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的今天,1840年7月2日,鄧廷楨擊退了進犯福建廈門的英帝國軍艦。
鄧廷楨(1776年-1846年),字維周,又字嶰筠,晚號妙吉祥室老人、剛木老人。江寧(今江蘇南京)人,中國清代詩人、書法家、官員,抗英民族英雄。最后一個稱號是最光榮的稱號。
他是鴉片戰爭時期的改革派官員,也是關鍵的抗英將領,還林則徐的同僚和好友,是第一個直接反對割讓香港的大臣,是我國清代后期著名的愛國將領。
他強化海防建設,調任閩浙總督后,鄧廷楨預見英軍威脅,添修炮臺、購鑄新炮,提升廈門防御能力。這一準備成為1840年7月2日成功擊退英艦的關鍵,在鴉片戰爭爆發后,英軍因廣州受挫,就轉攻廈門。鄧廷楨親督守軍,依托加固的工事擊退英艦,迫使英軍沿海北上。此前的1839年任兩廣總督時,他六次在廣州擊退英軍進犯,展現卓越軍事指揮能力。
鄧廷楨原主張弛禁鴉片,后受廣東民情和禁煙派影響,立場轉為強硬禁煙派。他咨會水師提督關天培(另一位愛國將領),“無分雨夜,加勁巡查”,“奮勇兜擒,盡法懲辦”。任兩廣總督期間,他協助林則徐查繳鴉片、整頓海防,為虎門銷煙(1839年)的勝利奠定基礎!并且還積極對抗了投降勢力,在革職后仍反對琦善割讓香港,堅持反侵略立場,上書揭露投降派妥協之害。
他在仕途一波三折,不是那種青云直上的人。因道光帝動搖和投降派誣陷,1841年與林則徐同被革職,流放伊犁。一般來說很多人直接就會死在路上,因為那個時候的條件很差。即便遭貶謫,他仍以詩詞抒懷,表達家國憂思。
他是嘉慶6年的進士(先是嘉慶5年中的第4名舉人又到北京會試),很有舊文學功底,他工詩詞、通音韻,著有《雙硯齋詩鈔》《徐氏說文雙聲疊韻譜》,作品融合了家國情懷與學術價值,另外他的書法例如小篆也寫得特別好。他在擔任外派官員之前一直負責科舉閱卷類型的工作。
在地方治理方面,他一向興利除弊,還注意墾荒拓土。
他早年的政績例如任安徽巡撫等職時,就以善斷冤獄、改革弊政聞名,曾經平反多起冤案,提升司法公信力。 曾經由于牽涉案件,官職也被擼下來了,后來上面才查到,他確實沒有私情,不為自己的利益。后面道光皇帝就把他轉派到了直隸。 后來經過抗英的事情之后,他在西北任職,努力墾荒,在甘肅布政使任上,他勘查出2萬余頃荒地,推行“熟地升科,荒地招墾”政策,顯著促進西北農業開發!要知道那個地方一向都是大家印象中的老少邊窮,如果能有很多土地可以種,也就是能養活更多人,作為一個封建官僚來說,他已經很難能可貴了。他曾經親自一一勘查,從銀川以東一直勘查到洮州、隴縣盡頭,西面勘查到酒泉為止,查出可耕地19400多頃,另外回民貢地1500多頃,寧夏馬廠地100多頃,將這些地產都歸公有,其中經常耕種的田地開始征收賦稅荒蕪的招人開墾,所以皇帝下詔書嘉獎他的辛勞,恢復他的二品頂戴……
1844年,復任甘肅布政使、陜西巡撫后,繼續務實改革,但是歷史沒有給他太多時間,他于1846年病逝。
我們可以發現,他留給我國的貢獻絕對不是僅僅一場戰役的勝利。他既是東南海防的奠基者,也是近代禁煙運動的實踐者;他的政治風骨與治理能力,在鴉片戰爭前后的困局中顯示了士大夫的擔當,更有中華民族的氣節。盡管晚年才重獲起用,他的墾荒政策仍為西北開發留下長遠遺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