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當這座城市以日新月異、欣欣向榮之姿屹立東方,我們將回望的目光,投向那些夯筑其基石的質樸身影——這是一部由千千萬萬的普通奮斗者、平凡追夢人寫就的特區史詩。
從1980年拓荒號角吹響,到今天創新浪潮奔涌,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建設者來深。我們以時間為軸,每年擷取一位普通人,講述他們的奮斗故事。他們雖未創造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在千行百業腳踏實地,為夢想奮斗。他們將青春匯入時代洪流,與特區共成長。正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千千萬萬件普通事,共同書寫了改革開放的宏大敘事和人類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的壯麗詩篇。
致敬每一位努力奮斗的普通人!你們是這座城市當之無愧的主角。
“那時候不知道累, 只知道不能落后一步。 如果要雕出自己的未來, 就得自己拿刀。 那一刻我明白了,傳承不是回到過去,而是重新啟程。”
丁全
走進龍崗百師園丁全匠作博物館,木頭的清香撲面而來。鋸子、刨子、墨斗、鑿子整齊排列,陽光灑在千刀萬刻的木雕上,金光燦然。這里是“古建筑木藝”這一非遺技藝的承載之所,更是一位時代工匠30多年與城市共成長的寫照。
他叫丁全,1987年從汕尾甲子小鎮來到深圳做木匠,如今他是深圳來成號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區級非遺傳承人、勞模導師。他雕刻了上千件木藝精品,也雕刻出一個從打工仔到“非遺守藝人”的深圳故事,而他也被人們稱為“用一刀一鑿雕刻深圳速度的工匠船長”。
01 南下深圳 時代洪流中雕刻人生起點
丁氏家族源自南宋潮州刺史丁允元,曾主持修建廣濟橋。其后裔丁來成于清末在陸豐甲子鎮創辦“丁來成割字雕花店”,精于金漆木雕。
1987年,年僅16歲的丁全離開陸豐甲子鎮,南下深圳。那年,改革開放的春潮正盛,深圳剛剛崛起,遍地是工地與機會。丁全走出小鎮,走進這座奇跡之城,背著的不止是行囊,還有幾代人傳下的木雕技藝和改變命運的決心。
丁全進入父親所在的深圳市裝飾工程工業總公司,開啟了自己的工匠人生。從小隨叔父學藝,丁全剛上班就做技術工,從鋸木打樣到榫卯拼接都得心應手。第二年,他跳槽到合資企業“家樂家具廠”,雖然只是個臨時工,但憑著吃苦肯干、技藝扎實,丁全很快成為企業最年輕的組長,21歲就擔任樣板車間主任,主導研發六件套家具,產品銷往港澳及東南亞等地。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正在創造“深圳速度”,地王大廈拔地而起,兩天半一層樓的速度舉世矚目,丁全所在的公司正是地王項目的裝修承包方之一。他跟隨團隊夜以繼日趕工,親歷這座“深圳第一高樓”的落成,在這個過程中,他第一次站在城市的最高點俯瞰未來。丁全說那時候不知道累,只知道不能落后一步。
白天上班,晚上跑單,周末學設計,丁全幾乎沒有閑過。他靠著做家具攢下人生第一桶金。“那時候我就想,給別人打工再好,也是別人的工廠。如果要雕出自己的未來,就得自己拿刀。”從此,丁全不再只是“深圳打工人”,而是一個懷揣著使命感的“城市筑夢人”。
02 祖業再續 祖父遺作中找回人生坐標
1996年,丁全已在深圳奮斗9年,事業漸入佳境。他用自己親手制作的家具裝點結婚新房。回到陸豐老家,自行翻修一套舊家具。那些布滿歲月痕跡的木料,經他之手重新雕刻、打磨,重煥光彩。他發現,這種創造不僅滿足了家庭生活的需要,更喚醒了內心深處一種深藏的共鳴。
“那些老木頭像是在和我說話。”他回憶道。丁全隱隱感到,祖輩留下的技藝不該止步于此,他應該做點不一樣的事。
這份覺悟在2008年得到印證。這一年,他在離甲子鎮50公里外的木材交易市場偶然發現一張殘舊的清代羅漢床。昏黃的燈光下,圍子浮雕、腿足鏤空,線條手法讓他心頭一震。他越看越熟悉,最終確認:這正是曾祖父丁來成的遺作——丁氏家族“甲子金漆木雕”的杰出代表作。
店家開價30萬元,他據理陳述家族淵源與作品來歷,娓娓道來手藝的歷史與情懷。8小時后,雙方以3萬元成交。這件祖傳家具,終于重歸家族之手,也成了丁全人生的分水嶺。“那一刻我明白了,傳承不是回到過去,而是重新啟程。”
2013年,丁全注冊成立“深圳市來成號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曾祖之名命名,也表明了自己的事業方向。丁全沒有立即開展業務,而是默默籌備等待時機。2016年,受到深圳潮汕商會主任黃耀光鼓勵,他下定決心轉型,從商業裝飾徹底轉向古建筑修復與木雕文化保護,來成號正式重啟。
中建八局產業工人培訓基地木工坊。
從潮汕博物館、南山半島佛堂,到元帝廟、李氏宗祠、清平古墟……來成號逐漸成為嶺南地區古建修復的重要力量。丁全始終堅持“簡潔的事做到極致”,不惜工、不省料,手工打磨每一個構件,復原每一寸歷史的肌理。他說:“古建不是歷史的殘影,是文化的骨架。修復的不是一堵墻,而是一段文明的記憶。”
“做裝修只能做到六十歲,做古建,可以做到八十歲。”這不是年齡的差異,而是價值的沉淀。
03 建館傳承 讓手藝與精神一起留下來
2018年之后,丁全的思考不再只停留于修復,更轉向如何將這門技藝真正傳下去。他意識到:非遺不只是作品的延續,更是認知、教育和審美的再造。
丁全投入了巨大精力,在龍崗區平湖新木社區參與籌建百師園非遺文化產業園,2021年底,“深圳市丁全匠作博物館”作為園區核心項目正式開放。
館內陳列逾2560件傳統工具,涵蓋木匠、皮匠、石匠、衣匠等17類傳統行業。每一件都經他親手分類、編號、說明。從鋸刨到斗拱、從雕刀到墨斗,不再是塵封的物件,而是一部鮮活的手工文明史。
“這些原本都要當廢鐵賣掉,現在,它們成了教材。”丁全說。
他將工坊變成課堂,設立木工、木雕體驗工作室,讓孩子親手拼裝榫卯結構、做木質家徽風鈴;他設計“樂高式斗拱”文創產品,把傳統構造轉化為啟智拼裝模型;他舉辦“國學夏令營”,將古建文化、德育教育與木藝體驗結合起來。
丁全在“古建筑木藝”非遺工坊授課。
“我們不講大道理,只講木頭的故事。”這是丁全的教育理念,也是他對傳承的定義。
如今,“百師園”已發展為涵蓋非遺、旅游、研學、展覽和文創的五大板塊產業園。丁全始終相信,傳統文化要活下去,就必須走進當下、融入生活。來成號打造的“禪意空間”“茶空間”“書房空間”已在多個地產項目和文化場所落地,把古建美學與現代功能完美融合,讓榫卯結構不僅立于祠堂廟宇,也落在城市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30多年來,丁全見證了深圳從山地農田到高樓如林,也用一雙手把祖輩留下的技藝從沉寂中喚醒。他沒有選擇跟隨流水線去追逐工業速度,而是反其道而行,走上一條“用手藝雕刻文化”的慢路。
丁全始終認為:深圳的奇跡不只是經濟的速度,更在于文化的溫度。城市若只有鋼筋水泥,只能算是建筑;唯有注入精神與歷史,才稱得上文明。
如今,他帶著來成號走進校園、社區、鄉村,每年上千名學生在他的帶領下體驗中國木構智慧。他用一座博物館、一方木作工坊、一個個孩子的驚嘆,把這門古老技藝從記憶里帶到未來。
城市可以一夜高樓林立,但文化的根,必須深埋土中。真正的深圳速度,不僅是兩天半一層樓的建設奇跡,也包括一位工匠的堅持,最終成為城市精神最深處的刻痕。
采寫 | 深圳晚報記者 楊慧
編輯 | 余凱揚
審讀 | 吳秀玲
二審 | 陸楚一
三審 | 蔡志軍
暑假來臨
家長們是不是正愁
炎炎夏日帶娃去哪玩呢?
深圳近日避暑好去處又+1
寵粉小晚馬上安排
深圳晚報將隨機抽取幸運粉絲
每人送出深圳恒遠海立方環游城
兒童門票1張
1、進入深圳晚報微信公眾號
2、點擊“發消息”進入對話框
3、在對話框中輸入關鍵詞“海洋”,獲取鏈接參與抽獎
開獎時間:7月23日(周三)11:59
使用時間:7月30日前(每日10:00-19:00可用)
游玩地點:深圳市龍華區后浪新天地26棟
注意事項:
1、進入抽獎小程序會有一個5秒的開屏廣告,請勿點擊!請勿點擊!請勿點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2、本門票為贈票,嚴禁轉賣交易;
3、請中獎粉絲在規定時間內填寫領獎信息,如發現填寫信息未至現場兌票,或將進入深晚福利黑名單。如果已被登記入深晚福利黑名單,中獎則視為無效;
4、兒童票使用人群:僅限身高85cm (含)-130cm(含)兒童;
5、注意事項:每天18:30以后將停止對外開放,每名兒童須由一名成人陪同方可入園;進入淘氣堡區域請自帶膠粒防滑襪,現場購買10元/雙;
6、本活動最終解釋權歸深圳晚報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