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近年坦克界,誰的風頭大?韓系坦克一定會入列。雖然它的銷售不是最高,但是它的名氣大。如同一夜爆火的網紅,從小有名氣到大紅大紫。甚至在競爭激烈的歐洲市場撕開缺口,獲得屬于自己的份額。之前,咱們聊過兩期,從K1講到K2。有朋友說,一輛東拼西湊的坦克,其實沒什么技術含量。關鍵時刻還會被人卡脖子。這些因素會有,比如印度最近挺鬧心。說好的光輝發動機,美方又突然漲價了。當然,韓國自然清楚自己也會遭遇相似的事,所以他們正在逐步替換國外重要零件,以保證不會被限制。
K2 主戰坦克第一生產批次
*** 關于該型坦克的信息存在相當多的矛盾之處。可能會有不準確或錯誤的判斷,歡迎提供更正和補充意見!***
在1980年代初之前,大韓民國陸軍的裝甲兵力主要由從美國引進的M48系列中型坦克組成,這些坦克大多數經過大修并升級到M48A5K的標準。隨著韓國國防工業的快速發展,韓國在1980年代初開始研制自行設計的主戰坦克(盡管得到了美國通用動力陸地系統公司(GDLS,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的開發商)的支持)。1988年,這款坦克以“K1(‘88’)ROKIT”的編號被韓國陸軍列裝。人們常把這款坦克稱作“艾布拉姆斯的小型復制品”,但實際上,除了主武器、裝甲防護設計和某些外形上的相似之處外,這兩種坦克并沒有太多共同之處。到2000年代初,韓國開始生產經過改進的K1A1型,其火力和防護能力都有所提升,從2012年開始則推出了K1A2型。這些坦克的主要生產承包商是現代Rotem公司。
南韓的M48A5K型和M48A3K型坦克(圖中后景)
ROKIT K1(88式)主戰坦克
K1A1 主戰坦克
在K1及其改進型生產的同時,韓國國防發展局(ADD)在國防采辦計劃局(DAPA)的協助下,開始研究新一代主戰坦克的研制可能性。這種新型坦克的設計目標是最大限度地采用“國產”部件和系統。該坦克必須在戰斗性能和技術指標上達到或超越世界上最優秀的主戰坦克。同時,韓國方面仔細研究了西方、以色列以及俄羅斯的坦克研制經驗(尤其是在1996年,韓國曾接收過一個營規模的俄羅斯T-80U坦克后,這方面的研究更為深入)。
T-80U 在韓國
大約在同一時期,韓國最終作出了研制新一代主戰坦克的決策。由于該坦克在設計上的高度創新性以及研發工作的高昂成本,研制過程耗時較長。首批5輛樣車在2005年至2007年間組裝完成;15輛預生產型坦克在2011年至2012年制造;首批100輛正式命名為 K2“黑豹” 的量產型坦克則在2014年至2015年交付部隊服役。出于經濟原因,最終的采購數量從原計劃的680輛削減至不到300輛。第二批(106輛)在2019年至2020年交付。
第三批(54輛)在2022年至2023年間交付部隊。第四批(150輛)的交付工作已于2024年開始。
2022年夏季,韓國簽署了一項合同,向波蘭出口180輛K2GF型坦克,并計劃在波蘭本土逐步實現本地化生產,總數將達到 800輛。
交付波蘭的K2GF坦克
該坦克采用經典布局方案,乘員為3人,動力傳動艙(MTO)位于車體尾部。駕駛艙位于車體前部左側。在戰斗艙內,坦克指揮員位于炮右側,炮手/操作手位于左側。基礎型號的公稱戰斗重量為55噸;后續改進型坦克的戰斗重量約為60噸。車輛在標準離地間隙狀態下,炮塔頂部高度為2200毫米。
K2GF 坦克駕駛員艙口
K2GF 坦克的車長和炮手/操作手
K2 主戰坦克展示
該坦克的主武器為 120毫米 CN 08 滑膛炮,可通用北約國家主戰坦克炮彈。火炮炮管長度為 55倍徑,配備有抽氣裝置和隔熱護套。炮膛采用鍍鉻工藝以延長壽命。彈藥基數為 40 發單件式彈藥,包括帶穩定尾翼的穿甲彈(APFSDS-T)和多用途破甲高爆彈(HEAT-MP-T)。其中 16 發裝填于炮塔尾艙隔離艙內的自動裝彈機機械化彈架中,彈藥水平排列,可通過炮塔后部的艙口進行補充裝填。聲明的自動裝填速率不低于 每分鐘 10 發。其余炮彈存放在車體前部右側的附加彈架內。
K276型穿甲彈是K1A1 和 K1A2 坦克也使用的基礎彈種,該彈基于德國 DM43 彈種開發,采用鎢合金彈芯,初速為 1760 米/秒(以55倍徑炮射擊時),在 2000 米距離上以 60° 角射擊均質軋制鋼裝甲時,宣稱可擊穿 320 毫米 裝甲。
K279型穿甲彈基于德國 DM53 彈種研制,初速同樣為 1760 米/秒,在 2000 米距離上宣稱可擊穿 350 毫米/60° 的均質軋制鋼裝甲。
彈藥基數中還包括韓國國產的 KSTAM-I 和 KSTAM-II 型制導炮射彈。這兩種彈藥均為“發射后不管”型,用于攻擊目標的頂部。KSTAM-I 基于以色列的 EXCALIBUR 制導炮彈開發,從炮口以高拋彈道發射,飛行中采用復合雷達-紅外制導系統進行修正,無巡航發動機,戰斗部為串聯破甲型,最大射程 5000 米。
KSTAM-II 用于射程 8000 米以內的遠程攻擊,采用沖擊破片式戰斗部。在飛行末段,戰斗部與彈體分離,通過減速傘實現滑翔并精確打擊選定目標。該彈藥由韓國在德國戴爾公司(DIEHL)的協助下研制。
120毫米 CN 08 滑膛炮
自動裝彈機
炮塔頂部的可拋式面板,用于機械化彈架上方的安全泄壓。
坦克前方地面上放置著帶有多用途(破甲-高爆)K280 彈的炮彈,以及并列機槍和高射機槍的彈鏈。
補充機械化彈架的彈藥。
120毫米 KSTAM 型制導炮射彈
120毫米 KSTAM-II 型制導炮射彈
輔助武器為與火炮并列安裝的 7.62×51毫米 K12 型機槍,以及高射用的 12.7×99毫米 K6 型機槍(該機槍是 BROWNING M2HB 的許可生產型號),K6 機槍配有手動瞄準裝置,安裝在坦克車長艙口前方。彈藥基數為 7.62 毫米 12,000 發,12.7 毫米 3,200 發。
自動化火控系統可確保在行進中使用穿甲彈(BOПС)時的有效射擊距離達到 3000 米。該系統包括:炮手和車長的多通道瞄準具、帶有輸入信息傳感器的彈道計算機、精確目標識別系統(“敵我識別”)、用于修正炮管熱彎的光電測量系統,以及高精度主武器穩定系統。
炮手的主瞄具 KGPS 具備視場在兩個平面上的獨立穩定能力,配有晝用光學通道(可變放大倍數為 4倍 和 15倍),以及可額外使用的數碼變焦模式(放大倍數可達 30倍 和 60倍)。該瞄具還集成了基于二代或三代熱像探測器矩陣的夜視熱成像通道和激光測距儀。此外,炮手還可使用一具輔助望遠瞄具,其物鏡通過火炮防盾引出。精確目標識別系統(IFF/SIF,敵我識別系統)據推測使用毫米波段脈沖多普勒雷達并在自動模式下工作。目標識別與測距完成后,由炮手或車長決定是否開火。
車長的全景潛望式瞄具 KCPS 可在穩定模式下實現全方位觀測,并具備“獵手-射手”作戰模式。該瞄具也集成了激光測距儀,具備可變倍率的光學通道、額外數碼變焦以及基于冷卻型探測矩陣的夜視熱成像通道。武器穩定系統采用全電驅動垂直和水平瞄準(EGTDS)。火炮的俯仰角范圍為 -6° 至 +25°,可通過液氣懸掛系統對車體和炮塔進行縱向俯仰調節以進一步擴大。
火控系統各元件通過數字數據總線與信息管理系統 C4L 集成,同時還與通信系統和 GPS/INS 組合導航系統聯動,從而提高坦克分隊的協同作戰能力。火控系統還配備了內置的診斷與監控系統(BIT)。
炮手主瞄具的入光窗。
炮手的工作位置。左側是熱成像通道的視頻監視器,下方是 C4L 系統的多功能顯示屏。右側是輔助望遠瞄具的目鏡。
在火炮防盾中,炮管上方的圓形鏡頭是用于測量炮管熱彎的光電系統發射器,矩形鏡頭推測是“敵我識別”(IFF/SIF)系統的天線。炮管右側是并列 7.62 毫米機槍的護套,下方是炮手輔助望遠瞄具的入光窗。
炮管熱彎測量系統的傳感器安裝在接近炮口的位置。
波蘭 K2GF 坦克上車長全景瞄具的前端部分,以及炮塔右前部的 MAWS 和 VIRSS 模塊。
K2GF 坦克車長在其作戰位置
車體和炮塔采用模塊化結構的裝甲防護設計;首上部件使用多層復合裝甲屏障,內含陶瓷材料基的填充物。低矮輪廓的炮塔帶有傾斜的前側部件。在網絡上,自然流傳著各種關于車體和炮塔正面防護能力的評估數據。比較可信的說法是:車體首部節點正面可抗穿甲彈(BOПС)約 600~700 毫米,炮塔側部可抗約 850~900 毫米;若針對破甲彈,則分別為 900~950 毫米 和 1300~1400 毫米(此為主觀意見!!!)。在量產過程中,首部裝甲模塊的結構可能得到了進一步改進,因此防護參數并非最終數據。值得注意的是,車體與炮塔接合區域正面的“弱點”面積較大,這會降低整體裝甲防護效果。
車體側面為整體裝甲結構,并增設可拆卸式的反破甲屏障。炮塔側面部件同樣帶有復合填充物。為增強對破甲彈的防護能力,炮塔側面、炮塔頂部(包括炮手和車長艙蓋),車體頂部、車體側面及側面屏障均安裝了模塊化反應裝甲(ERA),除標準炸藥板外,還可裝備被動式填充物(NERA)。
標準配備包括:快速自動滅火系統、空調系統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防護系統。為提高戰斗生存力,炮塔頂部在機械化彈架上方設有專用的可拋式面板,在裝甲被擊穿并引燃彈藥時,可降低乘員犧牲的風險。坦克裝備有危險預警系統(MAWS)和主動防御系統(KAPS);不過尚不完全明確后者是否在量產型上實際安裝。炮塔前側內置毫米波雷達模塊(MWR),并配有附加的熱像攝像頭,用于跟蹤敵方彈藥的飛行軌跡,并在彈藥直接威脅坦克時及時向乘員發出警告。
同時,系統會發出信號,按指定方向發射兩組各6枚的氣溶膠彈(VIRSS,集成在炮塔前側),或通過安裝在炮塔后部、自動裝彈機面板之間的旋轉式發射器(APS MSSG Soft Kill)發射8枚氣溶膠彈。至于能夠直接攔截并摧毀來襲彈藥的防御彈發射系統(KAPS 硬殺傷主動防御系統,APS Hard Kill),據推測其發射單元布置在炮塔前側的 VIRSS 模塊附近,以及炮塔尾艙側面。炮塔周邊安裝有多光譜傳感器(LWR/RWR),用于指示激光或雷達照射。
波蘭 K2GF 車體首部節點
炮塔頂部的反應裝甲模塊……
……以及炮手艙蓋板上。
車體和炮塔正在組裝過程中。
車體頂部的反應裝甲模塊。
車體左側和炮塔左側的反應裝甲模塊……
……以及右側的反應裝甲模塊。
炮塔右前部的 MAWS 和 VIRSS 模塊……
……以及左前部的模塊。
炮塔上的 LWR 傳感器尚未安裝。
從左到右依次為:APA MSSG 發射裝置;慣性導航系統(INS)天線和火控系統氣象傳感器。左下方傳感器下方是 GPS 系統天線。
前左側 LWR/RWR 傳感器
后左側傳感器
關于動力裝置,首批量產坦克配備了德國制造的動力模塊(MTO POWERPACK),其中包括一臺多燃料12缸渦輪增壓液冷柴油發動機 MTU MT883 Ka-501,功率為1500馬力;與其一體成型的為自動液力機械變速箱 RENK HSWL 295TM,提供5檔前進和5檔倒車擋。
第二批量產坦克換裝了韓國本土制造的多燃料柴油機 HD HYUNDAI INFRACORE DV27K,功率相當,但變速箱仍為德國制造。波蘭版的K2GF和第三批量產坦克也采用了相同配置。第四批量產坦克預計將配備韓國制造的變速箱 SNT DYNAMICS EST 15K,該變速箱具備6檔前進和3檔倒車檔位。
懸掛系統部分配備6組雙輪胎鋁合金輪輞的承重輪,3個導向輪,導向輪結構類似承重輪,驅動輪帶有可拆卸齒圈。履帶為平行式彈性履帶,帶有橡膠護板及可拆卸的瀝青行走板。懸掛采用半主動液氣懸架,除可調整離地間隙外,還可分別調節車體相對于縱向和橫向軸線的姿態,每個單元均可獨立控制。
公路最高速度約 70 公里/小時,越野最高速度可達 50 公里/小時。從靜止加速到 32 公里/小時 的時間因動力系統不同而在 7.5 到 8.8 秒 之間。公路續航里程為 450 公里。當主發動機未工作時,坦克的電力由安裝在動力艙、偏右側的輔助燃氣輪機發電機組 SAMSUNG TECHWIN(功率100馬力)供給。
為渡過水深達 4.1 米 的水障,配備了帶有伸縮式進氣管的涉水套件,該進氣管可收納于炮塔尾部的專用護罩內。
DV27K 發動機
MTU MT883 Ka-501 發動機
車體中央可見后視攝像頭。
推測輔助燃氣輪機的位置(車體尾部右側履帶上方平臺)。
炮塔尾部涉水管護罩的安裝。
駕駛員艙蓋上安裝有三臺潛望鏡觀察儀和一臺用于夜間駕駛的熱成像儀。坦克配備了前視和后視的視頻監控系統。
指揮控制艙。
駕駛員艙蓋上的潛望鏡和左側的熱成像觀察儀。車燈右側安裝有前視攝像頭。
除了成功簽訂向波蘭供應坦克的合同外,韓國方面還積極推動該坦克進入海外市場。具體來說,展出了K2ME和K2NO兩個改型。K2ME為中東地區國家設計,配備加強型冷卻、空氣凈化和空調系統,該型號在阿曼成功完成試驗,但尚未達成采購合同。K2NO則為極地作戰環境設計,針對挪威主戰坦克采購競標而開發,競爭對手為德國的豹2A7。該型號的顯著特點包括裝備以色列的TROPHY主動防護系統和配備12.7毫米K6機槍的康斯貝格(KONGSBERG)遙控武器站。最終,挪威選擇了豹2A7坦克。
K2ME 在阿曼進行試驗。
炮塔右側加裝了額外的空調系統模塊。
K2NO
總的來說,可以總結道,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韓國軍工產業取得了顯著進步,這使得他們能夠打造出一款高科技主戰坦克(OBT)樣機。鑒于這種坦克已裝備于包括波蘭在內的多個國家,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波蘭的主戰坦克(由左至右):豹2PL、K2GF、M1A1 FEP。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這些不同型號坦克的裝備,后勤保障和維修工作將面臨多大挑戰,畢竟這并非波蘭軍隊唯一的現役主戰坦克類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