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土地的故事被看見
讓鄉村的活力被激活
周報潮選“百鎮千村”助農計劃
等您加入 溫暖同行
當城市的霓虹模糊了稻田的輪廓,當快遞箱里的果蔬褪去了泥土的溫度,總有些聲音在提醒我們——土地的饋贈不該被數字鴻溝阻斷,鄉村的脈搏需要被更多人聽見。六安新周報做的這件事,遠不止是“賣貨”,而是在鋼筋水泥與阡陌桑田間,架起一座有溫度的橋。
讓土地的故事被看見:
每個農產品都是鄉村的情書
那些藏在大別山褶皺里的黃金蟠桃,在桃樹下長大的貝貝南瓜,咬開能爆汁的翠冠梨......它們不只是商品,更是土地寫給人間的詩。天潤產業園的梨樹下,有農戶彎腰勞作的身影;桃林深處,藏著農科院專家蹲點三年的育種心血。
助農計劃把這些故事裝進直播間,讓城市人看見:一顆果子的甜,是陽光、雨水和農人汗水的三重釀造;一份訂單的重量,能托起一個家庭的希望。這不是簡單的買賣,是用消費傳遞尊重——讓土地的耕耘者,不再隱身于產業鏈的末端。
讓鄉村的活力被激活:
從“輸血”到“造血”的生命循環
當金安區東橋鎮的稻蝦米拿到有機認證,當產業園的火龍果成為網紅單品,我們看到的是助農計劃埋下的種子在發芽。它不是一次性的幫扶,而是通過品牌打造、渠道打通、市場對接,讓鄉村擁有“自我生長”的能力:村民有了穩定的工作,農科院的技術有了落地的土壤,年輕人愿意回到家鄉琢磨“桃樹下種南瓜”的創意。就像天潤公司從一個產業園,長成省級龍頭企業,帶動的是整個鏈條的生機——這才是真正的鄉村振興,不是施舍,而是讓土地的價值被市場看見,讓鄉村的活力像盛夏的果實一樣自然綻放。
讓你我的連接更真實:
消費背后是千萬個“我們”的選擇
當城市人在直播間搶到剛摘的蟠桃,當鄉村的老人收到第一筆電商訂單的收入,這個瞬間發生的,是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溫暖共振。助農計劃最動人的,是它讓“鄉村振興”不再是新聞里的名詞,而變成了每個人指尖可觸的選擇——你買的每一顆梨,都在為某個村口的路燈添上一度光亮;你點贊的每一條農產品視頻,都在為鄉村的年輕人加油打氣。這種連接,打破了地域的隔閡,讓我們意識到:城市與鄉村從來不是割裂的兩端,而是血脈相連的整體,當土地得到尊重,當農人獲得尊嚴,我們共同的家園才會真正枝繁葉茂。
這不是一場帶貨
是對土地的深情告白
或許某天,當某個孩子在城市吃到一顆來自大別山的蟠桃,會好奇地問“它從哪里來”,那時我們可以告訴他:它來自一片被陽光親吻的山坡,來自一雙雙布滿老繭的手,來自無數人想讓鄉村更好的心愿。六安新周報做的,就是把這些心愿收集起來,讓它們像種子一樣,落在更多人心里——因為真正的助農,從來不是完成一次交易,而是讓每一個人都記得:土地養活著我們,而我們,也該用善意反哺這片土地。
如果你也想加入這個溫暖的計劃
0564-3996399
編輯/湯格 監制/蘭天 終審/孫峰 朱天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