警、街道、社區多次實地勘測、現場辦公,最終明確劃分了管理權責:阿卡迪亞小區大門轉盤往六店小區方向的道路以及六店小區一側人行道由九龍坡區管轄,轉盤往六店儲備站道路及人行道由渝中區管轄。“終于有人管了!路暢了,也干凈了。”家住六店小區的王阿姨感慨道。類似的精準確權,解決了諸多歷史遺留的“模糊地帶”問題。
“搶資源”變“享資源”。渝中區石油路街道黃荊灣社區缺乏大型室外活動場所,而相鄰的九龍坡區六店社區公園設施完善。過去,居民只能“望園興嘆”。在毗鄰黨建框架下,兩地社區達成共建協議,長期共享六店社區公園資源,共同組織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現在過條馬路就能到六店社區公園跳舞、打球,太方便了,感覺活動空間一下子大了很多!”黃荊灣社區居民李大爺成了共享公園的常客。資源聯享,讓公共服務突破了行政區劃的圍墻。
“煩心事”變“暖心事”。國賓壹號院小區曾因建設時將主體水表網與燃氣調壓閥安裝在小區外毗鄰渝中區宜居苑小區的地界,引發兩個小區居民長期矛盾。雙方街道、社區多次協調未果。最終,借紅巖村隧道附屬配套工程施工之機,兩地積極與建設單位協商,成功將水表網和調壓閥全部遷移回國賓壹號院小區內部,徹底化解了這一困擾居民多年的“心頭刺”。精準對接民生“關鍵小事”,讓幸福感在邊界線上流淌。
“治理洼地”變“品質高地”。聯合打造的“市容環境聯管示范路”正在推進,一條貫穿兩區的背街小巷將煥然一新,成為聯合執法、聯合保潔、聯合巡查機制的樣板和居民休閑漫步的新去處。“15分鐘高品質生活圈”項目也在加速布局,依托現代社區建設,整合文化、醫療、養老、托幼等資源,讓邊界區域的居民也能便捷享受到“一體化一站式”的優質服務。重醫附一院周邊的游攤,將通過打造重醫周邊創新集市項目實現疏堵結合的規范管理,既滿足市民需求,又提升城市窗口形象。
媒體觀察:邊界之治,折射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之光
走在渝州路與石油路交界的街頭巷尾,曾經因“權責不清”而顯得灰暗、雜亂的角落,正逐漸被注入秩序與活力。采訪中,一個細節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在交界處經營小店的老板說,“以前有事不知道該找誰,現在看到穿不同制服(指兩區執法人員)的一起來處理,心里就踏實了。”這樸實的感受,道出了“毗鄰黨建”最核心的價值——它重塑了治理的邏輯,將“以鄰為壑”的潛在隔閡,轉化為“以鄰為伴”的協同力量。
九龍坡區委“1167”總體發展思路中,“城市現代化治理展示地”的定位清晰而富有遠見。渝州路街道的實踐正是對這一目標的有力注解。它深刻表明,超大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核心在于打破傳統的條塊分割思維和行政壁壘依賴。當治理單元囿于行政邊界時,那些天然存在于邊界上的民生痛點、風險盲點,便成了“三不管”的洼地。而“毗鄰黨建”提供了一種創新路徑:以黨建為統領,以機制為保障,以數字為引擎,以民生為導向,將物理上的邊界線,轉化為治理能力融合提升的“實驗田”和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
這種探索的價值,遠不止于解決幾個游攤、幾處隱患、幾條路的權屬問題。它是在為超大城市日益復雜的治理難題探路——如何實現更精細的網格管理?如何建立更高效的應急聯動機制?如何推動更均衡的資源分配?如何滿足群眾更高品質的生活需求?渝州路與石油路的“破壁”實踐,通過機制重構、數字賦能、場景創新,給出了具有啟發性的答案:治理的現代化,必然是協同的現代化、智慧的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
上游新聞 王渝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