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只有名字一樣,才能有身份認同,才有歸屬感?
6月26日,香港立法會議員何君堯提出了一項建議:給香港皇后大道改名,并且移走女王雕像,如果不移走可以增加林則徐雕像。
這個建議引起廣泛熱議,有網友認為有必要改名,也有網友認為沒必要改。
到底該不該改?
何君堯建議
近期香港特區立法會大會召開,議員何君堯提出了一項建議,他認為:
香港是聯通世界的橋梁,責任也是雙向的,但是在香港很多地方、街道、公園的名字用的還是英國皇室或者殖民地官員的名字,就像一個“詛咒”“催眠”一樣,讓香港人民忽略了殖民者對他們造成的傷害,歷史觀也被扭曲了。
“(覺得)天天去維多利亞公園挺好,但忘記了(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對香港、對中國內地造成了什么傷害。”
當然,何君堯也不是說要把所有東西都作廢,但是時候做出一些改變了,比如把皇后大道的英文名“Queen's Road”改成“Wong Hau's Road”,把維多利亞公園改成“多維利公園”。
此外,他建議把維多利亞像移走,如果不移走,那就加上林則徐的雕像,讓香港人民牢記曾經被殖民的歷史。
這個建議引起網友熱議,對于“是否要改名”,大家站成兩個陣營。
皇后大道,是香港歷史上的第一條街道,建于1841年,從一開始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殖民烙印,原名為“Queen's Road”,也就是“女王大道”的意思。
這么多年來,它見證了香港的風風雨雨,是香港的重要地理坐標。很多香港人從小就在這條街上長大,對它有著深厚的感情。
而且,它還因為羅大佑的那首《皇后大道東》,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承載著幾代人的回憶。
維多利亞女王雕像,原有的銅像在二戰期間被日軍破壞了,戰后的復制品被搬到了維多利亞公園,也成了香港的一個標志性景觀。
何君堯為啥會提出這樣的提議呢?這可不是他心血來潮。
2022年11月,他就首次提議用中國杰出人物輪替命名公眾場所,像岳飛、文天祥、李小龍、金庸、鐘南山這些民族英雄和現當代杰出人物都在他的名單里。
這次關于皇后大道和維多利亞女王雕像的提議,就是這個思路的延續。
而且在2024年7月,香港通過了《2024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廢除了“女皇陛下”“總督”等法律條文中的殖民詞匯。
法律條文改起來容易,可那些深植于市民日常生活里的地名和雕像,卻沒那么容易消除,背后的歷史年輕人認識也不深。
就拿維多利亞公園來說,很多人天天去那兒玩,覺得挺開心的,可卻忘了香港就是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淪為殖民地的,中國還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
香港被割讓給英國,就是因為鴉片戰爭,而作為虎門銷煙的英雄林則徐,應該作為香港人民抗爭精神的象征。
把林則徐和維多利亞女王放在一起,就是把侵略和反抗的歷史清清楚楚地擺出來,讓大家都能看到。
何君堯的這個提議,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很多人覺得這是早就應該做的事情,是一種文化上的正名。
香港都回歸祖國28年了,還留著這些殖民時期的名字和雕像,怎么看都不合適。
這些殖民符號的存在,就好像殖民主義的影子還一直揮之不去,只有把這些名字改了,把雕像換了,才能從文化和心理上徹底實現回歸,讓大家真正意識到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且從教育意義上來說,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現在的年輕人,很多對那段殖民歷史了解得并不深刻,甚至有些崇洋媚外的人看不起內地,覺得“皇后大道”比“人民大道”更高級。
如果能通過改名的方式讓這些人認識到那些名字不是榮譽,而是被侵略的事實,或許能增強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不過,反對的聲音也不少,有些人擔心,這樣做會造成歷史斷層和文化成本過高。
皇后大道因為那首歌,已經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改名了,就好像把幾代人的集體記憶給割裂了,大家心里肯定會覺得空落落的。
而且香港一直以來都以“中西文化薈萃”的形象聞名于世,突然改掉這些帶有西方色彩的名字和移走雕像,會不會讓國際社會對香港產生誤解呢?
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操作起來太復雜了。
香港有132處英國風格法定古跡,要是全面更名的話,涉及市政、民政、地圖出版等數十個系統的更新,這得花多少錢、費多大勁?
據估算,可能要耗費數十億港幣,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最重要的是,新的名字能不能被市民接受也是個未知數。
從國際上的一些例子來看,地名變更往往伴隨著政權更迭,像俄羅斯把“列寧格勒”改回“圣彼得堡”,印度把“阿拉哈巴德”改為“普拉亞格拉吉”。
香港回歸后,保留這些殖民地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國兩制”的包容性。
但隨著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這些符號的敏感性也越來越高。操作起來面臨的問題也更加復雜。
身份認同需不需靠改名?
實際上,這件事情背后反映的是香港對于自身文化身份認同的一種探索和重塑。
長期以來,香港在殖民統治下,西方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這些殖民符號已經成為城市景觀和文化的一部分。
雖然香港回歸了,但是在文化層面上,如何擺脫殖民文化的陰影,建立起與國家身份相匹配的文化認同,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對于年輕一代來說,他們成長在一個相對多元的文化環境中,殖民色彩的名稱和符號可能會讓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知產生偏差,甚至弱化國家認同。
就像每天走在皇后大道上,看著維多利亞女王雕像,久而久之,可能就會覺得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而對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身份缺乏深入的思考。
香港教育局雖然已經在課程中加強了中國歷史教育,但日常空間中的符號對人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且更加持久。
如果在街頭巷尾、公園廣場,人們看到的都是代表著國家歷史和民族精神的名字和雕像,那么這種文化的熏陶將會更加直接和深刻。
林則徐作為民族英雄,他的事跡和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把他的雕像立在香港的公共場所,就是在向人們傳遞一種反抗侵略、捍衛國家尊嚴的精神。
當然,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也需要更加謹慎和全面地考慮。
完全不顧及歷史和文化的延續性,簡單粗暴地進行改名和換雕像,可能會引發更多的問題。
或許可以參考上海、武漢處理租界歷史建筑的方式,保留建筑本體或者地名,但是通過增加歷史標注、設立文化展示區等方式,重新詮釋其意義。
這樣既能夠保留城市的歷史記憶,又能讓人們正確地認識到這些符號背后的歷史真相。
無論這個建議的最終結果如何,這場討論本身就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希望香港能夠越來越好。
“一國兩制”讓香港在50年內保持資本主義制度,為的就是讓香港人對于回歸祖國的抵制心理沒那么強烈。
如今才過了28年,香港對于祖國的歸屬感就越發強烈,或許50年后不用特意改名,香港人民也會牢記曾經的歷史,牢記自己中國人的身份。
參考信息:
觀察者網:何君堯:建議給皇后大道、維多利亞公園改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