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明星凱特·布蘭切在美國街頭“打卡片”,這番驚喜亮相特成為爆款劇集《魷魚游戲》的最后一個彩蛋。上周,《魷魚游戲》第三季6集劇情在奈飛平臺一口氣公開,“小游戲”再度釋放出“大能量”,劇集首日即登上奈飛全球93個國家和地區的TV節目榜單首位,超越了第二季次日才登頂的記錄。從2021年《魷魚游戲》第一季誕生以來,可以說奈飛將韓劇在Z世代中實現了媲美K-POP的國際流行高度。
一擲千金投資高度工業化的韓劇,奈飛因此收獲了大量亞洲新用戶。當流媒體巨頭將韓劇受眾圈從亞洲推向全球的同時,也重塑著韓國國內的制作生態。本土敘事式微、中小制作公司生存空間受到擠壓、成本上漲導致電視劇積壓無法銷售……在奈飛進軍韓劇即將十周年之際,韓劇如何更好地“屬于韓國”,似乎成為了一個問題。
街頭游戲收獲全球觀眾緣
承接第二季的劇情,主人公456號玩家成奇勛在摧毀魷魚游戲系統失敗后心灰意冷,其余主要玩家們或被迫或自愿,繼續投身殘酷的游戲。相較于第二季拖沓的敘事和混亂的節奏,第三季的游戲環節更為緊湊,母子抉擇、新生兒誕生等情節還是為系列提供了新議題,極端環境下的人性幽微展現無遺。
團體捉迷藏、跳長繩、高空推人,這一季中的三個游戲關卡依舊是最大看點。從2021年第一季爆火以來,游戲環節始終是作品的高光部分。直觀、具體、沖突,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研究員、影視文化與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呂鵬用三個詞概括“魷魚游戲”的魅力。“簡單空間里的簡單環節,滿足了觀眾對于一個明確結果的好奇心。與此同時,游戲涉及到生死存亡的人生問題,又非簡單的弱肉強食,而是呈現了道德和人性的復雜。兩者疊加,造就了作品的全球觀眾緣。”
《魷魚游戲》第一季的長尾效應對后續兩季的高關注度功不可沒。在第一季播出后,整整過了3年第二季才問世,觀眾的期待值隨著時間水漲船高。而相比于首季的演員陣容,后兩季也邀請到更多韓國知名演員加盟。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劉弢定義《魷魚游戲》為“大逃殺+韓流元素”的混搭。“《魷魚游戲》借鑒了《大逃殺》等前輩作品的成熟類型套路,又融入韓國綜藝式的娛樂感和煽情戲碼,形成了獨特風格。觀眾可以輕松跟隨劇情起伏而無需絞盡腦汁,再加上奈飛全球同日上線的發行模式,將這部韓劇推上了現象級高度。”
“腎上腺素”是韓劇的解藥嗎?
《黑暗榮耀》《王國》《殺人者的難堪》《外傷重癥中心》……近年來,奈飛出品的韓劇佳作迭出,“作為韓劇20年的老觀眾,如今看到爆款作品,第一反應是奈飛制作,不再是傳統三大臺。”呂鵬對記者說。不可否認,奈飛為當年的韓劇市場加入了一針強心劑,首當其沖便是題材的更新。
家庭倫理與愛情偶像是韓劇的兩大舒適圈。傳統觀劇體驗中,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韓劇對人物和心理的浪漫、細膩描寫。奈飛入局后,懸疑、兇殺、社會批判類題材快速增長,成為俘獲全球觀眾的一把“利器”。呂鵬將“奈飛制作”歸類為“腎上腺素式”的作品,“強刺激、高感官成為通行證。一定程度上來說,韓劇放棄了以往細致精巧的部分,或者說對于情感深度的挖掘,但這也是經典作品的必備要素,這是比較遺憾的部分。”
奈飛強勢的姿態不出意料受到韓國業內的關注,在新書《奈飛之后》中,韓國媒體專家趙永信直指韓國電視業陷入了“奈飛陷阱”。奈飛這把雙刃劍,一側是全球流量和韓國創作者的給予,另一側鋒刃則是帶給韓國業內的動蕩。“奈飛讓韓國故事走向世界,也讓韓國業界嘗到大起大落的滋味。”劉弢告訴記者。流媒體平臺引發的激烈競爭導致電視劇制作成本上升,讓本土小型工作室難以跟上步伐。數據顯示,《魷魚游戲》每集制作經費超過3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587萬人民幣)。即使是配角,每集的出演費用也高達3億至4億韓元。而2023年以來,奈飛逐步減少了對韓國原創作品的投資,轉投日本動漫和其他亞洲內容,留給韓國戲劇制作公司股票暴跌的后果和翻倍的制作成本。
“可以預見,未來韓國制作方會更加注重深耕本土優勢題材,同時開拓多元發行渠道,不再把雞蛋都放在奈飛這一個籃子里。這對韓國影視產業未嘗不是件好事——適度的危機感會帶來反思和調整,促使產業回歸理性、尋求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劉弢表示。后奈飛時代,產業與觀眾,都將重估韓劇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