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44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
在浐灞生態區的教育版圖上,有這樣一所學校:它用十年時間從一片荒地上的新建校,蝶變為擁有五校區七所學校的教育集團;它以“質量提升”為主線,在理念革新中破局,在空間重構中賦能 ,在生態構建中深耕,成為區域內家長口口相傳的“家門口的好學校”。這就是陜西師范大學西安市浐灞教育集團—— 一個以培育新優質學校為己任、將教育質量刻進基因的教育集團。
一、理念破局:
當“質量”成為辦學的第一密碼
2015年,陜西師范大學西安市浐灞教育集團還只是初建的陜西師范大學御錦城小學,辦學之初,魏展利校長就前瞻性地確立了“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的辦學理念,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讓每個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成長軌跡。他堅信,教育的價值在于質量而非體量,個性化育人的初心必須貫穿始終,從源頭上就為學校定下了內涵發展、質量立校的基調。
正是這份一以貫之的清醒與堅守,讓他在第三年學校擴建為60個教學班時,更加從容地抵御了規模擴張可能帶來的稀釋風險,確保了學校發展始終沿著理念引領、內涵驅動的軌道前行。師大浐灞教育集團后續規模的不斷擴大,正是其堅守個性化教育理念、追求高質量發展的自然結果,是一場有溫度、有深度、有厚度的有機生長。
“質量不是分數的堆砌,而是讓每個生命都能舒展生長。”魏展利校長在采訪中反復強調的教育觀,催生了“三品”校園文化體系:有品位的環境讓美好觸手可及,有品格的行為讓文明成為自覺,有品質的精神讓卓越成為追求。
面對家校難題,魏展利校長提出了“親師子生命成長共同體”理念,打破了傳統教育中“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關系。學校以“一日三省”親子、師生同讀為切入點,構建“親師子生命成長共同體”,還形成“對接專業鏈、完善服務鏈、創建活動鏈、打通互動鏈”的“四鏈融合”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用心丈量每一個孩子成長的腳步,共筑學生成長最溫暖的教育生態圈。
二、空間革命:
讓校園成為會呼吸的成長場域
開放式空間,是魏展利校長育人理念的具象表達。他堅信學習不應被門墻阻隔,希望孩子們隨時隨地都能沉浸體驗、觸發探索。走進御錦城校區,開闊的人工智能廣場便撲面而來——這里是孩子們課間的樂園:與機器人對弈棋局,在老師引導下遨游3D世界。這座于2024年傾力打造的開放式AI互動體驗區,整合了棋藝天地、人機對話空間等前沿功能區。
然而,開放也意味著挑戰。面對老師們對極端天氣影響設備、人機互動安全等現實顧慮,魏展利校長態度鮮明地重申了他的空間哲學:“建筑不應是知識的容器,而應是激發探索欲的催化劑。”正是這種將空間視為“活教育場”的堅定信念,不僅化解了疑慮,更催生了校園內四大標志性開放式空間的誕生。它們超越了物理場所的范疇,成為學校“為每個生命建立成長坐標系”這一教育質量最鮮活、最直觀的詮釋。
童話館里,愛麗絲的兔子洞、匹諾曹的長鼻子都成為生動的教具,這種沉浸式體驗讓閱讀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融入生命的情感共鳴。
昆蟲館的展柜中,100+珍稀昆蟲標本組成了生動的“生命圖鑒”。蟋蟀鞘翅的紋理、瓢蟲斑紋的對稱美學、揚子鱷生存密碼的互動展板——這里用100+珍稀標本打造了一座“自然博物館”。孩子們蹲身觀察時,學到的不僅是生物知識,更是對生命的敬畏。正如一位教師所言:“當他們透過放大鏡看昆蟲復眼時,眼里的光比考試滿分更珍貴。”
科技灣里藏著迷你科技館:雙曲夾縫讓小球沿雙曲軌跡穿行,展現幾何與力學之美;飛輪儲能設備高速旋轉,直觀呈現動能與勢能的轉化;永動機神話模型打破“永動”幻想,詮釋能量守恒定律……步入走廊,抬頭便是璀璨“星空”,吊頂的星球燈組勾勒出太陽系輪廓,班級門口的“班牌”尤為亮眼——“嫦娥班”“天問班”“蛟龍班”等以國之重器命名的班級,讓航天精神、深海情懷從小扎根。走廊墻面的“中國航天”“國之重器”圖鑒,更將科技強國的自豪,化作孩子們眼中的光芒——這或許正是科學教育最美的模樣:把民族的星辰大海,變成孩子們伸手可摘的璀璨星光。
頂樓的“藝術林”是流動的美學課堂,藝術館內,學生創作的藝青瓷、木刻版畫、剪紙繪畫、手工作品等作品有序陳列,每一件都凝聚著小藝術家們的創意與心血,成為最鮮活的美育教材。“琴棋書畫”主題走廊里,轉盤式“黑膠唱片”藏著古曲賞析、名畫解讀和民族舞蹈知識,輕輕轉動轉盤,就能開啟一場藝術之旅;“弈秋棋舍”中,棋子落盤的清脆聲響此起彼伏,孩子們在對弈中感受棋藝的魅力;兩側的“藝術之光”展板系統梳理民樂發展脈絡,讓傳統藝術知識融入日常。這種將非遺傳承融入現代表達的設計,讓傳統文化不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孩子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這些空間的魔力,藏在學生的日記里:“今天在昆蟲館發現了竹節蟲的蛻,科學老師居然讓我們用顯微鏡觀察!原來學習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當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在訴說“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教育質量的提升便有了最生動的注腳。
三、教師賦能
給創造者搭建起飛的跑道
在御小的教師辦公室,最顯眼的不是榮譽證書,而是一面“創意墻”,貼滿了老師們的課程設想、教學困惑與靈感碎片。魏展利校長常說:“校長的首要任務,是給教師松綁,為質量加碼。”這句承諾化作實實在在的支持——“只要你們有想法,剩下的交給我”,成為老師們最安心的后盾。
為精準賦能教師隊伍的階梯式成長,學校精心譜寫了“鯤鵬領航、征雁齊飛、雛鷹展翅”三部曲培養體系,為新教師、骨干教師和名優教師量身定制發展路徑。許多老師感慨:“這套體系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定位和下一站目標,不同階段的成長需求都被學校用心看見并托舉。”學校還持續優化教科研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其先導、引領和服務功能,并著力推進“未來教育家”工程,系統孵化骨干力量,有效激發了教研團隊的創新活力,引領教學理念與方法不斷革新。
為切實解決教師個性化教學困惑,顯著提升教研活動的靶向性與實效性,集團還創新推出“訂單式公開研討課”機制。老師們立足自身教學實踐中的真實問題與發展需求,自主申報研討主題并設計課例。提前一周經由學科教研組向教育科研部提交申請。教科研部則針對性邀請校內外專家或骨干教師進行現場聽評課,開展深度研討與專業引領。這一機制有效激發了教師的內生動力,推動專業成長切實轉化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為學校可持續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在教學質量保障方面,集團采用“駐校視導”與“內外聯動”相結合的策略,全面深化各校區的教學管理與教師發展工作。教研員們深入一線課堂,對課堂教學實施、常規管理細節、作業設計與批改等進行全方位、精細化的評估與反饋。深入一線的教研員分享道:“只有真正駐校蹲點,才能捕捉到日常教學的‘真問題’,我們的指導建議才能更‘接地氣’、更具操作性。”而接受視導的一線教師也反饋:“起初難免緊張,但專家們細致專業的診斷和建設性的改進意見,確實幫助我發現了平時忽略的盲點,收獲遠超預期。”這有力深化了對各校區教學管理與教師發展的精準支持,推動著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在御小,教師的創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學校為每位有特長、有想法的老師都提供了足夠的展現空間,扎染工坊、人工智能社團……如今,學校已形成“立格(德育課程)、守格(基礎課程)、破格(融合課程)、升格(特色課程)、創格(科學課程)、微格(微型課程)”等六格組成的“格課程”課程體系,僅特色社團就有200 余個,每個課程背后都有一位充滿熱情的創造者。
這種賦能帶來的是肉眼可見的成長:近五年,教師中省市區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占比達24%,年輕教師從入職到獲評市級骨干的平均周期縮短至4年。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成長直接反哺學生——他們將前沿的教學理念、創新的課堂設計帶回日常教學,枯燥的公式變成了探索的謎題,抽象的概念化作了生動的實驗,孩子們眼中的知識便有了不一樣的光芒。
四、集團化破局
從“單點優質”到“群星閃耀”的生態構建
2023年教育集團成立大會上,魏展利校長的發言擲地有聲:“我們要讓每個校區都成為優質教育的發光體。”這句承諾背后,是“1+2+3+4”集團化辦學模式的精密設計——以總校區為“一體”,各分校為“兩翼”,通過“三舉措四主線”破解同質化難題,構建起“和而不同”的教育生態。
支撐這一生態的關鍵是“條包塊管、權責明晰”的高效管理體制,核心是“八條十塊”的協同治理架構。“八條”指集團教學指導中心、德育指導中心、行政協調中心、教育科研部、人力資源部、宣傳教育部、招生服務部、現代教育技術部;“十塊”則包括御錦城總校、第一分校、第二分校,啟源校區小學部、初中部,咸陽經開校區小學部、初中部,廣運潭校區小學部、初中部以及世博園校區。
在這一體系中,“條”的職責聚焦戰略引領與專業賦能,負責集團層面的宏觀政策制定、標準規范統一、關鍵資源配置與核心流程優化。通過實施“點對點”精準結對幫扶、系統性實務培訓及常態化督導評估,有效強化了對各校區工作的前瞻性指導與過程性把控,有力保障了集團重大戰略部署和重點工作的高質量推進與整體效能提升。“塊”的使命則在于立足實際、自主發展與特色創生。各校區/學部在集團“條線”提供的宏觀框架與專業支持下,全面承擔本區域/學段日常運營的主體責任。其核心價值在于充分發揮貼近一線的優勢,精準把握自身發展需求與區域特點,在教育教學實踐、學生發展管理、校園文化塑造、資源配置優化等關鍵領域,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形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辦學實踐,實現集團統一要求下的百花齊放與內涵式發展。
集團還建立了“教研抓總、教學分層”的機制:每周的集團大教研確定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各校區根據學生特點設計差異化方案,看似不同的特色背后,是“培養完整的人”這一共同理念的落地。數據最能說明成效:近五年,集團學生在市級以上科創競賽獲獎327項,藝術展演獲省級獎項45項,體質健康達標率98%以上——這不僅是數字的積累,更是質量提升的硬指標。
站在十年節點回望,御小的蝶變密碼藏在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里,也化作校長對老師的那句“放手去做,我來兜底”的話語里,于是,優質教育便有了最溫暖的模樣。
下一個十年,他們已錨定新目標:從“質量提升”到“生命成長”,讓每個孩子在開放式場域中舒展個性,讓每個教師在創造性工作中實現價值,讓每個家庭在共同體建設中收獲成長。這所學校早已超越了物理意義的擴張,正在用質量書寫著屬于未來的教育傳奇——而這,或許正是“新優質學校”最動人的模樣:它不僅是家門口的好學校,更是一個讓教育理想照進現實的地方。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 | 根據網絡資料整理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