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讓人心里堵得慌的事兒正在上演,而且還是由挖掘機和推土機搞出來的“特殊任務”。在烏克蘭的利沃夫市,當地政府竟然動用那些重型機械,把著名的“光榮山”蘇軍公墓給拆了個底兒朝天,還從墓穴里挖出了355具二戰時期蘇聯紅軍士兵的遺骸。這事兒,可太讓人揪心了!
在這冷冰冰的場景里,有兩個名字特別扎眼。其中一具遺骸被確認是蘇軍少校斯捷潘·普京,跟俄羅斯總統同姓這事兒本來也不是啥大不了的秘密,可利沃夫市長薩多夫斯基卻非要故意拿這事兒大做文章,使勁兒強調放大。還有一具遺骸,引起的震動可比這個大多了,就是蘇聯那個傳奇特工庫茲涅佐夫,人家可是榮獲“蘇聯英雄”稱號的人物,當年讓納粹聽了都害怕得不行。可現在呢,他的骸骨也被隨隨便便地扔在麻袋里,等著被“處理”,想想就讓人來氣!
挖掘機那大鐵鏟“哐當”一下劈開混凝土墓穴,沾滿泥土的顱骨咕嚕咕嚕滾進編織袋,這畫面通過媒體傳得到處都是。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知道后,那可是氣得不行,直接怒斥:“這簡直就是徹頭徹尾的沒人性的暴行!”這場圍繞著墓穴和遺骸的沖突,一下子就把歷史的舊傷疤和殘酷的現實給扯到一塊兒了,這里頭的事兒可沒那么簡單,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分清誰對誰錯的。
利沃夫搞的這場挖掘行動,可不是臨時起意瞎搞的。這場針對二戰遺骸的轉移行動,背后的根子扎得可深了,都扎到俄烏沖突這場殘酷的現實博弈里頭去了。現在啊,這些遺骨都成了一種冷冰冰的“替代貨幣”了。
之前在伊斯坦布爾達成的戰俘交換協議,本來雙方都應該好好履行承諾的。俄羅斯那邊用冷藏車隊運走了五千多具烏軍尸體,可烏克蘭呢,就只還給人家七十八具俄軍遺體,這比例接近1比78,差距也太大了,一下子就把平衡給打破了。
烏克蘭現在的處境也挺難的,每天在戰場上都得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而且啊,因為在戰線上處于劣勢,陣亡士兵的遺體回收變得特別困難。再看看人家俄羅斯軍隊,靠著在戰場上掌握的主動權,能比較順利地清理和收斂自己一方的遺體。
還有個更現實的問題,就是巨額的撫恤金支出。烏克蘭內政部的官員自己都公開承認了,每確認一具遺體,就得給家屬支付大概1500萬格里夫納(差不多幾十萬元人民幣呢)的撫恤金。這一大筆錢,都快把在戰爭里苦苦掙扎的烏克蘭給壓垮了。
就是因為這些現實的窘迫情況,本來應該是英靈安安靜靜安息的公墓,現在卻變成了談判桌上急需的籌碼。薩多夫斯基市長那句“用這些骨頭換回我們活著的士兵”,這話可真是把這場交易的本質給赤裸裸地揭露出來了。歷史的遺骸啊,就這么被迫當成了能替代活人的“硬通貨”,以前那種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覺,在殘酷的戰爭需求面前,全沒了影。
“光榮山”和它承載的那些歷史記憶,就是這場風暴的中心。1944年的時候,為了把利沃夫從納粹手里解放出來,好幾千蘇聯紅軍戰士在戰場上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當地的市民懷著對他們的感激和哀悼之情,親手把這些英雄給安葬在了這里,還把這兒命名為“光榮山”,就是想讓大家記住,這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和榮耀啊。
庫茲涅佐夫的犧牲,更是這里面的一個精神象征。官方記載說,當時他被烏克蘭民族主義武裝包圍了,為了不被俘虜,他毅然決然地拉響了手榴彈,英勇殉國。他的形象,代表著反抗法西斯的那種大無畏精神,激勵了好幾代人呢。
可是,時間過得久了,情況就變了。2015年,烏克蘭通過了一個《去共產化法》,這可就像是給拆除蘇聯象征的行動按下了快進鍵。這十年里,烏克蘭全國差不多有兩千三百座蘇聯紀念碑、紀念設施都被推倒拆除了。“光榮山”因為埋葬的這些人的特殊身份,特別是有庫茲涅佐夫的墓在這兒,就成了這場風潮里最后堅守的“堡壘”。
結果呢,現在推土機還是開過來了,把七十年前的墓碑給碾過去了。他們這么干,可不僅僅是為了執行那個《去共產化法》,雖說法律給他們的行為披上了一層合法的外衣,但實際上啊,更多是為了能拿到“交易”時需要的那份特殊“資產”。
這種針對性這么強的挖掘行動,尤其是對庫茲涅佐夫墓地的處理方式,真的是充滿了諷刺意味。現在被俄方指責是“新納粹”做派的烏克蘭當局,竟然親手把反納粹英雄的墳墓給挖開了,這事兒簡直太荒唐了!
這種做法,對俄羅斯來說,就像是在他們歷史情感的神經上狠狠砸了一錘。而且啊,俄羅斯為了這事兒,可是付出了二十多年的外交努力,民間也一直在行動。
2008年的時候,庫茲涅佐夫的侄女還在烏克蘭法庭打贏了官司,要求把她叔父的遺骸遷回俄羅斯安葬。可這判決就跟一張廢紙似的,烏克蘭方面根本就不當回事兒,完全無視這個結果。到了 2020 年,幾個俄羅斯志愿者想偷偷把庫茲涅佐夫的遺骸移走,結果這事兒鬧大了,成了國際上的大風波,最后這些行動的人還被抓了。
這么多年來,雙方就這么一直僵持著,俄羅斯一直在努力,卻一次次受挫。所以現在烏克蘭文化部簽發的所謂“許可”,在俄羅斯人眼里,根本不是什么尊重歷史的和解,更像是一種炫耀勝利的羞辱。
扎哈羅娃說的“非人化”這三個字,就像一把特別鋒利的刀,一下子就切中了整個事件里最讓人心里不舒服的核心。把那些為了保衛土地、反抗人類公敵而犧牲的逝者,從他們安息的地方硬給挖出來,還當成商品一樣用來交換活著的士兵,這種行為啊,就是把“人”的尊嚴給徹底扔到一邊去了,完全是對尊嚴的褻瀆。
這就把犧牲原本那種崇高的意義給抽空了,讓它變成了一種冷冰冰的、可以算計的交易籌碼。這完完全全把神圣和交易的界限給弄模糊了,把對歷史的敬仰和現實的需求這兩者之間本來很清晰的界限也給搞混了。
在利沃夫冷冷的雨中,施工的那些人把混著混凝土碎塊的骸骨,一個一個地裝進標了號的麻袋里,然后堆在郊區的倉庫。這場景看著就讓人心寒,這就等于是在明白地告訴大家:當戰火一直燒個不停,生存成了唯一的法則的時候,生命和死亡的價值都被重新定義了。
更讓人覺得戲劇性的是,歷史里那些鮮活的生命啊,像17歲就在解放日當天犧牲的年輕坦克手伊萬,為了救戰友被彈片擊中的女醫護柳德米拉……他們曾經那么勇敢地為了正義而戰,可現在呢,他們的遺骸都沒辦法安安靜靜地待著,只能和那些冷冰冰的談判文件綁在一起,被人當成是“能換回多少烏克蘭士兵”的一個數字。這命運的捉弄,真的是對歷史最大的嘲諷。
再看看國際社會,在這場“掘墓風暴”面前,都選擇了沉默。不管是歐盟還是美國,對于利沃夫的這次遷墓行動,都一聲不吭。俄羅斯這邊就看得很明白,覺得這種沉默就是一種戰略性的默許。意思就是說,為了達到遏制俄羅斯的戰略目標,西方那些國家可以不顧原則,就算盟友做出這種嚴重違背道義和歷史倫理的事兒,他們也能容忍,甚至還會在背后支持。
只要烏克蘭還能繼續在對抗俄羅斯的前線發揮作用,那么烏克蘭在具體行動里那些會引起爭議,甚至涉及到歷史傷痛的部分,好像都可以被他們選擇性地忽略或者淡化處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于全球歷史遺跡損毀率的數據統計,可“光榮山”連被納入保護視野的機會都沒有。《日內瓦公約》里明明規定得很清楚,戰死者的遺體必須要得到尊重,可當“光榮山”這片特殊的墓地被挖開的時候,在國際場合上,幾乎沒有哪一方勢力嚴肅地提起過這個規定,更別說按照規定去做了。
這種對國際規約的“選擇性失明”,在某種程度上,就給利沃夫發生的這場行動留出了一個實際上被默許的空間。
利沃夫的那些挖掘機啊,可不僅僅是挖開了埋了七十多年的遺骸,它更像是一把鋒利的刀,把歷史和現實之間那層本來就很脆弱的面紗給撕裂了。
當庫茲涅佐夫的遺骸和斯捷潘·普京少校的遺骨,還有其他三百五十多具大多都已經很難辨認出姓名、身份和故事都模糊不清的戰士遺骸,一起被裝進袋子里的時候,這場行動就等于是把一個承載集體記憶的東西從物理上給消滅掉了。
歷史學者們擔心的可不是沒道理,記憶這東西啊,得有物質載體才能保存下來。墓碑、紀念地,還有這些莊嚴的墓地,它們本來就是記錄歷史的活碑文。把它們毀掉,就好比在時間的長河里,猛地抽掉了一頁重要的歷史。
烏克蘭官方雖說承諾會遷葬這些遺骸,可新墓地卻不讓標注“衛國戰爭”,墓碑上還統一刻著冷冰冰的“未知士兵”。這明擺著就是想把原來的歷史內涵都給抽空,然后重新建立一套屬于他們自己的民族敘事。
就像有些學者警告的那樣,這就是在制造“記憶真空”,為的就是給新的民族主義神話騰出地方。這種對歷史的隨意涂抹和覆蓋,影響可比戰爭的硝煙還要長久。它埋下的那些分裂種子,說不定在未來的好幾代人里,都會慢慢地發芽生長。
普京墳墓被挖掘機那無情的鐵鏟粗暴地打開,英雄特工庫茲涅佐夫的遺骨和那些無名戰士的骸骨混在一起,被隨隨便便地裝袋,沾滿泥土的頭顱“噗通”一聲滾落進冷冰冰的麻袋里。看到這一幕,真的感覺人類最基本的尊嚴底線都被狠狠撕開了。
扎哈羅娃憤怒地喊出“非人化”的指控,這聲音穿透了那些嘈雜的政治辯論,一下子就戳中了這場“骸骨交易”最深層次、最讓人心里發毛的本質。它把人,哪怕是已經逝去的人,都硬生生地降格成了純粹的工具,把生命本來崇高的意義,完全解構成為了赤裸裸的利益算計。
這真的是戰爭或者政治沖突里最讓人覺得可悲的事兒,它時刻提醒著我們:要是任由歷史的傷痛被現實的殘酷隨意踐踏,把記憶和尊嚴當成可以隨便扔掉的棋子,那我們失去的可遠遠不止是過去那些英雄。我們這是在把自己一步一步推向人性荒漠的邊緣啊,說不定哪一天,每一個人的靈魂都可能變成另一筆等著被稱量的冰冷籌碼。
那些遺骸空洞的眼窩凝視著的,可不單單是利沃夫陰沉的天空,更像是在凝視著我們所有人正在慢慢丟失的敬畏之心和道德底線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