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國鄉村振興的崇州魅力
——《在崇州看鄉村振興》開欄語
欄目主持:楊虎
萬水千山街(皆)士(是)情,“蜀中之蜀”繪華章。新時代以來,崇州,這片擁有4300年文明史、2300年建置史的熱土又邁上了新的發展征程,尤其是當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古老而年青的崇州更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稻香攜水岸共生,文化共山川靈秀,而每當黃昏來臨,王勃、杜甫、陸游等文化名人的詩詞意境則從小東街、正東街等街巷的市井煙火里裊裊生發……為充分展現中國鄉村振興的崇州魅力,崇州市融媒體中心特開辟《在崇州看鄉村振興》專欄,廣邀國內文學名家感受古蜀州,抒寫新崇州。
本期請欣賞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協散文委員會委員,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龐驚濤作品《春深廖家》。本文原載《四川政協報》。
春 深 廖 家
作者:龐驚濤
沒有在一個春天里跌入并迷失于淵海一般的林盤的經歷,是不足以言說川西壩子的精妙之處的。
就像我現在偶然跌入廖家的林盤深處一樣:法國梧桐與水杉組合的迎賓列隊,還沒到遮蔭蔽日的深茂,但卻呈現出強烈的個性,給人一種邂逅的新鮮感;屋舍儼然錯雜在由黃轉綠的油菜花田之間,和遲開的烏梅、負氣的海棠與斗彩的桃花共同妝點它們的外在與內秀,生氣遮蓋了垂老的頹然,天然的粉黛果然是大公無私的,此刻任施予誰,立即可人三分。
春水也是多情的,流得一唱三嘆,仿佛它自己也被春色纏住,不肯輕易挪步。看不見少女浣衣,但好在有童子戲水,讓我想起圍堰捉魚的少年光景,仿佛就在昨天。縱身躍進春風里,總感覺前面有一只手在輕輕牽引,而身后呢,是一雙手在推著你走:快些,再快些!
導航關掉,群山隱退,參照物不要了。春衫漸薄,我的羽翅就要從肋下新生出來,肉身輕盈,抵一百天世俗沉重,此刻,已然忘了廖家何家。
定神,問一聲:我在何處。手機定位,白云路在側,黑石河在側,無根山很遠,崇州似乎也很遠,成都更遠。但是,廖家的遠有什么關系呢,只要走近就不遠,多走一些,直到走進了,最遠也是最近;在我之側的,算得小,距我很遠的,足夠大。對川西壩子而言,廖家算小的。但廖家的小有什么關系呢,因為大是由無數個小組成的,沒有小,哪里來的大呢;相比竹藝村、五星村的熱烈,廖家是安靜的。但安靜有安靜的好,熱烈久了,才會覺得安靜的好處。
我在這個暮春的午后,避開熱烈的竹藝村,跌入安靜的廖家,跌入安靜的白云路,說的是偶然,其實也有強烈的必然。
我必須在這個春天走近廖家,這樣的偶然跌入才有意義。
我順著白云路,往廖家的熱烈處走,往春天的縱深處走,偶然地,我又一次跌入了一個淵海。
這個淵海處在白云路的端口。龐大、精致、深沉、肅然,讓廖家不像廖家,也讓崇州不像崇州,更讓成都不像成都,川西壩子不像川西壩子。
這個淵海,是一個占地20多畝的木藝博物館,在白云路邊,有一些“路轉溪橋忽見”的意思。
它不是一定要和竹藝村分庭抗禮,事實上,廖家木雕工藝的歷史,比起竹藝村的歷史來,實在也不遑多讓。再從兩個藝術的視覺呈現效果來看,眼前的木雕藝術,實在比竹藝要精致精彩得多:木雕人物栩栩如生,面部神情細膩入微,或顰或笑,眼眸中似藏著千般故事。春日午后的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這些作品上,光影交織,賦予它們靈動的生命力,仿若下一刻,它們便會從歷史的帷幕后翩然而至,開啟一場古今對話。
移步換景。這個博物館的淵海其實也是春天的淵海,每換一個場景,我就會看到不同的春色。從林盤和曠野里的熱烈,轉向安靜。歷史也有春天,因此,也可以說是歷史的春色。
意外地,我在這淵海里還看到了古樸厚重的泥塑擺件。那是廖家木雕藝術的非遺傳承人陳冬林用來傳承工雕工藝的助力,就像桃花的矩陣里,海棠對春色的表達與烘托。泥塑的線條,高度吻合了木作的線條,是剛柔并濟的,也是纖毫畢現的。刻刀似筆,鋒刃輕點,木屑簌簌飛落,宛如一場簌簌而下的花瓣雨。這是春到深處的壯景,也是隆冬回春的壯景,還是木雕藝術回春的壯景。
淺浮雕、深浮雕、圓木浮雕、透雕、陰雕、陽雕、線雕......陳冬林不厭其煩地為我做木藝普及,極像小時候,父親帶我去春天的曠野,認識那些逢春開放的草木,連帶著,也認知一段難得的芳春歷史:彼時,廖家得天獨厚,五水過境,水資源豐沛,滋養出大片繁茂的花卉苗木,其中以楠木最負盛名,尤其是小葉楨楠(金絲楠木樹種)的廣泛生長,為木雕創作提供了優質且唾手可得的原材料。廖家人依黑石河而居,因了民居的修建和家具及其他木作生活用品的需求,孕育出一批以修建民居建筑、制作木雕家具為生的木工匠人群體,廖家木雕的雛形初現。
那是廖家木雕藝術的春天,短暫卻絢麗。
風刀霜劍,不是洶涌的現代化工業浪潮,也不是機器切割取代手工開料,更不是數控雕刻與都市霓虹,而是很少有人再愿意投身于這滿是木屑與汗水的工坊,還有,用漫長而復雜艱辛的手工勞作,靜靜地去守望一朵“花”開。
陳冬林用泥塑復刻這段絢麗的歷史,不是為了留住或者紀念,而是期待喚回。就像他相信,冬天過后,春天就會回來一樣。他就在廖家,等著春風解凍,等著春風吹醒,等著我這樣的偶然跌入者,在目睹這一墻錦繡后,一起期待木雕藝術的春天,重新回到廖家,回到崇州,回到成都,回到無垠的川西壩子。
我從博物館里走出來,走進廖家、走進川西壩子更龐大的淵海。姹紫嫣紅慢褪,綿密而深厚的綠撲面而來,廖家春正深。
作者簡介:龐驚濤,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協散文委員會委員,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錢學(錢鐘書)研究學者,蜀山書院山長。 出版有《啃錢齒余錄》《錢鍾書與天府學人》《青山流水讀書聲》《看歷史:大區域視野下的人文觀察》《蜀書二十四品》等著作,有作品分別獲得首屆嘉陵江文學獎、川觀文學獎等。
編輯|陳雨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