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鞏留縣最權威的信息發布平臺
盛夏時節,萬物競秀。7月2日,來到位于鞏留鎮牧業隊的506畝鹽堿地暗管排鹽綜合治理項目,麥浪綿延翻涌,收割機轟鳴。很難想象,之前這里還是貧瘠的鹽堿地,土壤堿化度、含鹽量最高分別達到了29.6%和1.82%,小麥畝產低于100公斤。這樣的改變,鞏留僅用了一年的時間。
鹽堿地是指土壤中存在較高濃度的鹽離子,對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的鹽漬土壤,嚴重影響農業產量。很多鹽堿地經過改造,可大幅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它的改良利用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要抓手。鞏留縣共有36.2萬畝鹽堿地,2024年,鞏留縣-尹飛虎院士協同創新中心正式成立,與鞏留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形成本地團隊,團隊通過實地觀察、土樣采集、檢測分析等環節,針對鞏留鹽堿地特征對癥施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改良技術。中心還通過合作成立了新疆道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改良工作,作為項目實施主體,企業主要提供項目所需的核心技術、設備,并通過“產學研推用”實現“知識創造-技術應用-促農增收”的良性循環。
新疆道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磊:“我們通過地質勘察、水文分析等,得出它的pH值在9.1以上,中度化鹽漬。策劃了治理這塊鹽堿地的全套方案,暗管排鹽的物理措施,和以脫硫石膏為主的陽離子置換的化學措施相結合,全方位改善土壤,為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暗管排鹽技術是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走”的水鹽運動規律,通過精準布設地下管網系統,把土壤表層的鹽分淋溶排走的改良技術,就像給土地安裝了“隱形腎臟”,對比傳統明渠排鹽在用水和土地資源方面更加節約,排鹽效率提升顯著,可在2-5年內使鹽堿地快速脫鹽,能有效控制地下水位,提升耕地質量和農作物產量。而化學改良則加速了土壤修復進程,顯著縮短治理周期,提升了綜合效益。鞏留鎮鹽堿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下水水位過高導致鹽分堆積地表,主要成分為硫酸鹽。經過一年的改良,項目地表鹽斑面積顯著縮小,土壤肥力有效提升,滲水效率提升300%,土壤含鹽量降幅73.6%,小麥出苗率提升超45%、產量提升超100%。
新疆道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磊:“經過一年的土壤改良,這塊鹽堿地的pH值已經從9.1降到了7.5左右,EC電導率也從2.88降到了2.0左右,已經從中度鹽堿地達到了輕度鹽堿地的標準。去年測產的時候,每畝不超過100公斤,今年做完測量統計,畝均產值已經超過了200公斤,明年有望達到全縣的平均值以上。”
項目改良完成后,預計可年增收120萬元左右,這里的成功改良,不僅讓曾經的“不毛之地”變成了豐收的麥田,更探索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持續的治理路徑。通過院士團隊+本地農業技術推廣站+企業+農戶”的模式,讓科技真正扎進了泥土里,讓農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成為了鄉村振興的硬支撐”。
融媒記者:呂佳齊
鞏留零距離鞏留好地方
舉報(投稿)郵箱
3211156009@qq.com
投稿電話
0999-5620506
舉報電話
0999-5628232
●編輯 孔慶平
●責編 王 敏 朱 婷
● 審核 唐 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