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好
司徒夜
《以法之名》已播出過半,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在觀眾熱情追劇的同時,人民日報也下場點評。
人民日報的點評直擊觀眾內心,也讓那些沒看過劇的網友對這部劇充滿了好奇:
一部法治劇為何能擁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
真實敢拍
人民日報稱《以法之名》是“法治實踐與影視的完美結合”。
不難看出,人民日報點評背后的核心是指這部劇真實敢拍。
那么,《以法之名》究竟有多敢拍?
整個創作團隊耗費了整整3年時間,去往多個城市進行前期的調研工作。
從上至下采訪的檢察官都超過了100個,查閱的卷宗數量更是數不勝數。
如此龐大的前期準備工作,只為了一個目的——將最真實的檢察工作與司法實踐呈現給觀眾。
劇中的案件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原型,劇情主線東平市“萬海黑社會性質組織案”,就直接對標廣東黃永存涉黑案。
從90年代起,黃永存通過賄賂公檢法人員構建保護傘,以合法外衣行非法之事。
甚至,他們組建地下執法隊殘害反抗者,將不聽話的貨車司機殘忍活埋。
2023年二審時,黃永存當庭翻供,牽出12個司法系統內鬼。
這部劇對這個案件進行了精準還原,其中細節都令人不寒而栗。
而劇中的調查過程,更是巧妙地設置了徹查黑惡勢力與揪出背后保護傘的雙線并行模式。
這種雙線敘事并非簡單的疊加,而是相互交織,每一個新發現都可能在兩條線索中引發連鎖反應。
在呈現黑惡勢力的罪行時,也沒有絲毫的遮掩與美化。
而在揭開保護傘的過程中,更是大膽地觸及司法系統內部的腐敗問題。
從基層執法人員到高層領導,可能都與黑惡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種對現實黑暗面的大膽揭露,讓觀眾看得是心驚膽戰,直呼過癮。
在案件細節刻畫上,《以法之名》更是高度還原真實檢察工作場景。
檢察官們遭遇的關鍵證據離奇消失、證人莫名改口等,都是現實辦案中常見的阻礙。
就像湖南操場埋尸案中,鄧世平被殺害后案件被掩蓋16年,直到2019年掃黑除惡才得以重見天日。
劇中張譯飾演的檢察官洪亮,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原型存在。
這位檢察官,為了一樁跟自己沒有絲毫關系的冤案,放棄了國企三倍的工資,毅然決然回來伸張正義。
真實敢拍,不僅是《以法之名》的創作態度,更是其打動觀眾的關鍵所在。
破局創新
在過去的很多法治題材電視劇中,有時候會過分依賴主角的英雄主義模式。
然而,在《以法之名》中拋棄了這種手法,塑造了立體鮮活的群像。
劇中的檢察官群體不再是一個模糊的整體,而是一個個性格鮮明、形象飽滿的個體。
張譯飾演的洪亮,作為第十一檢察部的檢察官,承擔著“刀刃向內”的特殊工作。
他在檢察系統內并不被所有人理解,職場前途也因此受到影響,甚至已經準備轉業離開公職。
但當“萬海集團涉黑案”出現轉機時,他出于對正義的執著和對職責的堅守,毅然選擇留下。
他的性格中既有檢察官的敏銳和果斷,又因長期在復雜的工作環境中而帶有一絲疲憊和無奈。
這種復雜的性格塑造,就讓角色更加貼近現實生活中的人,一點都不虛浮。
蔣欣飾演的鄭雅萍,是第一檢察部的檢察官,她以冷面檢察官的形象示人。
在工作中,她堅持原則,嚴格執法,但在面對一些案件中的人情世故和法理與人性的沖突時,也會陷入掙扎和思考。
她與洪亮之間,既有工作上的合作,又因對案件處理方式的不同而產生摩擦。
這種人物之間的互動和矛盾沖突,進一步豐富了群像的層次。
李光潔飾演的東平市檢察院代理檢察長李人駿,與洪亮是大學校友,但在司法體系中卻處于不同的立場。
他們之間既有同窗情誼,又在案件調查過程中存在權力博弈和情感沖突。
李人駿這個角色正邪難辨,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對他的真實立場始終充滿猜測,極大地增強了劇情的懸念感。
馮嘉怡飾演的東平市公安局長,同樣讓觀眾捉摸不透。
當大家都猜測他是黑社會組織的保護傘時,他卻在關鍵時刻將關鍵證據交給了辦案人員。
這種角色設定的反轉,打破了觀眾對傳統法治劇人物的刻板印象。
還有觀眾說劉佳飾演的蘭景茗藏得也太深了,根本不能和當年她飾演的任長霞聯系起來。
而在劇情推進方面,《以法之名》更跳出了靠線索推動劇情的老路。
其不再單純地以發現新線索、解決新問題作為劇情發展的唯一動力,而是更加注重對檢察官日常工作與生活的刻畫。
通過展現檢察官們的日常工作場景,讓觀眾深入了解檢察工作的流程和細節。
在生活方面,也展現了檢察官們面臨的家庭壓力、職場困境等問題,使角色更加立體豐滿。
在面對復雜案件時,檢察官們會因為工作繁忙而忽略家庭,導致家庭關系緊張;
或者在工作中因為堅持原則而得罪同事,面臨職場上的排擠。
這讓觀眾看到檢察官們職業屬性背后的另一面——他們作為普通人的情感和煩惱。
這種群像塑造與對檢察官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聚焦,讓《以法之名》看起來更有溫度。
它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更加真實、全面、立體的法治世界。
讓大家在欣賞緊張刺激劇情的同時,也能對檢察官這個職業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結語
《以法之名》的爆火絕非偶然。
人民日報的犀利點評和觀眾的熱烈追捧都在證明:
法治題材不僅能拍得真實震撼,更能拍得深入人心。
資料來源:
人民網|人民藝起評:《以法之名》,法治實踐與影視的完美結合
北京日報|《以法之名》“太敢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