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在20世紀初期歷經立憲革命之后,伊朗雖然呈現出更多希望,但也面臨很多的問題,財政管理和經濟發展的混亂即是其一,為此德黑蘭向華盛頓求援。
1911年5月10日,美國最終滿足了伊朗政府的請求,向伊朗派出了以摩爾甘·舒斯特為首的財政顧問團,幫助伊朗立憲政權整頓混亂不堪的財政和經濟狀況。
舒斯特抵達德黑蘭后,在維護伊朗自身利益的基礎上,對伊朗的財政部門和海關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雖然有益于伊朗,但是卻觸犯到了俄國在伊朗的利益,從而遭致俄國人的強烈反對和抵制,并且在11月29日向伊朗政府發出最后通牒,要求舒斯特務必在48小時內離開伊朗。
面對此景,伊朗政府不得不妥協,華盛頓也不得不讓步,不得已,舒斯特也只好在同年12月24日黯然回國。雖然舒斯特在伊朗停留的時間短暫,但是因為他基于伊朗利益而做的種種努力以及美國沒有侵略過伊朗的歷史記錄,所以這一時期伊朗新興的變革勢力對美國的印象普遍較好,這為伊美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1、伊朗對美國的好感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所謂的戰勝國云集法國巴黎,希望通過巴黎和會的努力來彌補自己的戰爭損失,或是再獲取一些未來利益。在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之際,深受戰爭和外部勢力占領之苦的伊朗決定與會,其訴求幾乎和中國的一樣簡單且理所當然,德黑蘭希望能借此機會取締外國特別是英國在伊朗的特權,重新獲得國家的獨立自主。
但也正如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悲慘遭遇,伊朗的訴求也遭到拒絕,英國政府認為,由于伊朗在一戰中曾宣布保持中立,實際上也沒有參戰,所以它甚至連參加巴黎和會的資格都不具備,還妄談什么訴求?在英伊的這次糾紛中,倍感壓力的伊朗代表團幸好并不太孤單,因為美國站在了他們這一邊,美國主張應該允許伊朗代表團向大會提交他們的申請。
事實上,盡管英國有上述公開態度,其實在凡爾賽會議期間,英國和伊朗正在進行秘密談判,并且最終在1919年8月9日簽署了秘密協議書,并借此攫取了在伊朗的大量利益。當這一消息透露出來后,美國政府放棄了不插手中東事務的保守政策,積極支持伊朗民眾的抗議行為,美國于是贏得了伊朗愛國者的更多歡迎。
為了整頓伊朗混亂不堪的財政機構,伊朗政府于1922年再次向華盛頓提出派遣財政顧問團的請求,并得到對方的積極回應。11月18日,以阿瑟·米爾斯普博士為首的11名財政和城市管理方面的美國顧問團抵達德黑蘭,之后米爾斯普受聘出任財政部總監,掌握了伊朗的財政大權。
雖然在業務方面米爾斯普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在性情上他卻與舒斯特大相徑庭:
舒斯特對伊朗人懷有深深的同情,米爾斯普則把他們看做是需要西方教化的幼稚之民;舒斯特把自己當做是伊朗政府的雇員,在與各國外交官打交道時常常拒絕他們不利于伊朗的要求,米爾斯普則很快就與英國外交官建立了緊密聯系,贏得了他們的尊重與信任;舒斯特比較欣賞伊朗的憲政主義,在與伊朗官員交往時也舉止得體,而米爾斯普則居高臨下,常常對伊朗人發號施令,對伊朗官員表現出蔑視之意,米爾斯普的上述種種表現為他在伊朗的工作設置了重重困難。
另一方面,1925年建立了伊朗巴列維王朝的禮薩王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上臺后他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解雇那些在伊朗政府部門工作卻又執行本國或其他國家政策的外國職員,而處事張揚的米爾斯普自然會被國王給予特別關注,結果,米爾斯普被迫于1927年結束在伊朗的使命回國,對于此事禮薩王向美國公使解釋說,米爾斯普缺乏對伊朗尊嚴的尊重。
不過出于抗衡英蘇兩大強敵的考慮,伊朗政府和議會仍還是希望能夠把美國人吸引到伊朗以制衡英蘇帶給自己的強大壓力。其實早在1921年夏,伊朗首相就秘密會見了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的代表,雙方圍繞向美國人出讓伊朗北部石油開采權問題進行了磋商,并最終在1921年11月20日簽署了一項協議,根據協議,美乎石油公司獲得了為期50年的伊朗北部石油的開采權和經營權;伊朗政府則可以得到不少于石油總產值10%收入;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將為伊朗政府提供1000萬美元的貸款。
德黑蘭深知英俄會對伊美的如此安排大光其火,為了避免兩國的干涉,伊朗國民議會迅速通過并批準了該協議。盡管如此,由于伊朗當時身處英俄勢力范圍之中,所以這個協議一經公布,就立即遭來這兩個國家的強烈抗議,面對此景,美孚石油公司不得不退出在伊朗的石油競爭。
此等狀況不僅僅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伊美間的石油談判再次開啟,1937年1月,伊朗政府和美國的阿美拉尼石油公司草簽了兩項協議,一是將伊朗北部呼羅珊省內一塊20萬平方英里的租讓地授予阿美拉尼石油公司,為期60年;二是授予該公司在伊朗修建和經營輸油管道的權力。不過這次美國公司又遇到了英蘇的阻撓,無奈之下,1938年年底阿美拉尼石油公司不得不以商業原因和世界政治局勢不穩為由宣布放棄與伊朗人的石油合作。
這一時期伊朗和美國不僅在石油租讓權問題上沒有實質性的收獲,而且在政治上還發生了伊朗關閉駐美公使館的外交事件。1936年年初,紐約一家報刊刊登了一篇詆毀禮薩王的文章,說他曾經是英國的代理人,這讓自尊心、民族感極強的禮薩王非常惱火,結果禮薩王在1936年3月30日下令召回伊朗駐美公使,不過美國對這一舉動并未惡意相加,正如時任國務院近東事務處處長的華萊斯·莫雷在3月31日的備忘錄中所寫的那樣,“決不能把伊朗政府當前的行為看作是兩國關系中的一個嚴重事件,它僅僅是伊朗政府的一個單方面行動,目的是強調國王對美國媒體對他的態度的不滿。”
結果也正如莫雷所料,在伊朗關閉其駐美國公使館后,美國駐德黑蘭公使館照常運作。1938年年底,莫雷作為特使造訪伊朗,代表美國政府正式向伊朗表示道歉,而這時由于深感歐洲局勢的緊張和英蘇壓力的增大,禮薩王也非常希望能和美國改善關系,于是兩國在1939年1月25日又恢復了正常的外交關系。
2、二戰初期與納粹德國的親近
二戰爆發后,伊朗立即宣布中立,表示要與所有國家保持友好關系。不過那時伊朗的中立是帶有一定的傾向性的,那就是禮薩王對德國有所偏重。同美國一樣,之前德國也沒有對伊朗推行過帝國主義政策,20世紀初葉立憲革命后,伊朗希望尋求一個與英俄不一樣的國家,來牽制它們對自己的過分壓榨,在伊朗改革勢力看來,美國和德國均可擔當制衡英、俄(蘇)的角色。
不過經過再三試探,禮薩王最終確知美國并無一定要涉入伊朗事務的強烈意愿,于是就把求援的目標轉向德國。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伊兩國就已經開始接近了,在禮薩王掌握國家大權后,兩國的交往愈加頻繁。德國當時是英俄(蘇)共同的敵人,對伊朗的這個意向自然表現得非常積極,在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德國政府更是大肆宣揚伊朗人和德國人同屬高貴的雅利安人,都面臨擺脫共產主義和帝國主義奴役的任務,高唱兩國友誼之歌,贏得大批伊朗人的好感,大大推進了德伊關系的發展。
另一方面,禮薩王對希特勒也是心懷好感,巴列維國王的密友兼情報總管侯賽因·法爾杜斯特將軍在其回憶錄中寫到:
“禮薩·汗(禮薩王)親納粹德國是真是假?應該說確鑿無疑。還在很久以前,他們從政治上就接近起來,禮薩·汗對希特勒很傾心,對他的冉冉上升表示同心協力。”
在德伊關系良好發展的推動下,德國逐步排擠英、蘇在伊朗的市場,到1939年,德國占到伊朗對外貿易份額的41.5%,1940-1941年這一數字更是上升到45.5%,此時的德國成為伊朗最大的貿易國。
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工程師、專家在伊朗多了起來,其人數僅次于英國人。隨著德軍在戰場上的推進,向高加索山地的靠近,伊朗王儲穆罕默德·禮薩對德國的好感增加了,禮薩·汗國王時不時地咒罵英國人。”
伊朗和德國關系的發展雖然沒能逃過英蘇的耳目,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英、蘇為了競相拉攏禮薩王,基本對他的親德政策持容忍態度,一直到1941年上半年,英國媒體還頌揚禮薩王是一位富有進取心的領導人,是伊朗國民仁慈的家長。
可是隨著二戰的進展,英蘇面臨的戰爭壓力越來越大,1941年4月6日,希特勒入侵南斯拉夫,幾天后又進攻希臘,同時還向埃及推進,德軍入侵西亞成為可能。4月10日,伊拉克政局發生劇烈變動,那里的親英政權被推翻。這時,黎巴嫩和敘利亞兩個法國的委任統治地已經處于業已投降德國的維希政府的控制中,伊朗國內的德國間諜也開始采取行動配合德軍的攻勢。
這時對伊朗命運影響更大的是,6月22日德國大舉入侵蘇聯,面臨沉重戰爭壓力的蘇聯急需外部援助,而伊朗通道則是向蘇聯運送援助物資的最佳途徑。
戰爭的壓力讓英、蘇感到了德國人在中東以及伊朗的實際威脅:一旦伊朗落入德國的懷抱,蘇聯將會遭到希特勒的兩面夾擊,蘇聯南部的產油區和產糧區就有被德軍占領的危險,而且外部的援助也難以獲取;英國作戰需要的大量伊朗石油也會隨之喪失,并且它與印度次大陸的聯系也會被割斷,在此等情勢下,伊朗在二戰中的重要性驟然提升,它的命運也隨之開始發生巨變。
英蘇對禮薩王的親德傾向日益不滿,要求他立即把為數眾多的有間諜嫌疑的德國工程師和專家驅趕出伊朗,事實上禮薩王對此還是給予配合的,“立刻用卡車在24小時內把600余名德國專家運到土耳其”。
3、被逼下臺的禮薩王
但是這并沒有讓英蘇感到滿意,盟國進而提出要由自己的軍隊掌管伊朗的交通運輸,以向蘇聯運送作戰物資,這與禮薩王的意愿發生沖突,他本想由伊朗人自己護衛各條運輸線路。
結果,1941年8月25日,對伊朗戰略價值深有認知的英蘇兩國在驅逐德國間諜的借口下,分別從南北兩路進攻伊朗,并在48小時之內徹底擊敗伊朗軍隊,阿里·曼蘇爾內閣辭職,繼任的穆哈邁德·阿里·福魯吉首相立即宣布投降。1941年9月,禮薩王在英蘇的壓力下被迫將王位傳給王儲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此人即是世人熟知的巴列維國王。
在國家遭受英蘇聯合入侵以前,伊朗曾期待能夠得到美國的幫助。直到8月23日,禮薩王還指示其駐華盛頓公使,命令他請求美國當局出面制止英蘇對伊朗的威脅;25日,國王直接向羅斯福總統發出求救信,請求美國總統“采取有效和緊急的人道主義措施,以結束(英蘇的)侵略行徑”。
但是當時美國決策者主要關注的是歐洲整體戰局,在他們眼中,更有利于對德作戰才是重中之重,因此面對伊朗方面的請求,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僅僅答復說:“伊朗應該與同盟國攜手合作,取得同盟國的好感,而決不要向軸心國提供任何援助。”
這樣,伊朗依賴美國制止英蘇威脅的希望落空。事實上,直至二戰初期,美國對伊朗乃至整個中東的外交力度都是很有限的。在禮薩王仇外情緒的影響下,美國除了為數不多的外交使節還留在伊朗外,其他美國人諸如傳教士等都已經被迫回國,從而造成有關伊朗信息的匱乏。
不過隨著伊朗對盟國作戰重要性的日益增加,華盛頓逐步加大了對伊朗的關注力度;在被英蘇侵占后,盡量降低其負面影響也成為伊朗政府的首要關注目標,德黑蘭要求英蘇發表一個正式聲明,要它們保證尊重伊朗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以及保證一旦戰爭結束就立即從伊朗撤軍。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福魯吉首相在1941年秋尋求美國的幫助,伊美終于找到了有足夠支撐力度的對話點。面對來自伊朗政府的請求,這時已經對伊朗器重有加的華盛頓很快就作出積極反應,赫爾國務卿呼吁英蘇兩國公開向伊朗做出不侵犯伊朗主權及戰后立即撤軍的保證,以作為對伊朗與盟國合作的回報,美國的這一立場對1942年1月29日伊英蘇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4、美國的駐軍
此外,為了穩定伊朗,美國羅斯福總統于1942年3月10日下達援助伊朗的指示,國務院則認為向伊朗派遣顧問團是一個比較好的援助方式,因為這不僅能使伊朗看到美國的現實存在,而且也能增加美國在伊朗的影響,更何況,這時力有不逮的英國也支持美國向伊朗派遣負責各種事務的顧問團,這樣到1943年1月,美國已經向伊朗派出了負責軍事、經濟、警察、糧食等事務的六個顧問團了。
不過就伊美關系而言,這一時期更引人矚目的還是美國軍隊開進伊朗。蘇德戰爭爆發后,蘇聯急需盟國的援助物資,當時由于南北兩條通道分別受到德日的牽制甚至是控制,所以處于英蘇占領下的伊朗就成為援助蘇聯的必選之途。
雖然伊朗處在英蘇的控制之下,但是這個援蘇通道也有它自身的問題,那就是伊朗的運輸能力非常有限,從而使得盟國的援蘇物資大量堆積在港口,負責此項任務的駐伊英軍對此束手無策,而不能及時得到援助物資的蘇聯則一再指責盟國在提供援助方面的不作為,甚至懷疑英美對蘇聯的政策趨向。
在這種情況下,英美針對援蘇物資及其運輸問題進行了頻繁協商,羅斯福總統建議由美國接管伊朗鐵路的運營,已經無力于此的英國對此只能表示支持。1942年9月23日,英美參謀長聯合委員會決定,美國陸軍部新設立的“波斯灣后勤司令部”接管之前英國控制的伊朗運輸事宜,雖然“波斯灣后勤司令部”名義上隸屬于英國“波斯與伊拉克司令部”,但它實際上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
10月,“波斯灣后勤司令部”的先遣人員到達伊朗,12月,第一批美軍登陸伊朗,在此后兩年中,駐伊朗的美軍最多時曾高達3萬人,美軍的進人使得美國有了更為直接的影響伊朗的渠道。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