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梅里斯鎮
積極探索生態農業新路徑
今年首次規模化推廣
“蝦稻共作”綜合種養模式
在510畝試驗田中
成功投放130萬尾
優質寒地小龍蝦苗
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
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
據了解
“蝦稻共作”模式的核心在于
資源的循環利用
實現水稻與小龍蝦的互利生長
小龍蝦在田間活動
可有效清除害蟲
疏松土壤、增加肥料
提升水稻生長環境的品質
水稻則凈化水體
為小龍蝦提供清潔棲息地
該模式不僅提高了稻米品質
還培育出肉質鮮美的小龍蝦
形成生態環境
與經濟效益的雙重提升
梅里斯鎮梅里斯村種養大戶 程偉加
通過政府推廣和朋友介紹,開始養寒地小龍蝦。預計每畝地產蝦100斤左右,去除成本每畝地增收將近1500元。因為減少農藥和化肥使用量,水稻產量可能會降低,但是品質和價格提升了。
梅里斯憑借平均氣溫低
晝夜溫差大的特點
養殖的小龍蝦
生長周期更長、個頭更大
被稱為“寒地小龍蝦”
今年秋季
預計能回收小龍蝦5萬斤
收入150萬元
同時,水稻的品質和產量
也將大幅提升
預計產出330噸
收入100萬元
梅里斯鎮實施蝦稻共作項目
是對生態農業
和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
積極探索
這種共生互利的方式
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
還促進了農田生態系統的
可持續發展
開辟了生態高效農業新路徑
梅里斯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 于洋
梅里斯鎮沿江村屯今年種植水稻22000畝,在齊齊哈村鴨稻米發展的基礎上,今年嘗試探索實施稻田蝦項目,該項目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實現“一田兩用、一水雙收”的目標。
七月的稻田水波蕩漾
蝦苗與稻秧共舞的圖景
正在梅里斯鎮徐徐展開
這510畝試驗田
不僅是“稻蝦共作”的起點
更是梅里斯鎮推進
“村村有特色 戶戶有奔頭”
特色農業產業的生動注腳
待九月稻穗金黃時
一幅“田成方、稻滿倉、蝦滿塘”的
現代農業畫卷將在黑土地上鋪展
讓“紅色經濟”與“金色稻田”
同頻共振
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美
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記者丨鄂洪波 通訊員丨于洋
編輯丨趙偉男 校對丨李媛媛
責編丨王子銅 總編丨叢明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