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山東頻道
人民網記者 公雪
走進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岸堤鎮馮家莊子村的桃林基地,枝繁葉茂,一顆顆飽滿圓潤、色澤紅艷的蜜桃掛滿枝頭。果農們正帶著雇請的鄉親們忙碌采摘,歡聲笑語在果園里回蕩。這些沂蒙老區曾經的荒坡地,如今儼然成了鄉親們增收致富的“花果山”。
“過去這里是一片荒山,”種植戶馮啟山望著累累碩果,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我們多方研究學習,結合這里的自然條件和氣候,決定栽種蜜桃。我種了30畝桃樹,今年預計畝產1500-2000斤,市場價格3元左右一斤!”目前,果園里主要種植著“突圍” “油蟠5號” “秋彤”等優質品種,各具特色,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在山東沂南的蜜桃種植基地中,當地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桃子。沂南縣委宣傳部供圖。
馮家莊子村的甜蜜秘訣,離不開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 該村位于孟良崮山腳下,沙土地、山泉水、光照充足,孕育出的桃子口感甜脆、果肉細膩。如今,全村已有260余個種植戶,蜜桃種植面積達3100余畝。
蜜桃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鼓起了種植戶的“錢袋子”,更有效輻射帶動了周邊村民增收。
村民李翠花一邊熟練地采摘桃子,一邊介紹道:“桃子需要剪枝時我們去剪枝掙錢,成熟時我們就來采摘掙錢。從生長到成熟,我們都能在家門口找到活計,增加收入。”
產業的興旺,讓村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探索新品種,加強技術管理,不斷提升桃子的品質和產量,”馮家莊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馮青松表示,“讓蜜桃真正成為群眾持續增收的‘甜蜜產業’。”
馮家莊子村的成功經驗,激發了周邊村鎮發展蜜桃產業的積極性。走進馬牧池鄉東辛莊村合作社的百畝桃園,層層綠葉掩映下,渾圓飽滿的蟠桃壓彎了枝頭。“今年早桃有五六個品種,市場行情不錯,均價能到三塊多一斤,”東辛莊村負責人于愛武自豪地說,“目前銷售額已經突破40萬元了。”2019年,為破解集體經濟發展與村民增收難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集中流轉180畝土地,種下了承載希望的黃桃樹。
一筐筐蜜桃將被運往全國各地。沂南縣委宣傳部供圖。
產業興,則百姓富。 合作社的發展,直接為村里30多位像杜以芹這樣的村民打開了就近就業增收的大門。“在這兒干活挺好,不累人,一天穩穩當當掙個百十塊,年底還能分紅,”杜以芹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大家的心聲,“對咱老百姓來說,這就是實打實的好光景!”小小黃桃,已然成為鄉親們握在手中的“致富金果”。
而在雙堠鎮埠口村的油桃種植基地,則是另一番“紅火”景象。 紅寶石般的油桃堆積如山,晶瑩果皮在陽光下泛著誘人的光澤。“以前村里就種玉米、小麥,畝產不過千斤,除去成本幾乎沒賺頭,”埠口村黨支部書記黃寶國抓起一把沙壤土感慨道,“土質粗、保水性差,年輕人外流,撂荒地越來越多。”轉機始于2012年,雙堠鎮組織黨員群眾赴蒙陰考察,并請來農業專家論證,最終敲定了“油桃興村”計劃。
從最初試種的三五十棵,到如今千余畝的油桃林,顆顆飽滿的蜜桃如同跳躍的希望火種,在貧瘠的丘陵間燎原,讓土地煥發生機。 “我們的油桃個頭大,脆甜多汁,含糖量最高達20%,單果平均重250克,價格優勢明顯,每斤收購價比市場價高0.5元。”黃寶國翻開賬本,笑容滿面:“去年畝產超3000斤,村民每畝收入超萬元。”
不止于此,埠口村還以油桃產業為切入點,積極探索“采摘體驗+鄉村旅游”新模式。游客在體驗采摘樂趣的同時,也帶動了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農旅融合正成為這里鄉村振興的新亮點。
在沂南,丘陵間的“甜蜜產業”正串聯成鄉村振興的璀璨珠鏈。這些綴滿枝頭的紅果,正以“小特產”撬動“大產業”的蓬勃姿態,在沂蒙老區的廣袤土地上,奮力書寫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時代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