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說自己孩子都已經是985的高材生了,怎么心態還是那么幼稚,經常要跟家長吵架,似乎依舊不理解家長的苦心。
其實這時大家就會發現,學生的智商、學歷以及他們作為成年人在其他方面的能力還真的并非同步成長的。
甚至就連一些優秀的博士生,他們在外邊表現得非常得體,在學術方面也是能力一流,可是回到家仍然會因為一點小事就跟自己的父母撕破臉。
一箱可樂,讓博士兒子拉黑了媽媽,網友:撞了南墻才會懂父母心!
孩子要是能讀到博士,家長們肯定都特別高興,尤其是那些當年因自身條件差或者能力不夠而沒讀到這么高學歷的家長,更是覺得自家有這樣的孩子,終于是熬出頭了。
就像有一位媽媽在和讀博的兒子聊了會兒天,誰知道就因為一箱可樂這么簡單的事兒,這位媽媽就被自己的兒子給拉黑了。
她兒子確實很優秀,01年出生,今年已經在讀博,從小就是媽媽一手帶大的,為了孩子的成長學習,媽媽真的吃了不少苦頭。
每天接送上學、檢查作業,所有時間都花在他身上。所以父母確實難以接受自己精心培養起來的這么優秀的孩子,居然還這么叛逆。
這孩子也很爭氣、很懂事,考上了好高中和重點大學,后來又是碩博連讀,在學習方面自然是不斷進步。
但自從上了大學后,脫離了家長的管控,就開始養成了不好的習慣,不到后半夜不睡覺,天天熬夜,而且還學會了喝可樂,這事兒真讓家長頭疼。
可能是這博士兒子學習壓力大,急需糖分來幫助提升能力或者注意力吧,導致他把可樂當水喝,哪怕寒暑假回家也很少見他喝水,每天都要喝三兩瓶可樂。
照這樣下去,大家都覺得這孩子的血糖、身體指標啥的遲早會出問題的,這可不是不盼著他好,而是真的痛心疾首。
直到視頻聊天時,鏡頭一轉,媽媽發現這孩子在出國做交流生之前,怎么還在宿舍里擺了一箱可樂,而且已經喝了幾瓶了,于是兩人吵了起來。
結果就被自己的博士兒子拉黑了。對此,外人還能作何評價呢?只能說有些事如果父母教導你,你卻不聽,那么總有一天你會撞南墻。
到時候別人不想讓你走的路,會在你身上痛苦重演一遍,你才能明白家長們的好心。
父母用數十年人生閱歷筑起的防護墻,在子女眼中卻成了阻礙自由的枷鎖
大學生對父母教育的排斥,往往源于對 “經驗權威性” 的解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年輕人通過網絡接觸到海量觀點,形成了 “我知道的比父母多” 的錯覺。
就像那位博士兒子,或許從學術文獻中看到 “適量糖分有助于大腦運轉” 的研究,卻忽略了母親目睹的 鄰居因長期喝碳酸飲料引發糖尿病的鮮活案例。
書本知識的碎片化與生活經驗的系統性,在此形成尖銳對立。孩子讀到研究生、博士階段,學問比咱深多了,研究的課題家長可能連名字都聽不懂。
這時候想幫襯孩子,最怕的就是 "好心辦壞事"。要么天天追問學業進度,讓他心煩;要么啥都想管,反倒添亂。
其實對高學歷的孩子,生活上的支持得講究 "潤物細無聲",既不能讓他覺得被打擾,又能實實在在感受到家里的溫暖。
說到底,對高學歷的孩子,最好的幫助是 "既把他當大人,又記得他還是咱的娃"。學業上尊重他的專業,生活上照顧他的軟肋。
不遠不近的距離,不松不緊的關心,才能讓他在學術的路上往前沖,回頭時又能看到家里的燈火一直亮著。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