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成都,我這肚子就咕咕叫。上回去玉林路吃串串,排了倆小時隊,旁邊操著資陽口音的大哥跟我嘮:“咱們這要是跟成都并一塊兒,我這串串店怕是要開成連鎖哩!”這話聽著像玩笑,可細琢磨,成都人這些年確實總在琢磨怎么“長大”。
你說成都小嗎?一萬四千多平方公里,兩千多萬人擠著,春熙路周末走道都費勁。可攤開四川地圖,48萬平方公里的地盤,成都就占個小角落。我有個在規劃院上班的老同學喝多了就念叨:“咱成都像個小胖墩,衣裳繃得緊緊的,想抬胳膊都費勁。”
成都這家底確實厚實。金沙遺址那些金面具我看過,三千年前就能把金子玩出花來。都江堰更絕,去年帶北方朋友去看,他盯著魚嘴分水壩直咂嘴:“戰國時期搞出這工程?咱祖先怕不是穿越回去的?”水倒是真不缺,岷江沱江穿城過,我老舅在自來水廠干了半輩子,總說成都人洗澡都比北方人底氣足。
但說到錢袋子就微妙了。眼瞅著兩萬億的坎兒就在眼前,可蘇州總壓半頭。有回在寬窄巷子聽幾個老板聊天:“咱成都缺啥?缺地啊!你看人家武漢并了鄂州,濟南吞了萊蕪…”話音沒落就被鄰桌打斷了:“莫亂講!那是人家的事。”
說到合并傳聞,資陽總被拎出來說事。 我去年出差去資陽,出租車師傅說得實在:“我們這離成都重慶都百十公里,大廠落戶總犯難。要是真能跟了成都,娃兒高考分數線都能降幾分。”但重慶的網友聽了準不樂意——去年成渝雙城論壇還有人拍桌子:“資陽歸誰得看發展,又不是分家產!”
成都手里攥著好牌確實多。 交子會子這些老祖宗的金融創新,如今在金融城續上了香火。有回去高新區辦事,咖啡廳里全是談融資的年輕人,那架勢跟陸家嘴沒兩樣。西華大學門口賣蛋烘糕的大爺都懂:“這些娃娃搞的啥子區塊鏈,比宋朝的交子還玄乎!”
要說短板,成都人自己也門兒清。有回和做外貿的朋友喝酒,他指著手機地圖嘆氣:“雙流機場半夜卸的貨,清早要送重慶去,堵在簡陽高速上干著急。”確實,看看人家上海有出海口,咱成都得靠中歐班列往外闖,運費單看著都肉疼。
坊間傳言里還有個常客是眉山。 我表姐嫁到眉山十年,春節回娘家就吐槽:“我們東坡區到天府新區就隔條河,可娃兒學籍算外地生。”但眉山親戚聽了直擺手:“別聽網上瞎傳,我們泡菜產業做得好好的,未必非要去當成都人?”
真要較真合并這事,得掰扯明白“大”和“強”的區別。 去年參觀通威太陽能車間,德國工程師指著全自動生產線說:“你們有綠電有技術,規模反而不是關鍵。”也是,杭州面積比成都小,經濟照樣風生水起。
成都人骨子里有股混不吝的勁頭。 記得08年地震那年,春熙路賣鐘水餃的攤子震后第三天就支棱起來了。老板邊包餃子邊吼:“震歸震,飯總要吃嘛!”這種韌性比單純的地盤擴張金貴多了。有回聽川大教授講課說得妙:“金沙遺址里那個太陽神鳥,十二道光芒轉著圈飛——成都三千年就悟透了,發展不是攤大餅,是螺旋上升。”
眼下成渝雙圈搞得紅火,我上周去璧山看云巴,重慶師傅指著西邊說:“你們成都把德陽的裝備制造、資陽的牙科產業串起來,比硬吞幾個市強。”這話在理,現在中江的掛面能進成都超市,彭州蔬菜直供重慶火鍋店,比行政合并實在得多。
說到底,成都真需要靠合并變大嗎?夜里路過九眼橋,河邊唱歌的小年輕吼著趙雷的《成都》,燈光映在錦江上碎成金片子。兩千多年的古城,既守著都江堰的智慧,又敢搞出世界最早的紙幣,這份膽識還在血脈里淌著呢。合并不合并的傳言,倒像是茶館里的龍門陣,說著說著就飄進火鍋煙氣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