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劉靜怡)重慶市《無堂食外賣經營服務規范》團體標準7月1日起實施。據重慶市場監督管理局,該標準系全國首個聚焦無堂食外賣全鏈條服務的團體標準。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注意到,陜西渭南、浙江杭州等多地均在探索“無堂食外賣”監管方式。
無堂食外賣,即通過網絡平臺方式接受訂單,不具備提供現場就餐服務條件,將食品配送至消費者指定地點的餐飲經營模式。隨著外賣餐飲的發展,無堂食外賣曾多次引發大眾對食品安全的質疑,也有許多外賣騎手曾在社交平臺提醒大眾,避雷部分無堂食外賣店家。
執法人員對無堂食外賣商家進行檢查。重慶市場監督管理局 圖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注意到,重慶市新發布的《無堂食外賣經營服務規范》,涵蓋無堂食外賣經營者的準入門檻、經營場所、食品加工制作流程、經營者責任、外賣配送等各個環節,明確無堂食外賣商戶需具備食品經營許可、明廚亮灶等基礎資質,并要求商家需嚴格落實食品原料采購索證索票制度,確保原料來源可追溯、質量安全可靠等。
此外,針對外賣入駐的網絡餐飲平臺,這一團體標準同樣明確了職責,要求平臺嚴格審查登記經營者的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保證食品經營許可證載明的經營場所等許可信息真實,配合監管部門數字化監管數據需求,提供平臺數據對接技術支持。
事實上,針對無堂食外賣監管難的問題,今年6月以來,許多地區均有過類似探索。陜西渭南市市場監管局制定出臺《渭南市“無堂食”外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指導意見》,在監管方式上提出明確要求,縣級市場監管部門對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無堂食外賣提供者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覆蓋現場檢查等。浙江杭州市也將在7月13日開始實施《無堂食外賣聚集區管理規范》,其中,對專職食品安全管理員配備、入駐商戶資質審核、共享粗加工間和廚房及小哥驛站設置等進行了規定。
“團體標準雖然不具強制力,但能填補法律空白,給監管提供依據。各地密集出臺文件,說明政府意識到純外賣模式的特殊風險,比如隱蔽性強、衛生死角多。”北京君都上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生命科學與健康醫療法律部主任張文波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這類新規的密集出臺,確實標志著監管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治理”。
為何相比堂食,這類無堂食外賣商家更難監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服務經濟與餐飲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京橋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互聯網外賣相比于堂食和傳統門店自提外賣,在交易和服務環節上都存在差異。“如消費者難以體驗外賣門店的實際就餐和廚房環境,餐飲服務交付是通過外賣員交付的,商家對交付過程和消費者實際消費情況難以掌握,導致食品安全監管相對來說更具挑戰。”
無堂食外賣如何更好監管?張文波表示,相比于事前和事后監督,事中監督尤為重要。“比如說技術角度,需要強調三個維度:首先是實時監控,其次是數據聯動,最后還要建立消費者參與機制,比如掃碼監督。法律層面則要突出‘監管留痕’,許多中大型餐飲后廚已實現可視化,其監管核心就是讓‘看不見的廚房’變得‘透明可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