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國文房四寶,很多人都知道是筆、墨、紙、硯。#歷史#
古代的世家文人,乃至帝王將相文武大臣,在文房四寶上追求精致,于是便有了價值不菲的文房之物。
就拿筆來說,名氣大的莫過于遼北狼毫,但遼北狼毫在川西紫毫和皖南牛耳毫面前,可謂小巫見大巫。
川西紫毫采用山兔脊背的箭毫制成,而牛耳毫,則是皖南山區的特種黃牛的耳內絨毛,因原料稀少且制作難度大,故而價格昂貴。
在明清兩朝,一支牛耳毫最少30兩銀子,那就是一個知縣一年的俸祿。
2008年,香港某拍賣會,曾經有一支清代的牛耳毫,拍出了上百萬的天價。
墨的話,自然是徽墨。
紙也是宣紙為上。
至于硯臺,南方的端硯和歙硯,北方的濮硯和紅絲石硯。
其中以產于徽州婺源龍尾山的金星眉紋為上品,好的老坑金星眉紋,一方幾十上百萬。
(我本人收藏了幾方歙硯,有老坑清代龍尾硯,也有現代工藝歙硯,有喜歡的可以私聊我,相互研究探討)
文人除了筆墨紙硯之外,其實還有兩件最關鍵的東西,那就是印章與印泥。
印章的品質有很多種,其中以雞血石和田黃石為上品。
末代皇帝溥儀曾經有一個三連掛的田黃石私人印章,如今被奉為國寶。
在這些文房用品中,屬印章和印泥最貴。
這篇文章主要說的是印泥。
最好的印泥莫過于江蘇常州的龍泉印泥。
龍泉印泥以其獨特的性質,冬不凝固、夏不滲油、水浸不爛、火燒留痕,蓋印百年不褪色。
使其成為自乾隆朝開始的宮廷用品。
大清遜位之后,有一個叫朱永紅的太監,從宮里偷出了一方龍泉印泥,換了一套四合院,外加兩萬大洋。
在文玩界,屬有“一兩龍泉五兩金”的說法,可見龍泉印泥的珍貴。
2022年,黃金的市場價大約500塊每克,而龍泉印泥的市場價,每克達到一千塊。
為什么龍泉印泥比黃金還貴,究竟貴在哪里呢?
就是五個字“物以稀為貴”。
龍泉印泥現在有很多品種,其中以劉家老字號的最好。
說起劉家老字號的龍泉印泥,那是有故事的。
話說康熙年間,常州有一個叫劉文高的秀才,為了生活,開了一家叫“璟玉堂”的書社,賣一些書籍和筆墨紙硯之類的東西,當然,也順帶著雕刻印章和賣印泥。
有一天,一個朋友來買印泥的時候,說印泥蓋的印章,被水淋濕之后就化開了,要是有一方水浸不濕而且防蟲的印泥就好了,再多的銀子,也愿意掏。
劉文高開始琢磨開了,精通醫藥之理,在印泥中加入防蟲藥粉,不是難事,而印泥內只要有水化不開的油,就能鎖住紙上印章的完整性。
劉文高經過兩年多的秘密研制,終于研制出比較滿意的印泥。
最開始的時候,印泥的賣價并不高,也就五兩銀子。而當時一般的印泥,不過一二百文,五兩銀子相當于一戶六口之家兩三個月的生活費。
所以“璟玉堂”的印泥算是天價,無人問津,還成為笑柄。
劉文高制作這方印泥的成本很高,所以他認為必須值這個價。
一天,常州知府蘇程遠微服私訪,在茶樓喝茶的時候,聽別人說了“璟玉堂”五兩銀子一方印泥的笑話,便前往“璟玉堂”想看看那方天價的印泥。
劉文高解釋他為了制作這方印泥,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將干藏了六七年的蓖麻油再次熬煮,前后經過十幾道秘制工藝,浪費了很多原材料,才形成這一方。
所用材料精挑細選,馬虎不得,朱砂要選廣東佛山的,艾草要選福建閩東山區的,蓖麻油要選用山東生長的,原料的品種和產地,影響著成品印泥的整體質量。
蘇程遠看了看印泥,發現印泥確實有些不同。
五兩銀子對于知府大人來說,并不多,于是他買下了印泥。
事有湊巧,蘇程遠回去之后,蓋一份公文的時候,用了這方印泥。半個月之后,他接到巡撫大人的來信,問他印泥的事。
蘇程遠以為巡撫大人想要常州的印泥,于是采購了一批上好的印泥,親自送了過去。
這一去,他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原來那份公文到了巡撫大人的手里,巡撫大人看公文的時候,不小心把茶碗打翻,浸濕了公文。
公文上的字跡都模糊起來,但那個印章卻絲毫不受水漬的影響。
隨后巡撫大人命人將公文烤干,可在烤的過程中,手下人卻不慎將公文燒毀。
奇怪的是,公文雖然化作了灰燼,但印章卻清晰可見。巡撫大人意識到印泥不簡單,于是寫信過來詢問。
蘇程遠不敢隱瞞,于是把他花五兩銀子買一方印泥的事情給說了。
巡撫大人于是要蘇程遠幫忙購買這種印泥。
蘇程遠回到常州之后去找劉文高,劉文高表示制作一方印泥,就要用掉一萬斤藕梗,膏油需要“曬三年伏三年”,好在家中還有膏油,即便如此,以最快的速度,也要半年。
但有蘇程遠相助,安排了二三十人工幫忙抽藕絲,經過調配、熬制、攪拌、灑油等十幾道工序,耗費了四個多月的時間,終于制作成三方印泥。(到了乾隆年間,劉家后人為名了印泥的精制,達到三十多道工序)
蘇程遠粗略算了一下,一方印泥的成本就超過了五兩銀子,售賣五兩銀子,還虧著本呢!
經此一事,“璟玉堂”的高價印泥,也只流傳在官府,一般人根本買不起。
還被巡撫大人贈送給了京城的王爺,甚至入了宮。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這個人喜歡在古書畫上蓋印章,就喜歡用“璟玉堂”的龍泉印泥,還指定龍泉印泥成為貢品。
乾隆第二次下江南,還去了“璟玉堂”,粗略看了一下龍泉印泥的制作。劉家的后人在原來的工藝上,加入了用珍珠粉、犀黃、麝香、藏紅花等名貴中藥材,使之更加具有與眾不同的特性。
在乾隆皇帝的光環下,龍泉印泥的價格從10兩飆升到30兩,有錢還買不到。
那為什么龍泉印泥比黃金還貴呢?
一方印泥(15克)所需的藕絲,需要一個成年人每天工作8個小時,連續工作一個多月,才能抽出(15克)藕絲。
(就算人工費兩百塊一天,光是藕絲的成本就是一萬多)
藕絲經過蒸煮陰干,少則六個月,多則一兩年。
而作為主材料之一的山東蓖麻油,先放在屋頂上曬3年,曬到最后,油變成膏時,再加入藏紅花、麝香、珍珠粉等數十種中藥材熬制好的粘膏,用罐頭封起來,放入地窖伏上3年,一缸油變半缸,其狀濃稠似糖飴,方可使用。
后將磨好的朱砂等礦石,連同備好的蓖麻油一起倒入石臼中搗,期間加入準備好的艾絨絲,一直搗到透。
整個搗泥的過程也非常精細,持續時間長達半個月,才能讓蓖麻油與藕絲等材料充分融合。(這半個月的人工成本,也要幾千塊)
最后將搗好的印泥稱重,裝入瓷缸中,放置陰涼處,至少半個月以上。
所以,一方龍泉印泥(15克)的制作成本就要兩三萬,算起來,自然比黃金還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