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名會手語的聽障人士想讓健全人為他提供一杯咖啡,而這名健全人又不懂手語,那么他該怎么做?你可能會想:他應該在手機上打出“我想要一杯咖啡”并展示給健全人看,或者他應該指著咖啡機并用眼神向健全人示意等等。但是,對于一名只會手語的聽障人士和一名不會手語的健全人來說,以上方法并不高效。
而現在,聽障人士只需在一款AR智能眼鏡(下稱“眼鏡”)屏幕前做出“我要一杯咖啡”的手語動作,眼鏡在識別手語之后就能從眼鏡兩邊的音響里發出聲音,進而讓健全人聽到聽障人士想要一杯咖啡的訴求。這樣一來,健全人無需學習手語也可以和健全人進行交流。反過來,對于健全人的所講的話,這款眼鏡可以將其實時轉化為文字,進而投射到聽障人士的眼鏡鏡片上,讓聽障人士能夠即時“看到”健全人所說的話,真正實現“無需翻譯的平等對話”。
圖 | 上述AR智能眼鏡的工作原理(來源:資料圖)
這款產品來自于一個名為“AI不釋手——知音開啟聽障人士無障礙生活”的項目,該項目由深圳智音無礙科技有限公司打造。該團隊依托騰訊云的算力資源與大模型技術,通過融合語音識別、手勢識別和AR技術打造了這款眼鏡。它可以通過攝像頭來捕捉聽障人士的手語動作,經過AI算法智能合成語音并反饋給健全人,這種雙向實時交互的突破能夠幫助聽障人士在社交、求學、就業、就醫等場景中真正實現“平等對話”。據該團隊介紹,這款產品已經服務8萬多名用戶,并已完成數億次AI服務,真正成為了聽障群體融入社會的“數字橋梁”。2025年6月30日,在騰訊第五屆Light創造營上,該項目收到了新的褒獎——其榮獲本屆創造營“優秀項目”稱號,獲得資助,并摘得“創意閃光獎”。
圖 | 該團隊正在演示AR眼鏡(來源:資料圖)
針對這一產品,該團隊還打造了一款名為“AI不釋手”的手語詞典智能體小程序,其依托騰訊混元大模型和騰訊元器平臺搭建而來,能夠解決聽障人士手語學習困難、存在手語溝通障礙的問題。
圖 | “AI不釋手”手語詞典智能體小程序(來源:資料圖)
據了解,“AI不釋手”擁有三大功能:首先,它可以實現手語問答,讓用戶通過文字輸入方式或語音輸入方式來了解想要學習的手語,收到輸入之后小程序會展示對應的手語動作圖示和文字描述。其次,它擁有較為全面的手語,其所擁有的手語圖示能夠代表多個詞匯,從而能供用戶有選擇性地學習。再次,它具備收藏與分享的功能,遇到重要的手語詞匯,用戶可以點擊收藏按鈕保存以便日后復習,同時它還支持用戶將手語圖示分享給朋友或分享到社交媒體。
圖 | 筆者使用AI不釋手(來源:小程序截圖)
你可能會好奇,聽障人士應該只是聽不見而已,難道他們不可以用說話來和健全人交流嗎?參與此次創造營的團隊代表劉慧清表示,對于聽障人士來說不管他是先天聽障還是后天聽障,一旦他不具備完好的聽力,那么他的整個說話能力就會慢慢變弱。以先天聽障人士為例,他們的說話能力存在天然不足,即根本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也不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另據悉,中國目前有2780萬聽障人士,其中60%以上由于溝通障礙無法正常工作,將近70%面臨出行受阻的難題。而傳統助聽設備的普及率不足1%,并且功能單一,難以滿足復雜場景需求。正因此,很有必要為聽障人士打造這樣的“溝通神器”。
需要說明的是,這款眼鏡的實體部分由該團隊從市面上采購而來,其通過為該眼鏡搭載自研軟件實現了上述溝通功能。也就是說,這款產品在輸出形式上,相當于同時使用硬件和軟件一起向外輸出。即在一款顯示器前面有一個攝像頭,攝像頭拍到信息之后就能進行識別并將相應文字轉化到眼鏡顯示器。理論來講,只要一款眼鏡具備攝像頭顯示功能并擁有一個麥克風,那么該團隊的自研軟件就可以對其進行兼容。因此,這款產品的重點并不在于眼鏡本身,而是基于眼鏡找到了讓聽障人士和健全人實現無障溝通的細分場景。進一步地,該團隊基于上述場景里做了智能體小程序。當然,其中需要使用數據庫來做輸入,在打造數據庫時該團隊按照國家手語標準線來打造,并配有專門的志愿者來為數據庫做程序訓練。而對于當前一些市面上常見的智能眼鏡來說,它們大多暫時無法實現完全準確的手語識別,這也是“AI不釋手——知音開啟聽障人士無障礙生活”項目能夠入圍第五屆Light創造營年度優秀項目的原因之一。與此同時,當天和該項目一起入圍本次創造營優秀項目的還有其他10個項目,詳見查看下方圖片。
圖 | 本次創造營的優秀項目(來源:資料圖)
據了解,在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的倡導和資助下,騰訊Light創造營自2020年啟動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五屆。Light創造營通過聯合全國高校、公益組織,吸引了5526支隊伍、超萬名開發者參與,孕育了上百個具有社會價值的創新項目。過去五年間,騰訊云持續升級工具箱,為創造營選手提供混元大模型、智能體開發平臺、音視頻、智能客服、數字人等產品以及300多項AI原子能力,這些能力已經在眾多領域得到驗證,既降低了公益創新的技術門檻,也讓更多優秀公益項目得以落地生根。
而對于秉持科技向善價值觀的騰訊來說,這并非其第一次向眼光投向“無障礙公益”領域。早在2020年9月,騰訊天籟行動邀請歌手周深擔任公益大使,對外免費開放了騰訊會議背后的騰訊天籟音頻AI技術,并聯合多家合作伙伴取得了一定進展。當年,來自廣東佛山的先天神經性耳聾患者宋曉婷,使用了由騰訊攜手諾爾康推出“手機伴侶+人工耳蝸”的聯合解決方案,此后宋曉婷的聽力得到改善甚至可以聽清鳥叫和風吹的聲音。
圖 | 宋曉婷(來源:資料圖)
與此同時,騰訊基金會還通過“一花一夢想”的創新公益模式,推出了“幫5000名老人做聽力篩查,為助聽器尋找它們的主人”方案,為聽障老人提供籌款平臺、免費聽力篩查服務、助聽器捐贈等切實性的幫扶,來自于廣東省韶關市董塘社區的退休教師潘社應老人便是這一項目的受益人。
圖 | 右二為潘社應(來源:資料圖)
當然,科技向善不只有“聲音公益”這一個領域,事實上騰訊的公益足跡早已遍布教育、醫療、人與環境等方方面面,其更是積極運用自家云技術和AI技術不斷助力公益事業。正如騰訊云副總裁、騰訊云智能及優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所言:“當前,全球正在經歷新一輪的技術革命。AI不僅在改變產業,對于社會的運行和發展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騰訊云也在不斷打磨產品和技術,為企業和開發者提供好用的AI產品。技術公益需‘躬身入局’,騰訊云也將持續用技術助力公益發展,期待與公益組織、開發者等各界人士一起創造出更多應用、解決真實社會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