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吳先之
編輯| 王 潘
京東外賣補貼力度趨緩之際,淘寶閃購再一次加大了補貼力度。
7月2日,淘寶官方公眾號發文,宣布自即日起,將在未來12個月內直補消費者和商家500億元,相當于同時向B、C兩端加大補貼力度,延長補貼時間。
C端的補貼落地是采用發放大額紅包、免單卡、官方補貼一口價商品等方式。B端補貼則是通過店鋪補貼、商品補貼、配送補貼、免傭減傭等手段籠絡商家。
過去兩個月時間,餓了么與淘寶閃購在商家端完成了自動對齊。光子星球了解到,餓了么為了加速對齊,還對城市BD設置了整合門店的KPI。
某南方一線城市餓了么BD告訴光子星球,“現在考核是單月新增30家店,30-40家門店每上一家新店獎勵200元,40往上300元一家門店,我身邊有BD上個月光這一項進階獎勵就拿了2萬。”
“S、A級的店很難談,現在美團忙著和京東打仗,顧不上B、C級小店,我就主攻這個”,上述人士提到,為了說服商家上餓了么,自己把重心放在了一些原本沒有打算上外賣的商家,他會說服他們先掛一些方便打包的單品,以完成KPI。“比如火鍋店,就讓他賣冒菜。”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提到了“直補”,用以區分慣常的補貼。常規補貼由于商家與平臺各分擔一定比例,已經成為了一種營銷手段。例如,初期平臺自掏腰包吸引消費者和商家,隨后官補退坡,增加商家自補比例,最終將補貼變為商家營銷費用。
淘寶閃購500億補貼的豪橫,讓人想起了昔日王思聰那句:“我交朋友不在乎他有錢沒錢,反正都沒我有錢。”
變“廢”為“寶”?
淘寶閃購500億補貼,不難讓人想起當年餓了么的補貼,對比下來其實變化并不多。
淘寶閃購的補貼力度是諸多變化中最大的,不僅力度空前而且持續化。光子星球獲悉,自從5月加大補貼力度以來,截至目前淘寶閃購月均補貼開支在80億左右,內部的補貼預算由年初的300億已上調至600億。日前加碼后,500億補貼預計持續到明年七月。
相較而言補貼手段沒有太大創新,大多為復刻。
例如針對C端的補貼中,發放大額紅包是去年以來淘天大促的慣常手法;免單卡是遷移餓了么的“免單”玩法;官方補貼一口價,其實是提升運營彈性。面向B端的補貼幾乎與電商、本地生活并無二致。
移動互聯網經歷十多年發展,補貼早已是一門精細化運營科學,淘寶閃購的補貼卻還保持著古早時期的財大氣粗。
2018年2月26日,經過美團“抬價”后,阿里以95億美元現金收購餓了么全部股份。
阿里集團任命“救火隊長”王磊(花名:昆陽)接棒CEO,著手對餓了么進行整合。作為對美團抬價的“報復”,阿里隨后發動了所謂“夏季攻勢”,投入30億元的補貼。
圍繞三個目標,阿里對餓了么進行了整合,這條邏輯至今未變:首先是本地生活是重要的入口,阿里希望構建起從實物電商到數字電商(文娛),再到本地服務電商的體系;其次是即時配送對阿里新零售來說是支撐;再次是作為高頻的支付場景能夠支撐起金融業務。
然而,空降高管不熟悉業務、流量短板、覆蓋城市有限,以及履約能力等原因導致餓了么沒能保持住40%的市場份額。值得一提的是,補貼之下,餓了么的平均平均配送時長不增反降,從52分鐘拉長到了58分鐘。
七年過去,淘寶閃購的策略仍然沒有變化。據了解,今年阿里內部對餓了么的考核中再次一次出現市占率達到40%的表述,并增加了8000萬單的日峰值單量考核。
阿里執著于單量的動因也和七年前一樣——借助單量增長,拉動和繁榮其近場電商生態。
根據此前既有案例可以看到,補貼將產生多重效應。最明顯的是拉動低客單價的飲品消費,京東外賣和淘寶閃購都希望以此培養用戶習慣,從而帶動餐食外賣與非餐食外賣。
在5月補貼之前,餓了么日均訂單為2487萬單,淘寶閃購僅百萬單;補貼后,餓了么日均單量攀升至3000萬單,其中1065萬單為飲品,占比超30%。提升最為顯著的是淘寶閃購,其中餐飲單量就高達1000萬,非餐250萬單。
考慮到淘寶閃購將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上述數據可能還將攀升,但補貼也將觸達邊際。尤其是淘寶閃購與餓了么還缺乏精細化運營的情況下,其邊際效應還將加速衰減。
“美團的策略是增價付費神券膨脹的額度,以及會員體系加持,補貼策略很隱性,但可以篩選用戶。”一位業內人士指出,淘寶閃購目前沒有手段篩選用戶,只能大水漫灌,吸引用戶薅羊毛。
訂單增長的同時,淘寶閃購和餓了么留住商家的手段也有限,尤其是餐食類。美團到店到家在各地運營都是通過直營展開,依靠團購練兵,其BD團隊是一只枕戈待旦的常備軍。而餓了么的直營網絡僅有百余個,其于區域皆靠代理實現,這導致餓了么始終困于一二線,無法深入到三四線地區。
由于直營網絡確實,面向B端的補貼將會有更高的沉沒成本。
弗蘭肯斯坦·阿里巴巴
阿里內部并非沒有意識到淘寶閃購當下的問題,而是當下有優先度更高的事情——聯動容易打通難,這也是電商平臺入局即時零售的最大桎梏。
一位阿里人士表示,“餓了么的基建比京東外賣要好,比如騎手多、商家后臺好用、APP不容易崩潰等,所以第一輪補貼下來,對淘寶閃購的拉動遠超京東外賣。”
京東外賣在過去半年完成了從無到有的建設,照理來說阿里會有更好的表現。可是后者面臨的挑戰遠超京東。淘寶閃購是由多個零售業務“縫合”的產物,且這些業務在所處賽道中并不強,在阿里內部長期處于邊緣地位。
自5月以來,淘寶閃購和餓了么在B、C兩端并未完全打通。用戶在淘寶閃購點單,在頁面內只能看到部分訂單,在餓了么APP里能完全看到淘寶閃購的訂單,但在淘寶APP訂單中看不到餓了么的外賣訂單。商家側亦然,淘寶閃購的入駐入口在淘寶,而餓了么的入口則是餓了么商家中心。
換言之,阿里和京東一樣,作為電商平臺入局外賣都存在業務體系的區隔,而阿里的問題更為復雜。
淘寶閃購的前身是淘寶小時達,去年微調了架構后,進行了品牌升級。隨后納入了包括天貓超市、淘鮮達、淘寶買菜等阿里體內相對低迷的零售業務,共同整合為淘寶閃購。整合尚不足年,預計最遲到8月,還將與餓了么、飛豬結合為新的綜合零售體。
這種復雜、跨業態的整合,使得淘寶閃購的上限很低,下限很高。
電影《科學怪人》中,科學家弗蘭肯斯坦用各處搜集的殘肢斷臂,縫合出了一個怪人,這就像聚合多個邊緣低迷業務,整合為淘寶閃購一樣。挑戰在于,淘寶閃購需要完成業務協同、團隊與商家整合,以及一條標準化的運營策略。
從飛豬與餓了么的整合情況來看,淘寶閃購的“縫合”進程算不上快。例如飛豬內部KPI仍然獨立制定,商家與貨盤也沒有導入太多。
阿里整合進程較慢的一個原因或許在于,內部還在思考到底是將淘寶主站改造為綜合零售應用,還是單獨上線獨立的淘寶閃購應用,抑或是升級餓了么。改造10億月活級別的淘寶應用,面臨著巨大不確定性;而推出獨立的淘寶閃購應用,則意味著原本希望即時零售反哺電商的策略落空;如果是改造餓了么,現有流量又很難支撐。
整合內部已經足夠復雜,而整合外部各類型商家則更具挑戰。
單以品牌商家為例,線上有官旗店、專賣店、經銷店不同類型,線下亦有直營店、加盟店不同類型。
有餓了么BD告訴光子星球,下半年自己KPI中,第一重要的是“破獨”,即爭取與美團、京東簽了獨家協議條款的商家簽約;第二是增加普通供給,例如各類中小商家;第三是招商,這一部分主要針對連鎖品牌。
“破獨”的難度很高,不少簽了平臺獨家協議的商家擔心自己上了餓了么后,失去原平臺的訂單,因此不少BD選擇尋找沒有上美團和京東的門店。“上個月我上了31家店,有15家是沒有上過美團的。”
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是,美團是S、A級商家線上生意的絕對大頭,且這些商家往往有多個股東,決策鏈路長。“尤其是大連鎖,我們掃店幾乎就遇不到他們拍板的老板。”
結語
京東與阿里先后攪局即時零售,正在逐步做大市場。
一份券商調研紀要顯示,目前美團即時零售峰值6月在2000萬單左右,此前日均1200萬;淘寶閃購加入餓了么后非餐單量整體接近2000萬;京東峰值2500萬單量規模,平均2000萬左右,零售類訂單500萬上下。
但亦有業內人士認為,光看單量并不能反映實際情況。“淘寶閃購訂單的客單價普遍偏低,用戶心理也大多是薅羊毛,很難持續。”
南方某一線城市餓了么BD告訴光子星球,他所負責的區域內,補貼前日均單量峰值才2500單,現在日均訂單5000。其中餐食與非餐定五五開,由于沒有用戶習慣,客單價集中在獲取補貼資格的價格帶上。
阿里對即時零售的規劃與美團高度類似,即以品牌為核心,有線下門店的做線上線下小時達;無門店的品牌通過平臺前置倉或者品牌自有倉庫實現小時達。截至目前,美團在全國共有3萬個前置倉,餓了么今年計劃擴充到2萬個。
這意味著在近場零售上,阿里與美團在供給側將有一場效率與規模的博弈。
淘寶閃購上線后,顯著豐富了餓了么的供給,增加了大量服飾、美妝,以及知名KA品牌商家,在短期與美團形成了差異化優勢。
面對內部整合、外部博弈,獨攬電商大權的蔣凡顯然沒有精力應付如此龐雜的業務量。據知情人士透露,蔣凡表示集團會先觀察一到兩個月,之后會派CEO或COO到餓了么執掌業務,淘寶閃購也會與餓了么完全合并。
微信號|TMTweb
公眾號|光子星球
別忘了掃碼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