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國防內部人士和官方媒體日前正高調宣揚其坦克生產能力將大幅提升,展現出驚人的軍事野心——俄羅斯政府有望在2028年年中前(也就是3年)生產1000輛新型主戰坦克,并計劃到2035年年中(即10年)將產量提升至驚人的3000輛。這一大膽舉措彰顯了俄羅斯將以空前力度強化裝甲部隊的意圖,令追蹤俄羅斯軍事戰略的全球觀察家側目。
自2022年2月俄羅斯-烏克蘭開戰以來,俄羅斯政府雖在戰場上遭受慘重損失,但卻展現出維持裝甲部隊的驚人能力。然而,這一努力的核心并非從工廠源源不斷生產尖端坦克,而是翻新和現代化蘇聯時期的老舊型號,尤其是T-80和T-90。
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數據顯示,俄羅斯每年約向部隊交付1500輛坦克,其中約80%來自蘇聯時期龐大庫存的翻新或升級,而非全新制造。這種對從倉庫中調出的T-80和T-90老舊型號的依賴——為其加裝現代光學設備、反應裝甲和改進火控系統——既凸顯了俄羅斯國防工業基礎在應對持久戰需求時的韌性,也暴露了其巨大的局限性。
2017年推出的T-80升級版T-80BVM便是這一策略的例證。這些現代化坦克配備“Relikt”爆炸反應裝甲和“Sosna-U”炮手瞄準鏡,已在烏克蘭被發現,2022年交付量達300輛。同樣,俄羅斯最先進的現役坦克T-90M“突破”的產量也在激增:沖突情報小組(CIT)估計,俄羅斯主要坦克制造商烏拉爾機車車輛廠(Uralvagonzavod)2022年生產了60-70輛T-90M,2023年增至140-180輛,2024年可能達250-300輛。
然而,即便這種增產也混雜著新造和翻新底盤,因為制裁和資源限制制約了俄羅斯大規模生產全新坦克的能力。截至2025年,開源情報分析平臺Oryx確認俄羅斯損失了超過3700輛坦克,這迫使俄羅斯政府高度依賴庫存,將較舊的T-80U和T-90A升級以滿足戰場需求。
這種策略雖具資源利用效率,卻揭示了一個關鍵弱點:俄羅斯坦克部隊的質量正在下降。隨著T-90M等較新型號被摧毀(CIT報告稱2022年以來損失超130輛T-90M),俄羅斯越來越多地轉向T-62甚至T-55等過時平臺,其中一些完全缺乏現代化升級。
烏克蘭軍事分析家 Oleksandr Kovalenko 指出,烏拉爾機車車輛廠的產出嚴重偏向現代化改造而非新生產,在最佳條件下每月僅生產3-6輛新T-90。這一趨勢,加上可用庫存的消耗(2024年底估計占戰前坦克儲備的47%),表明盡管俄羅斯短期內可維持裝甲作戰,但長期前景堪憂——其正耗盡蘇聯遺產。
冷戰時期蘇聯的坦克生產是工業實力的象征,彰顯了國家對軍事主導地位的執著。20世紀80年代中期巔峰時期,蘇聯每年生產約3000輛坦克,烏拉爾機車車輛廠、哈爾科夫的馬雷舍夫工廠和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等組成龐大的工業綜合體網絡。這些設施雇傭數萬人,由龐大的供應鏈支撐,生產出T-72和T-80等標志性型號,到20世紀80年代末累計現役和儲備坦克達5萬輛。軍事歷史學家 Steven Zaloga 在分析蘇聯軍事生產時指出:“蘇聯工業基地向戰場輸送裝甲力量的能力無人能及?!边@種由中央計劃和指令經濟推動的產能,使蘇聯能夠在歐洲投射力量,僅烏拉爾機車車輛廠每年就能交付數千輛戰車,令西方規劃者疲于應對。
如今,俄羅斯坦克工業雖仍強大,但其運營規模遠小于從前,受限于蘇聯工業體系的崩潰和現代經濟現實。國際戰略研究所數據顯示,烏拉爾機車車輛廠仍是俄羅斯唯一的坦克制造商,但其產量僅為蘇聯時期的零頭,估計年產能為200-250輛新坦克,輔以1000-1200輛翻新單位。關鍵設施如哈爾科夫工廠(現位于烏克蘭)的喪失,以及西方制裁的影響,已限制了俄羅斯獲取先進部件和熟練勞動力的渠道??▋然饡呒壯芯繂T Dara Massicot 指出:“俄羅斯國防工業已捉襟見肘,嚴重依賴蘇聯庫存,而非過去強大的生產線。”烏拉爾機車車輛廠僅有1.2萬名員工,而蘇聯時期超過3萬人,加上高科技零件短缺,俄羅斯復制蘇聯驚人產量的能力仍是作夢,迫使其轉向現代化而非大規模生產。
為實現2028年年中前生產1000輛新型主戰坦克、2035年年中前生產3000輛的雄心勃勃目標,俄羅斯必須克服巨大的經濟和工業障礙,而緊張的經濟和日益收緊的國際制裁更激化了這些挑戰。俄羅斯經濟嚴重依賴能源出口,自2022年開戰烏克蘭以來,西方制裁限制了其獲取關鍵技術和資本的渠道,面臨巨大壓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俄羅斯2025年GDP增長率僅為2.8%,但這掩蓋了結構性弱點,包括國防開支占GDP的7.5%,擠壓了其他部門。
為擴大生產,俄羅斯唯一的坦克制造商烏拉爾機車車輛廠需要大量資本投資來擴建設施和增加勞動力——該廠目前員工僅1.2萬人,而蘇聯時期峰值超過3萬人。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Elina Ribakova 指出:“國防部門正以不可持續的速度消耗資源。”她強調,俄羅斯需要在不進一步破壞經濟穩定的前提下獲取資金——目前俄羅斯通脹率約8%,盧布對美元匯率自2023年以來已貶值20%。這可能需要增加借貸或從民用部門重新分配資金,在生活水平下降的情況下面臨社會動蕩風險。
除財務約束外,針對微電子和精密機械等兩用技術的制裁嚴重阻礙了俄羅斯獲取先進部件的能力。美國國務院2024年的制裁通過打擊中國、土耳其和阿聯酋等第三國中介機構,擾亂了供應鏈——俄羅斯此前依賴這些中介國家繞過技術封鎖和制裁。例如,2020年至2024年,經哈薩克斯坦向俄羅斯出口的關鍵半導體激增567%,但更嚴格的執法正堵住這些漏洞。
為實現坦克生產目標,俄羅斯要么開發國產替代品(鑒于技術滯后,這一過程可能需要數年),要么深化與中國等非制裁國家的關系——但中國因擔心次級制裁,一直不愿提供直接軍事援助。英國皇家聯合服務研究所2024年的一份報告警告稱:“俄羅斯工業基礎具有韌性,但并非自給自足。”該報告強調,由于人才流失和勞動力老齡化,現代化機床和熟練勞動力均供不應求。擴大生產還需要升級過時的蘇聯設備,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估計,到2030年需要20億美元的新機械投資,才能實現預期產量的一半。
政治上,俄羅斯必須在戰爭驅動的工業推進與國內穩定之間取得平衡,因為烏拉爾機車車輛廠等工廠的延長輪班和強制加班已引發工人不滿。德米特里·梅德韋杰夫2022年警告稱,未完成國防合同將面臨刑事指控,這給行業領導者帶來巨大壓力,但這可能進一步壓榨已因12小時輪班和取消假期而不堪重負的產能。此外,俄羅斯轉向戰時經濟導致國防部件成本增加30%(如RUSI所述),使已背負烏拉爾機車車輛廠15億美元戰前債務的預算雪上加霜。
若要成功,俄羅斯政府需要精簡采購流程,可能通過將更多國防部門國有化,并通過與朝鮮或伊朗等國的合作確??煽康墓湣M管它們的工業能力有限(尤其是伊朗缺乏坦克生產能力),幾乎無法緩解壓力。俄羅斯能否應對這些經濟、技術和社會挑戰,將決定其崇高的坦克生產目標是仍停留在宣傳層面,還是成為現實。
俄羅斯計劃到2035年生產數千輛新坦克的大膽計劃,反映了其重奪裝甲主導地位的戰略賭博,但其道路上布滿挑戰,考驗著其飽受戰爭壓力的經濟和受制裁打擊的工業的極限。盡管蘇聯大規模生產的遺產提供了靈感,但如今的現實——技術獲取減少、勞動力受限和財政壓力加劇——要求俄羅斯政府展現出尚未完全證明的創造力和韌性。
當俄羅斯將國防部門推向極限時,這一努力的成功將取決于其締結新聯盟、在限制下創新和維持國內穩定的能力,同時駕馭日益反對其野心的全球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