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佐力藥業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林敬 《中西融合大講堂》編委會主編 馬瑞鴻
■國際ICD疾病分類標準的5.5萬條疾病中,由中國學者定義者不足30個。更重要的是,許多“百姓的身心所苦”(臨床表現或癥狀群),即便中醫藥治療有優勢,由于在西醫疾病分類體系中無命名、無標準而被“無視”。
■中醫藥的創新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過度依賴和模仿西醫的疾病分類體系、評價標準和研發模式,未能充分立足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認知邏輯進行源頭性創造。
■以西醫“金標準”評價中醫藥療效,往往忽視中醫藥強調整體調節、動態辨證和患者感受等特點,制約了中醫藥臨床優勢的真實呈現與科學表達,行業創新活力受到顯著束縛。
為破解中醫藥創新發展長期面臨的深層次瓶頸問題,響應國家“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政策要求,來自臨床機構、高校及知名藥企的中西醫臨床、研究方法學、人工智能、制藥等領域專家聚焦點聚焦中醫藥疾病認知、命名、診斷與評價體系,展開了一場關乎中醫藥未來發展的思想碰撞。
反思:疾病“定義權”之爭,呼喚立足中醫理論的源頭創新
中醫藥擁有獨特的理論體系,根植于我國的文化與哲學背景,與現代醫學(西醫)有著不同的理論土壤與認知邏輯。如《醫學源流論》所說:“凡人之所苦謂之病”,中醫對疾病的認識突出患者主體感受,有別于西醫學對疾病的認識。
會議深刻反思了當前中醫藥創新面臨的核心挑戰:中醫藥的創新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過度依賴和模仿西醫的疾病分類體系、評價標準和研發模式,未能充分立足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認知邏輯進行源頭性創造,這也導致兩大困境:
第一、“無名”之困:國際ICD疾病分類標準的5.5萬條疾病中,由中國學者定義者不足30個。更重要的是,許多“百姓的身心所苦”(臨床表現或癥狀群),即便中醫藥治療有優勢,由于在西醫疾病分類體系中無命名、無標準而被“無視”。
“沒有命名權,就沒有話語權和標準制定權!”天津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張俊華教授、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楊忠奇教授等專家呼吁,建立能體現中醫特點與價值的、能科學定義和測量患者‘所苦’的疾病命名體系和評價體系。”
全軍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肖小河教授提出,中醫藥的創新不能僅在中醫藥研發技術、中醫藥循證評價等“術”與“器”的層面修修補補,而要回歸“道”和“法”的重建——命名和定義新疾病(癥,征)、制定新標準,既是對中國百姓健康需求的回應,也是我國醫學體系自主性和文化自信的體現。
第二、“削足適履”之痛:當中醫“整體調節”“治未病”的療效套用西醫“金指標”評價時,中醫藥的真正優勢或特色被掩蓋。“當所有療效評價都套用西醫病名和標準,中醫藥真正的特點和優勢就被抹殺了。”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一語道破。上海中醫藥大學張磊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高穎教授也提出,中醫具有“法隨證變、方從法出”的動態診療邏輯,《中藥注冊管理專門規定》鼓勵“采用基于臨床治療方案進行序貫聯合用藥的方式開展中藥創新藥臨床試驗及療效評價”。而西醫認為是“金標準”的RCT研究設計方法過于僵化、缺乏動態調整,不適用于開發中醫特色的序貫或“內服外用”等新療法。
總之,以西醫“金標準”評價中醫藥療效,往往忽視中醫藥強調整體調節、動態辨證和患者感受等特點,嚴重制約中醫藥臨床優勢的真實呈現與科學表達,行業創新活力受到顯著束縛。
破局:回歸本源,融合創新,構建中國特色新范式
面對挑戰,中醫藥既要學習和吸收現代醫學的優秀成果,更要堅定傳承自身的理論智慧,在疾病認知、療效評價、研發模式上實現突破。會議上專家們凝聚以下共識:
第一、創新疾病認知與命名,掌握“醫學話語權”。
以患者為中心,從中醫學疾病觀出發,繼承、創新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病名,構建病名-診斷-評價-應用新秩序。尤其是要重點關注患者普遍主訴卻缺乏現代醫學清晰定義或缺乏干預手段的領域,發揮專家平臺中醫西融合、臨床基礎方法學合作、產學研共生的優勢,基于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科學定義、命名并制定相應的診療規范與評價標準。
中醫界也應系統梳理并深入研究中醫傳統病名的現代內涵,對真心痛、厥心痛、水飲病、春溫、暑溫等中醫特色病名,賦予其清晰、可操作的現代內涵與外延,或基于核心病機(如“血瘀”)創新性地定義具有現代生命力的“中醫疾病”概念。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席劉保延教授強調,中醫藥研究要避免低水平重復,中醫藥人就要做好基本功,在醫療工作中重視對療效相關數據、尤其是對患者體驗數據的詳細記錄,在真實世界數據中,充分挖掘“新的臨床需求”。
第二、構建“以患者獲益為核心”的中醫藥特色療效評價新體系。
突破模仿西醫“金指標”的局限,圍繞中醫“治未病”理念和整體觀,建立以核心癥狀群改善、功能恢復、生活質量提升、疾病進程延緩及患者體驗等多維、綜合的評價指標體系。未來應更科學化地評價“患者感受”,如借助現代技術,探索將中醫關注的“舒坦”、“輕松”等患者主觀感受進行更客觀、可量化、可比較的測量,讓患者真正成為“療效共評人”,解決“儀器測不出“舒坦”,量表量不準“輕松”的困境。
第三、探索融合中西優勢的研發新模式。
尊重中醫診療特色,發展序貫聯合用藥(如注射劑-口服藥轉換)、外敷內服協同等符合中醫“法隨證變”動態診療邏輯的特色療法和評價模式。擁抱新技術,拓展新場景,利用真實世界研究(RWS)、適應性設計、患者注冊登記、大數據與AI等多元化方法,破解“治未病”長周期、高成本評價瓶頸;推動去中心化臨床試驗,利用可穿戴設備和移動終端,讓研究走出醫院圍墻,融入藥店、社區和患者生活場景,更真實地反映中醫藥在“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全周期健康管理中的價值。
共識與行動:以疾病創新為引擎,引領中醫藥創新發展
會議達成關鍵行動共識,依托中國中藥協會中西醫融合專家平臺的優勢,組建跨學科、多領域的創新共同體,在前期反復呼吸道感染、嬰幼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綜合征、胃腸型感冒、腦效能等疾病、概念創新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開展標準化命名、診療規范及評價體系研究,形成專家共識、指南、技術規范等團體標準;積極與主管部門溝通,推動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疾病命名、診斷、療效評價體系獲得審評認可;鼓勵企業基于中醫理論和“新病名/新癥征”體系研發真正滿足中國人群健康需求的創新中藥。
(轉自:佐力藥業)
轉自:市場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