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艦,正在香港特區??浚宰屜愀凼忻窀惺車业膹姶?,激發港人的愛國熱情,這也是國家對香港特區的特殊照顧。
畢竟作為普通平民能登上我們自己的航母參觀,那是極大的幸運和榮耀。
在這個時刻,香港立法會議員、愛國愛港代表人物何君堯再次提出“去殖化”倡議,推動香港特區繼續消除殖民色彩,讓香港更加的融入國家、融入大灣區。
何君堯建議將充滿了英國殖民色彩的皇后大道、維多利亞港改名,去除英國殖民色彩和英國皇室關聯,移除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雕像,增設林則徐雕像,讓港人搞清楚英國對香港造成的傷害,揭露英國對中國發動的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傷害及對香港的殖民傷害,而殖民名稱卻恰恰掩蓋了英國對華侵略史,甚至于在美化民族傷痛。同時,還需要系統性的檢討全港所有包含有殖民色彩的地名,糾正對歷史的扭曲認知,建立起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身份認同,推動民族復興。
何君堯一直在努力的推動香港特區的“去殖化”,他在2022年11月還曾提議以霍去病、岳飛等中華英雄的名字取代充滿了殖民色彩的地名,并建議去除香港法官頭上充滿了殖民色彩的假發套(即方便面頭),并推動進行司法改革,在司法界開展徹底的“去殖化”。
其實,關于香港特區的“去殖化”,香港愛國人士一直在努力推動,而特區政府也一直在努力,且已經完成了部分的去殖化工作,不過仍需加大努力。
早在2015年非法“占中”事件發生之時,愛國港人就已經指出香港特區存在的戀殖情況如不清除,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律師陳曼琪提出香港特區要實施去殖民化的要求。
當時作家陳佐洱也曾深刻的指出,香港特區如不依法實施去殖民化,將會造成內耗。2017年,陳佐洱再次發出警告,指去殖民化做的不夠是非法“占中”產生的重要原因,這個錯誤不糾正,對香港來說是個禍。結果我們是知道的,比如在2019年香港發生的事兒。
黑暴結束之后,特區政府即開始推動特區的“去殖化”。比如在2021年2月,香港警察學院即開辦了中式隊列的的培訓班,特區入境處、海關、懲教署、消防處等紀律部隊的80名教官學習中式隊列、步操。4月,香港紀律部隊訓練學校包括懲教署職員訓練院、香港海關學院、消防及救護學院、香港警察學院等均于當日舉辦“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放日活動,并首次向公眾展示中式步操。10月29日,特區海關在海關學院學員結業會操時全程由英式步操改中式步操,改英文為粵語。
所以嚴格意義上講,特區政府早在2021年即主動全面推動特區的“去殖化”進程了。
2022年7月1日起,香港警隊全面轉用中式步操,口令也將隨之改變為中文口令。警員在回應長官提問時回答不再是英語“Yes,Sir!”,而是回答:“是,長官!”、“明白,長官!”、“好的,長官!”。
不過呢,香港由于被英國殖民統治時間過長,殖民色彩存在于方方面面,對特區影響仍很大,所以“去殖化”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會一蹴而就。
其實,即使是英國學者,也認識到香港特區推進“去殖化”的緊迫性與重要性。在2022年06月29日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英國教授、學者馬丁·雅克專門在微博上發帖,直接強調“香港現在最主要的任務是去殖民化”。
甚至如臺島的學者,也曾直言特區政府應當抓緊完成“去殖化”任務。
在推動特區的“去殖化”上的重要的香港愛國人士,除了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另外一個就是立法會議員陳曼琪。
2022年9月她再次要求香港特區加緊推動“去殖化”,她還專門給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寫了公開信,要求特區政府加快完成本地法律“去殖民化”,刪除殖民地字眼。信中陳曼琪還列舉出的香港特區所存在的一些殖民痕跡。
2023年11月22日,陳曼琪在立法會再次公開指出香港法例中殘留的如“女皇陛下”、“國務大臣”等帶有殖民性質的字眼,并批評特區政府多年來沒有處理。她希望特區先行處理部分內容,以啟動去殖化工作并加快進度,比如直接獨立刪除《刑事罪行條例》第200章第5條“襲擊女王罪”。
另據媒體的公開報道,稱在2023年兩會期間有11位全國人大代表提交議案,建議對香港地名等進行“去殖民化”。代表們表示,英國殖民者更改地名是為了在文化上隔斷香港與祖國的聯系,若不抹去殖民統治色彩的地名,恐助長“戀殖”情結、引發新的政治風波。
2024年5月9日,特區政府向立法會提交《2024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廢除諸如“總督”、“女皇陛下”、“立法局”等字眼,標志著特區政府的去殖化工作全面啟動并立即進入提速階段。
當天陳曼琪專門在微博上發帖,說:自2015年,我一直堅持爭取本地法律“去殖民化”,10年后終見曙光。 政府將于本月 22 日提交立法會審議《2024 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修改刪除多條殘存殖民地字眼(例如“女皇陛下”等) 的現有法例。
有媒體總結出了英國侵略者當年侵占香港后更改香港地名的4種方式。第一種是用來宣示“占領權”的命名方式,如英國侵略者登陸香港的水坑口被其命名為“占領角”。第二種是用英國女王和王室貴族的名字命名街道。第三種是用歷代“港督”的名字命名街道和建筑,如香港大學所在地“般咸道”,就是以香港第三任“港督”般咸的名字命名。第四種是用侵略“有功”的軍官和貴族名字命名街道。
比如特區的核心地標維多利亞港,這一名字就直接來自于英國的侵略和殖民。1861年1月英軍占領九龍半島,4月就以當時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命名,代表著英國對香港的殖民??涩F在居然還保留著這個侵略者女王的銅像,簡直是不可思議,非?;奶啤?/p>
比如伊利近街,是以指揮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并逼迫清政府簽下割地賠款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的英國軍官伊利近(內地譯為額爾金)伯爵的名字命名的。
比如砵甸乍街,是以英國殖民香港的首任英國總督砵甸乍的中文名字命名的。可以說砵甸乍街的每一塊石板,都滴著港九新原居民抗英義士的鮮血。
所以時至今天,那些英國劊子手的名字居然仍能高高豎立在香港的街道上”,難道不是咄咄怪事嗎??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加港人凝聚力,首先要做的一定是糾正被扭曲多年的歷史。而地名的去殖化,就顯得極其重要。
“去殖化”的對立面,就是“戀殖”,而“戀殖”對國家和香港市民的危害在2019年我們已經充分體驗了。
“戀殖”的危害,其實影響要大的多。
比如影響深遠的國泰航空歧視內地人、歧視普通話丑聞。
當時“俠客島”發聲,稱“在香港歧視普通話注定是個笑話”,并指出“責任不能僅推給幾名涉事員工,國泰應該反省的是自己的管理制度和公司文化?!边€指出“暴露了有些人的國族認同偏差、心理扭曲以及文化、專業素養之極度欠缺。在這般規模龐大的企業,居然仍有人蟄伏于陰暗角落,腦子里殘留著不知今夕何夕的錯亂思維,不得不讓人深思?!?/p>
其實說穿了,國泰航空之所以存在這么久的歧視中文、歧視普通話、歧視說普通話的乘客情況,本質上是因為其有嚴重的“戀殖心”,在國泰航空里其空姐、空乘自我身份認同是英國人而不是中國人,而且還對中國人進行逆向的種族歧視。
所以在2019年、2020年時國泰航空才會發生那些踐踏底線的事兒。所以,國泰航空最需要做的,其實是徹底清除其根深蒂固的“戀殖心態”。
事實上,這種“戀殖心態”在香港特區也并非國泰航空一家才有,應當說還是挺普遍的。
正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死亡時在英國駐港領事館前所出現的一些港人對英國女王的哭喪、跪拜,那些港人對曾經對他們進行殖民統治的英國女王的“感恩”、“留戀”和“孝敬”。
那就是“戀殖心”的一次充分的暴露。
所以,香港特區要實現長治久安,要想快速發展并融入國家、融入大灣區,就必須要從根子上徹底清除英殖民遺毒,從根子上徹底清除“戀殖心態”存在的土壤。
當然,對于特區的“去殖化”也有香港的立法 會議員反對,理由是那些充滿了殖民色彩的地名恰恰是香港的文化特色,恰恰是香港的多元包容,改了香港就失去優勢了,改名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等。
極有趣的是,內地的某個別教授也曾公開如此表態,并聲稱“殖民屈辱已是過去時”,要求慎重改地名。
那么,我們就看看國外的一些國家是如何的大力推進“去殖化吧。
最典型的是印度。
要知道,印度可以真的被殖民的獲利者,因為印度如果沒有經過英國的殖民就真的沒有印度這個現代國家,而只印度一個區域性地名。
可是印度卻仍強力的推進“去殖化”,最明顯的就是將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的新德里印度門前方國王大道(Rajpath)改名為責任大道(Kartavya Path),以抹除殖民主義象征。
印度為了徹底的“去殖化”,甚至連“印度”這個英國殖民之后才出現的名字都不要了,要改成“巴特拉(婆羅多)”了。
另外,英國的前殖民地和現在除了盎撒體系之外的英聯邦國家,已經開始要求取消英國國王在本國的元首地位、脫離英聯邦了,還要求英國英國為歷史上的奴隸貿易支付賠償。非洲國家則在討要伊麗莎白二世王冠與權杖上那從非洲盜走的“非洲之星”鉆石了。
連目前和美西方國家關系緊密的新加坡,都把充滿了殖民色彩的“皇后鎮”的地名給扔了,也在推進“去殖化”,要強化自主的歷史敘事。
所以,是不是印度、新加坡及那些要脫離英聯邦的國家是在拋棄被殖民的所謂的優勢?是在不計成本呢?
事實上,不進行徹底的“去殖化”且縱容“戀殖”,其付出的成本要遠遠大于更改地名的成本,2019年特區政府的損失就是一個最鮮活的例證啊!
所以,現在居然還有人這么甚至是內地的教授這么的依戀香港特區的那些代表了侵略、占領、殖民的地名,實在是荒唐至極。
最后呢,特區“戀殖”最明顯也是危害最大的,倒真不是地名,而是那個“方便面頭”。對于這個難看且過于鮮明的承載英國殖民歷史的“方便面頭”,特區司法界一些人很舍不得去掉,甚至緊稱那是傳統和習慣。只是,地球人都知道英國人早就把“方便面頭”給扔了,早在2008年英國法官就不再戴那個“方便面頭”了。
主子都不戴了,不知這些“戀殖”狂還在迷戀什么?
無論在迷戀什么,肯定迷戀的那些人根本不可能有對國家的認同、對民族身份的認同。
這種人,就是一個個埋的很淺的雷,一旦爆了危害就很大。
所以,特區“去殖化”,一定要去掉特區司法界特別是法官頭上的“方便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