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21時起,2025年滬上綜合評價批次招生的11所試點院校陸續公布專業組校測資格線。復旦大學2025年上海市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面試入圍情況發布后,請相關考生登錄高校特殊類型招生信息服務平臺查看本人情況。
截至7月4日上午8時發稿時,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大學、東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學校均公布了各自學校的綜評校測入圍資格線及名單。
2025年,復旦、上海交大、同濟、華東師大、華東理工、東華、上財、上外、上大、上中醫、浙大在滬實施綜合評價招生,共計招收2200多人。
從今年滬上11所綜評批次招生試點院校公布的專業組校測資格線來看,多所高校的綜評入圍資格線普遍上漲,尤其是“物化雙選”專業組的校測線上漲更為明顯,有的已接近600分。
【為何今年普遍上漲】
今年,滬上多所高校的綜評校測資格線都有所上漲。
根據目前公布的校測資格線來看,比如:上海財經大學不限組、物理組、物化組的校測資格線分別為574分、575分、577分,較去年上漲5-6分;上海外國語大學不限組校測資格線為565分、563分,較去年上漲4-6分;上海大學物化組、不限組校測資格線為569分、566分,較去年上漲8-9分;東華大學物化組校測資格線為560分、557分,不限組校測資格線為555分,較去年上漲9-12分;華東理工大學3個物化組校測資格線為567分、571分、559分,較去年上漲4-8分,而今年不限組校測資格線為558分,較去年上漲7分。
今年上海高考考生上升至6.3萬人,比2024年增長近萬人。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從今年高考分數來看,今年高分段的人數也有所增加,因此各個學校的綜評入圍線都有所上漲。根據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公布的《2025年考生成績分布表》顯示,今年580分以上有4096人,比去年2684人增加1412人;600分以上有1250人,比去年714人,增加536人。
根據2024年教育部選考科目指引要求,高校絕大多數理工農醫類專業提出“物化雙選”的要求,因此,今年“物化雙選”也是綜評分數線上漲的原因之一。業內專家分析,原來“物化雙選”的學生沒有現在多,現在“物化雙選”的考生基數變大,意味著報考的“分母”變多了,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部分物化雙選專業組的綜評分數線。
記者從同濟大學招生辦公室了解到,今年,同濟綜評繼續面向上海考生開設更加優化的招生專業類,全面覆蓋理工文醫,學生選擇多樣、招生規模可觀。工科試驗班(信息與智能網聯類)包含15個信息類相關專業,機械類(中外合作辦學)新增升級“車輛工程”專業,政治學與行政學依然通過“政治學、哲學與經濟學拔尖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PPE)”進行招生。今年,學校新設人工智能拔尖班,并以“工程智能”為突破點,首批成立五大研究院,用“AI+”賦能學科專業,重塑課程體系。
作為綜評批次中唯一的獨立醫學院校,上海中醫藥大學2025年綜評入圍資格線達572分,比去年增加8分,今年在秋招普通批次增加145個招生計劃。其中,醫學專業就增加61個計劃。同時,在滬招生規模顯著增加。比如上海專業組由6個增加至8個,其中4個專業組內單設專業,也就是直接“錄取到專業”。
值得注意的是,其新增的招生專業包括智能醫學工程(醫工創新班),這一新班以“智能技術+中醫藥學”為特點,依托一流科研平臺與實踐基地,配備先進智能醫療設備,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指導與實踐機會,開展交流與聯合培養項目。學生畢業后可投身科研機構、智慧醫療企業等,從事智能中醫研發、數據分析等工作,助力智慧醫療發展。
【文科也AI】
不僅“物化雙選”或“限物理組”的理工科專業綜評校測資格線抬高,一些文科專業的校測資格線也有所上揚。專家分析,目前的新文科專業也緊跟社會需求,加入“AI”等科技元素,加大對考生的吸引力。
作為綜合性、研究型名校,上海交通大學近年來文科獲得長足發展,相關專業組分數線也隨之上抬。基于傳統優勢學科的跨界支撐,上海交大2025年獲批增設國內首個“人居設計”本科專業,打造未來人居設計教育的新范式。據悉,該專業注重與人工智能(AI)、數字孿生、空間計算等前沿技術的融合應用,開設近百門跨學科前沿選修課程,涵蓋學科交叉、技術前沿與創新實踐三大方向。
交大設計學院院長阮昕表示,“在人工智能高歌猛進的時代,社會較過去任何一個歷史階段更迫切需要‘大設計師’。換言之,即設計通才與管理英才。學院在全國率先開設四年制‘人居設計’本科專業,正是與時俱進的戰略舉措。”畢業生既可進入建筑學、設計學及風景園林等跨學科碩博項目深耕學術,也可投身智慧城市設計、碳中和規劃、數字孿生應用等國家戰略領域或參與聯合國人居署等國際組織項目。
同樣,坐擁文科“老根”的復旦大學,也是“五指交叉抱拳”。比如中國語言文學系一直保持在文科專業組中的高分地位,在學校部署下開展“漢語言+AI”雙學位、本研融通等教學改革。中文系語言學方向的雙學位項目屬于交叉學科范疇,學高數也學計算機。面對大模型可能因數據循環使用導致內容同質化風險,人文研究正推動語言學與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積極嘗試傳統學科優勢嫁接AI技術前沿,深度參與語料庫優化與文化價值引導。
今年,上海外國語大學本科招生總規模擴大2%-3%。學校在保持文科類專業招生規模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增加文理、文工交叉型復合型人才,專業是數據科學和大數據技術。比如,上外新成立的語言科學研究院,是一個集數據科學、腦科學、語言學于一體的跨學科交叉研究機構。從去年開始,學校全面開展“AI+”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開設AI相關課程 80門次,選課人數2500余人次。
作為商科名校,上海財經大學新成立的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基礎上,新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今年啟動首批本科招生工作,預計招生規模50人,預計至2030年本科招生規模達150人。
【“大門小門”互轉】
其實,院校專業組作為“大類招生”,屬于“大門”;而其下的具體專業,更為細分,屬于“小門”。一些綜評批次招生院校為考生緩解專業選擇焦慮,“大門小門”可以滿足條件二次互轉。
上海大學就實行“按類招生”和“按專業招生”結合的方式:對于目前還沒有明確專業方向的考生來說,“按類招生”按照理工、經管、人文大方向劃分招生專業,考生可以大膽填報;對于已經有明確專業志趣的考生,可以通過“按專業招生”的方式,當下就做出心儀的選擇。
記者了解到,在上大剛剛結束的2025年專業分流中,學生前四位專業志愿的滿足率平均達到91%,可以說大部分同學都通過分流進入了心儀的專業。“一年前我填報了上海大學理工Ⅲ類,通過進校后的通識課程學習,以及與老師和學長充分交流,專業分流進入目前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學習,讓我找到這樣一個融合計算機科學、藝術設計等多學科交叉的專業。”身為這屆考生的學長,上大程同學分享表示,“通過第一年的緩沖期,為自己爭取了更大的主動權。”
同時,靈活的學制也吸引了考生。比如,同濟大學醫學院設有“5+3+X”,也就是5年臨床醫學本科+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主要培養“大醫生、好醫生”,優秀的學生還可以繼續攻讀臨床醫學博士(X),這一比例大概占到20%-30%。這些靈活的學制和“新醫科”的方向,都增加了考生報考醫學的熱情。
當前,各招生院校基本都為學生設計了完備的轉專業體系:一方面,設計了轉專業制度,打破“一選定終身”的束縛;另一方面,轉專業通道明晰,按類招生、按專業招生、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的學生,都有通達理想專業的路徑。
【其他批次天地廣闊】
目前,高校招生工作還在進行中。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專家表示,高考綜合評價批次的錄取人數僅僅是整個高招部分中的很小一部分。綜合評價批次志愿可填報4個平行院校專業組志愿,并按1:1.5的投檔比例由高分到低分投檔。
據悉,綜評校測將于7月6日—7日舉行,具體以學校公布為準。7月9日綜合評價批次招生院校公示錄取考生名單,“上海招考熱線”網站開通綜合評價批次錄取結果查詢。
對于入圍考生,市教育考試院負責人提醒,綜評校測是一次很好的機會,但也不必過分緊張,調整自身以最佳狀態迎接面試。雖然在這個批次,約有三分之一的考生將面臨退檔,但考生也不必過于沮喪,因為后續馬上開始的本科提前批次和普通批次招生中仍有眾多優質專業的升學機會,考生完全可能被自己滿意的院校與專業錄取。
原標題:《2025上海高考綜評批次11校的校測資格線發布,上漲下跌?透露出什么信號》
題圖來源:解放日報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李蕾 徐瑞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