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聞,主打單品牌專賣的植物醫生正式沖刺主板IPO。中信證券護航的9.98億元募資計劃,劍指A股“美妝單品牌店第一股”稱號。當傳統美妝品牌深陷渠道混戰,這家憑4328家門店殺出重圍的企業,正在改寫國貨美妝的資本敘事。
在電商流量成本高企的當下,植物醫生反其道構筑起線下銅墻鐵壁。截止2024年底,4328家門店組成的實體矩陣如同精密鋪設的神經末梢,牢牢抓住消費者“即時購物+深度體驗”的雙重需求。當同行還在為線上投流ROI焦頭爛額,其門店里的護理服務和會員沙龍已悄然筑起情緒價值護城河。
這組硬核數據成為最佳注腳:蟬聯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美容美體榜眼,把純化妝品企業甩在身后;更摘下Euromonitor“全球單品牌護膚品專賣店”認證——實體渠道的厚度,成了抵御流量洪流的堤壩。
線下重兵布陣的同時,線上刀法同樣凌厲。從自營“小植商城”打通OMO閉環,到京東/天貓/抖音/快手全域占位,植物醫生用實體門店作餌,將線下體驗客流轉為線上私域資產。這種“線下養魚、線上捕魚”的策略成效斐然:2024年登頂中國單品牌化妝品店零售額冠軍,國貨美妝TOP8、護膚TOP7的雙料席位,讓“全球植萃護膚領導品牌”的認證更具含金量。
當多品牌集團深陷內卷,專注單品牌的植物醫生反而跑出漂亮曲線:
營收穩站21億高地:2022-2024年主營業務收入分別達21.16億、21.50億、21.55億元;
利潤三連跳:凈利潤從1.68億攀升至2.42億,年復合增長率超20%;
碾壓行業中位數:收入利潤雙指標大幅超越日用化學制造類上市公司。
數千家門店織就的實體網絡,能否支撐起美妝單品牌專賣的資本想象?植物醫生的招股書揭示了關鍵答案:
線下即時體驗已成稀缺資源;
單品牌專注反而撕開紅海;
服務溢價正在重構美妝價值鏈。
此番若闖關成功,其“實體門店即流量池、單品牌即認知符號”的模式,或將為本土美妝開辟第二條增長曲線。當資本開始為線下體驗買單,美妝戰爭的勝負手正從流量場轉向服務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