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布的《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在技術迭代、市場競爭和政策引導的三重驅動下,網絡視聽行業的用戶規模、市場體量和使用時長皆呈現出穩步增長趨勢,而其中“短”內容的發展趨勢最為穩健。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10.40億,用戶規模和使用時長仍居第一。與此同時,微短劇依托短視頻的蓬勃發展,用戶數量迅速增長。但與之相伴的則是“長”內容吸引力的下降,這表明融媒體時代的影視生態正在發生歷史性變革。
“長劇短劇化”的直接表現是,長劇的平均劇集數量和單集時長皆呈現出下降趨勢。這一趨勢是其內部發生深刻轉變的直接映照,而內容層面的“短劇化”則更能體現出數字邏輯對傳統劇集的深度滲透與媒介化重塑,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題材類型的轉向。短劇具有靈活多變、勇于開拓的優勢,能夠快速響應社會風尚和觀眾審美需求,成為影視劇集在題材類型方面積極探索、融合創新的“排頭兵”,對長劇的創作題材產生一定的影響。二是敘事層面的重組。在故事編排上,長劇開始向短劇靠攏,采取“前置沖突點”“增加反轉點”“打造記憶點”等方式,增強情節密度和信息濃度,在提高作品敘事效率的同時,全方位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在人物塑造上,生成于數字媒介環境且能夠被受眾迅速定位的“標簽式”人物設置成為主流,這不僅向受眾揭示了人物及其組合關系,也為受眾留下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三是營銷方式的重塑。文藝內容在生成前便已具有明顯的話題指向性,劇集營銷更多地將沖突點、反轉點等“高光”內容切割成相對短小的精彩片段,激發受眾興趣。此外,短劇化營銷方式還將符合“人設”的臺詞、表演等片段,通過剪輯、短視頻解析等形式進行并置與重組,引發受眾討論。而營銷方式的重塑,也是對融媒平臺機制的深度適應。這種“三秒入戲、十秒反轉”的短劇化營銷方式,不僅提高了受眾的互動參與度,而且達到了劇集的營銷宣傳目的。
從短期表現來看,無論藝術上的創新表達,還是商業上的增益表現,“長劇短劇化”策略確實能夠成為提振影視劇集市場的有效“強心劑”。但從長期發展來看,則在一定程度上損耗了影視劇集藝術表達的深度和思想傳達的高度。目前,在劇集市場中長劇向“短”熱鬧繁華的表象之下,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題材的“水土不服”。長短劇之間題材選擇與敘事載體的適配性矛盾日益凸顯,短劇的“強沖突、多反轉”等特點天然適配“懸疑”“復仇”等題材,而長劇則更為適配探討復雜議題的“年代劇”“歷史劇”等內容類型。若強行以短劇邏輯展現長劇題材,則會導致“排異”反應的發生。二是敘事完整性消解。敘事性作品沖突點、反轉點的濃度提升和強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情節鋪陳斷裂、人物動機模糊等問題,雖在短期內能為受眾帶來強烈的情緒沖擊和釋放,卻無法將其帶入深度的審美體驗之中。三是營銷的短視化。劇集營銷正在由整體性的“全片推介”轉向碎片式的“高能切片”,這種犧牲劇集內容完整度與長尾效應的方式,雖可以快速撬動流量,卻容易導致文藝受眾對作品的認知停留于表面,陷入“只知高光片段,不知思想內核”的審美困境。
文藝作品是受眾了解和掌握世界的“獨特窗口”,當深層的情感共鳴變為淺層的情緒宣泄,深刻的思想共振變為淺薄的觀點狂歡,劇集能為受眾留下的可能只有“高能”片段堆砌后彌漫的夸張感、“標簽式”人設雜燴下滋生的乏味感、被精致影像包裹著的空虛感,忽略了本應悉心留存的對人類世界豐富認知和人生境界切身體悟所帶來的生命充盈感。
隨著數字技術突破傳統時空觀念走向數實融合,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信息接收方式等皆呈現出千變萬化的生動局面。文藝領域中“長劇短劇化”的發展趨勢,不僅是對長期以來存在的“注水劇”問題痛定思痛后的自我革新,更是對融媒體時代文藝媒介化轉向態勢的積極回應。這一現象的產生固然存在著一定的歷史必然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長劇短劇化”應是文藝創作的創新手段,而非爭奪流量、吸引受眾注意力的“萬能公式”。在“長劇短劇化”的實踐過程中,諸多劇作過于注重以短劇邏輯對自身進行媒介化重塑,卻忽視了對自身獨特創作優勢的秉持和拓展。而長劇的魅力正在于,它能通過細致入微的敘事線索鋪陳和情感層次遞進,促使受眾沉浸于其中并與劇中人建立情感聯結,從而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受眾洞察角色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也使其在故事的推進中得以見證時代的滄桑變幻。為了應對短劇帶來的嚴峻挑戰,長劇在學習、應用短劇快節奏、強沖突、強反轉等敘事技巧的同時,更要發揮自身的優勢,通過細膩的情感鋪陳、多面的人物塑造、深刻的思想意蘊、厚重的故事表達來提升藝術水平。
長劇的“短劇化”與短劇的“精品化”發展,在本質上都是以滿足受眾對于優質文藝內容審美需求為目標。在影視藝術的舞臺上,長劇和短劇應該各展風姿、各騁所長。因為影視行業的未來絕非“長短對決”的對抗戰,而是“和諧共生”的協作戰。
融媒體時代文藝樣態呈現出媒介化趨向,打破“零和博弈”思維,以互補邏輯重構行業生態,劇集的長度本身就不是問題。無論鴻篇巨制的長劇,還是短小精悍的短劇,唯有作品的篇幅體量與情節的長度、深度和厚度相得益彰,劇集才能既贏得流量,更留住人心。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田粉紅
新媒體編輯:宗敏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