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身亡”到底是治了,還是沒治?
答案是:“治了,但沒治好”!
很多人看到“不治身亡”,會按字面理解成“沒治療就死了”,但這是個常見誤區(qū)。
這里的“不治”,不是“沒治療”,而是“醫(yī)治無效”“無法治愈”,相當(dāng)于“治了白治”。
比如新聞常說:“患者經(jīng)全力搶救,終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p>
這句話里的“不治”,恰恰是以“搶救過”為前提的。
為什么會混淆?拆開看字面惹的禍!
漢語里“不+X”結(jié)構(gòu)常表示“沒做X”,比如“不吃飯”“不回家”。所以有人自然覺得“不治=沒治療”。
但“不治”在醫(yī)療語境中是個固定短語,特指“治療失敗”。類似的詞還有:
“不治之癥”:治不好的病(不是“沒人治的病”);
“終致不治”:最后沒救過來。
對比記憶:
“不治而愈”→ 這里“不治”才是真·沒治療!(靠自愈);
- “不治身亡”→ 治了但失敗了?。ㄋ陨硗觯?。
醫(yī)療角度:什么情況算“不治身亡”?
醫(yī)生用這個詞,通常隱含兩個關(guān)鍵點:
病情本身已無法逆轉(zhuǎn)(如晚期癌癥、嚴(yán)重器官衰竭);
醫(yī)療手段達到極限,繼續(xù)治療也難改結(jié)局。
它和“搶救無效”略有區(qū)別:
搶救無效:緊急搶救了(如心肺復(fù)蘇),但沒救活;
不治身亡:可能包含長期治療失敗(如癌癥惡化),或根本無治療方案。
歷史小知識:這個詞從哪來的?
“不治而亡”,最早出自《左傳》的典故:
晉景公病重,太醫(yī)診斷后說:“病入膏肓,藥物無用了?!辈痪镁肮ナ?。
后來“病入膏肓”成了絕癥的代稱,而“不治而亡”也延續(xù)了“無法救治而死”的含義。
類似易混淆的漢語詞
漢語里這種“字面vs實際”反差還挺多:
- “大勝” vs “大敗”→ 都表示贏了(“中國隊大勝美國”=“中國隊大敗美國”);
- “救火”→ 其實是滅火(不是救活火);
- “生前”→ 指去世前(如“生前遺囑”)。
總結(jié)一下:
- “不治身亡” = 治了,但沒治好 → 醫(yī)治無效死亡
- 不是“放棄治療直接等死”
醫(yī)療中常用于形容晚期重癥、醫(yī)療手段窮盡的狀況。
下次看到新聞?wù)f“患者不治身亡”,你就知道:醫(yī)生努力過,但確實回天乏力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