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有繭房效應,“普信男”“田園女權”等標簽被算法放大。
前文回顧:
1
有一種說法是,他們在等場內觀看演出的女朋友。由此引發了各種評論。
迢書說:
看到一張照片,某年輕男明星演唱會場外,坐了一排男娃子,應該都是等女友或老婆的。 我只能感慨,禮崩樂壞啊,這些女娃子不知尊重,這些男娃子不知自尊。 “要公道,打顛倒。”假如男娃子進場看年輕女明星,讓女友或老婆在場外坐著等,你會怎么評論?要去,就雙方一起去,除非一方真沒時間。 年輕異性明星提供的重要服務是性幻想,普通人追星也情有可原,但是不能太過露骨。剛和性幻想對象溫存了三小時,出來見黃臉漢/黃臉婆,失落是掩飾不住的:“我最愛的男人/女人是他/她,和你在一起,是生活所迫。” 我還沒談是誰給誰買票的問題,怕收不住。我勸這些男男女女,早分早好。
還有一些其他的評論:
很難判斷基礎事實是否成立,這里更多反映了一種情緒。
很明顯,這些年以來,輿論場上彌漫著越來越嚴重的性別信任危機。
2
男性被一些女性稱為“蟈男”、“田力”和“小吊子”,一些女性也被男性斥為“撈女”。
原本進化而來的兩性親密關系中,盡被權力焦慮所籠罩。各種對立敘事層出不窮。
互聯網常見“飯圈女=膚淺”“宅男=惡臭”的互斥標簽,加劇了雙方隔閡。
很多人,看任何問題都從性別視角出發,和當年的階級視角一樣,陷入偏執狀態。
人口結構為這種沖突提供了新的動能。中國適婚人口(20-40歲)中男性多出1752萬,00后群體性別比高達115-116,部分貧困地區甚至出現“五男爭一女”的婚戀擠壓。
這種失衡直接導致婚姻市場惡性競爭,催生彩禮畸形漲價(部分農村彩禮超30萬元)和“撈女經濟”的滋生。而動輒依口供定罪的“強奸罪”,讓這種矛盾指數級放大。
相當多的25-35歲未婚群體因“恐婚”推遲戀愛,男性擔憂“被索取”,女性警惕“被物化”;男性群體認為司法過度保護女性,女性則認為還遠遠不夠。
互聯網有繭房效應,“普信男”“田園女權”等標簽被算法放大。
農耕文明的“男外女內”分工崩塌后,工業社會未能建立新協作體系,互聯網時代,雙方在資源爭奪中更加互視為威脅。
如果說2000年前,中國處于男權社會沒有什么爭議的話,最近這20年則進入男人被“性別獵巫”的新階段,女性打拳成了一項新的政治正確。
這一現象似乎已逼近臨界點,今年火熱的撈女游戲,為這提供了新的證據。對王源演唱會場外男生的吃瓜,將社會情緒發揮得淋漓盡致。
性別對立是文明轉型的陣痛,性別戰爭沒有贏家,共生社會才有未來。
已開快捷轉載,文章可自由轉載
想要了解更多協和D小姐出軌與特權細節的朋友,可以關注“智識漂流”微信公號,在消息框輸入“醫院”二字,即可得到肖飛原配舉報信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