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眾看來,李蘭迪這幾年的戲路愈發曠達,從早些年的青春電影和校園劇到《星落凝成糖》《流水迢迢》,再到今年的《濾鏡》,不但大喜大悲、大開大合的情感戲份越來越多元,需要“外放”的程度也越來越大。
10歲就開始演戲的李蘭迪對這行體驗得太早,以致選大學時就面臨這樣的抉擇:是否以演員為職業?十多年過去,她演過的角色越來越多,不但沒有被磨滅了熱忱,反而探索出自己的方法去保護在塑造人物方面的興奮值,尤其是會選擇自己有創作欲的角色,無論內斂還是外放,多元化自然是必經的通路。
而且,李蘭迪會在平日里一點一滴地把當下的遭遇和情緒存入“表演素材庫”,以待將來積累日益豐富之后,真到能用時也總會有幾分興奮。都市職場劇《一路朝陽》中,她的角色年齡跨度很大,要演到將近30歲的狀態。后期很多人物心理都是她生活中沒有經歷過的,相比《濾鏡》的“抽象”,“想象”的難度更有挑戰性。
“當時導演建議我用更有故事感的處理方式,這是很典型的需要時間和閱歷才能做到的。所以我經歷得越多,呈現角色時就越會產生更多不一樣的想法,越能駕馭和理解導演的指令,所以我在演戲這件事上興奮值是會越來越高的,因為我可運用到的‘經歷’是越來越多的。”
李蘭迪說這些時的興奮一如她日常發布的live(實況照片)和Vlog(視頻日志)里那般,歡脫且松弛,很難想象去年時還被中醫一搭脈就有“姑娘平時心里有很多事吧?”的判語。關注李蘭迪的人都知道她的MBTI(職業性格測試)先是ENFP(競選者型人格),兩個時間段之后重測均是INFP(調停者型人格),直至最近周圍的人說她變化很大,可能MBTI又發生了變化時,她卻已經不想再測。
“我是一個非常F(情感導向)的人,在生活小事中可能想一出是一出,很隨性。現在不想再測是不想再接受這種論斷的心理暗示。”現在的她不想被外界評判影響自身的判斷,MBTI也不行。
都市人追求情緒穩定,習慣隱藏自己,所以“克制”是李蘭迪一直比較認同和慣用的表演方式。“但是收著演的話,可能看起來會有一點平,所以該外放的時候還是要多多外放。后來看《濾鏡》的成片,會覺得自己當時的放大程度還不夠大,太把它按照現實題材去演了,其實里面有很多無厘頭的成分,如果那時能再放大一些表演狀態,可能呈現出來更有意思。”
這次《濾鏡》的女主變換的不只人物身份,還要跨物種變身為動物或其他東西,劇情已經如此“超現實”了,尚不能沖淡李蘭迪對現實意義的強烈感受——越拍越發現劇情探討的正是信息大爆發時代的都市人所亟需的人生哲學。
“這個劇的主旨是要啟發我們,外界的看法不重要,如何面對真實的自己才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劇本、還有同劇的演員,都給了我很多積極正面的想法,拍的時候很快樂,然后這份快樂被自己吸收了,會帶著這個快樂進入我之后的人生階段。所以拍這個戲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讓我在工作的過程中變得更自洽,找回以前那個比較外放的自己。”
很多人都贊同“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也會在不斷成長中發現自己身上需要改進的地方,但知行合一是很難做到的事。一旦有所收獲,就是意外之喜。
“前兩天我媽還跟我聊到,她覺得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但我的性格因為演員這個職業已經改變了很多。小時候我的朋友們給我起了很多外號,都是和‘烈性’相關的,就是直爽而熱烈的那種。我現在的性格仍然能算‘烈性’,但已經在和大家相處的過程中柔和了很多,也能像中醫囑咐的那樣,主動去釋放一些。”
性格測試中主導決策的F端(情感導向)顯示特點是擅長換位思考,富有同理心,這在李蘭迪的表演工作里是一個優勢。“工作中涉及每個人,都對這個工作有自己的一份理解,所以我比較愿意去聽取大家的意見,做決定肯定是要群策群力的。但和自己相關的問題,我還是比較堅定自己的想法。”
無論是在工作里還是生活里,李蘭迪都探索出了安全感的真正來源——自己接得住自己的情緒,看得清自己的內心,因為從清澈心底長出的力量,足以對抗風吹雨打。
李蘭迪最近一次殺青的待播劇,是改編自亦舒原著的家庭親情劇《歡聚》,網友們說她因此成為“首個95后亦舒女主”。諸如此類的“標簽”不是她能自主決定的,小時候曾在社交平臺有過個性簽名:別定義我。“我一直希望觀眾們覺得我是一塊白板,可以往我身上貼各種標簽。”她說。仿佛一個自信的匠人,只需那些對自己抱有期待的人出個題目,便會全力以赴。
亦舒筆下女性人物大多擁有張力十足、堅韌不屈的鮮明性格色彩,把此類形象具象化是一個難度很高的任務。“很多中國香港的文學作品中都有綿綿細雨的濃郁氣息,我們把故事背景放到了江浙之后,再讀劇本就是那種和煦微風的感覺,所以意向上這個劇會比小說更明朗、更陽光。”
李蘭迪從很小的時候就和很多表演藝術家們合作,這次同劇的又有許亞軍、鄔君梅這些前輩演員,面對他們時怎么克服“仰視”的心態,保持自己的底氣和表演的松弛?
“小時候可能演別人的女兒,或者演別人的小時候,面對這些老師可能會有一些拘謹。我喜歡和比我大的人交流,他們對于表演的見解和對于人生的感悟,都能給我很多啟發,和他們在一起時就沒怎么感覺到年齡差。比如鄔君梅老師,我小時候也和鄔老師合作過,那時感覺她非常有氣質,可有氣場了!《歡聚》再和鄔老師合作時,對我來說已經像一個大姐姐了,我再也不像小時候那么拘謹了。”
《歡聚》的預告片中,有個一閃而過的畫面是許亞軍老師和李蘭迪溫馨地坐在一起聊天,她給我們展開了這個畫面:“當時他坐在搖椅上,我坐在一個低一點的馬扎上,他給我講他爸爸的故事,我們倆一起抹眼淚,這種氣氛都是我小時候不會有的。”此時的松弛感,是隨著時間的磨礪和心境的豐富滋養出來的。
無論對前輩還是對表演,李蘭迪的本能是在保持松弛時不放棄敬畏心的,在聊到另一個待播劇《朝雪錄》時用她看的節目做了舉例。“為了揣摩這個角色,我當時看了一個職業觀察類的綜藝。雖然它沒有很具體地呈現法醫工作的流程步驟,但它反映了法醫們的工作狀態和氛圍,我本以為他們工作時情緒會很緊繃,會經歷事前緊張、事后自我平復的那種情緒漩渦。但看了之后發現并沒有,他們在解剖的時候嚴肅認真,在結束之后也會馬上聊‘一會兒我們去吃什么呀’,沒有想象中的‘不適感’。所以我演的時候也是在保持敬畏心的前提下像他們一樣,和別的職業一樣,越專業就越輕松。”
在李蘭迪看來,演員這個職業也一樣,它的分量不是靠外在的肅穆感加持的,敬畏亦不是拘謹的枷鎖,而是讓自然流淌的感悟力更有發力的錨點。無論是被緊張束縛創作,還是讓情緒郁結于心,都是不存在的。因為她已平衡了松弛感與敬畏心的內驅力,讓站在角色背后的自己,將表達沉淀為本能,得到自我釋放的力量。
監制:張娜
攝影:XIAOZHI
策劃:希_Lcc
造型:莉香Nini
藝統:三三王幾
化妝:樊浩
發型:Andy
采訪、撰文:李慧
制片:Pency(外星人工作室)
新媒體編輯:平面鏡
新媒體設計:霹靂小熊
視頻策劃:More
視頻剪輯:Random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