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力平
在北京眾多的地鐵站中,有多座與抗戰有關。這些相關點位中既有全面抗戰爆發地、抵抗日寇的戰場,也有以抗戰英烈而命名的,還有抗戰將領紀念地和抗戰英烈長眠地。它們承載著永世難忘的抗戰記憶,更是傳承抗戰精神的特殊印記。
宛平城站
“七七事變”發生地
乘16號線到宛平城站下車,出D口前行,沿著城南街步行不遠,便來到宛平城的西門,向西而望,就是橫跨永定河的盧溝橋。1937年7月7日,著名的“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就發生在這里。
宛平城始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時稱拱極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以高大的城墻環繞。東門曰順治門,西門曰威嚴門。明清時期宛平縣屬順天府,衙署設在北京城內。1928年該縣劃歸河北省,衙署遷至拱極城內,自此改稱宛平城。
宛平城西門與盧溝橋相對,走近橋頭,便看到乾隆帝御題的“盧溝曉月”碑。
盧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清時加以修葺,為十一孔不等跨連續圓拱橋,如一條巨龍橫跨永定河上,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多拱石橋。
1937年7月7日,日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駐守宛平城的中國軍隊隨即奔赴盧溝橋抵抗日軍,由此揭開了全面抗戰的序幕。
而今,盧溝橋石獅、宛平城墻上依然保留著80多年前的彈痕,銘刻著歷史對那段烽火歲月的記憶。
大紅門站
抵抗日寇侵略的戰場
乘8號線到大紅門站下車,出D口向南行,便是明清時期南苑舊址。南苑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又稱“南海子”,元代已是皇家獵場。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擴建南海子時,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各開有一個門,分別稱東紅門、西紅門、南紅門、北紅門。清乾隆年間進行了擴建,北紅門建筑規模最大,坐南朝北,面對北京城,為三座拱形門洞,以黃色琉璃瓦覆蓋,門漆飾朱紅色,盡顯皇家建筑的宏大、威嚴,故改稱北大紅門,后簡稱大紅門。清末南苑被廢棄后,除大紅門外,其他大門逐漸消失。1955年8月因拓寬路面,大紅門被拆除。
“七七事變”爆發后,駐守南苑、時任第29軍代軍長的佟麟閣率部反擊。1937年7月28日黎明,日軍對北平四周中國駐軍陣地發動總攻。佟麟閣與132師師長趙登禹率領守軍浴血奮戰,最終兩人皆在戰斗中殉國。7月31日,國民政府發布褒獎令,追授佟麟閣和趙登禹為陸軍上將。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兩人為革命烈士,2009年9月二人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而今,大紅門一帶已無歷史遺跡可尋,但在大紅門附近為國捐軀的兩位愛國將領英名已載入史冊。2018年12月30日,地鐵8號線南段開通時,在大紅門地區設大紅門站和大紅門南站。
張自忠路站
以抗戰英烈張自忠命名
地鐵5號線張自忠路站,是北京唯一一座以抗戰英烈命名的地鐵車站。
出張自忠路站A口,便看到路旁豎立的“張自忠路”路標,這里位于東城區中部偏北。該路東起東四十條西端,西止地安門東大街東端,明代稱鐵獅子胡同。因崇禎帝田貴妃之父田畹居此巷,其門前有二尊鐵獅子,故此得名。清代屬正白旗,地名沿稱。1946年11月25日,為紀念抗戰英烈張自忠將軍,國民政府將鐵獅子胡同改稱“張自忠路”。
張自忠,山東臨清人。早年追隨馮玉祥南征北戰,“七七事變”后擔任第29軍第38師師長,參與長城抗戰,在喜峰口戰役中率部夜襲日軍。此后先后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5月7日,他率部東渡襄河,與日軍激戰。16日在戰斗中犧牲,年僅49歲。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其為革命烈士,2009年9月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張自忠路改稱“工農兵東大街”。1984年10月恢復原名。1999年將東起東四十條橋,西止官園橋的道路拓寬。因途經平安里、地安門,統稱“平安大街”,而各路段仍沿用原來的街名,張自忠路是其中的一段。2007年10月7日地鐵5號線開通時,設張自忠路站。2022年張自忠路選入“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
新街口站
地處趙登禹路北口
乘4號線到新街口站下車,出D口,便是趙登禹路北口。
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位于西城區中北部,北起西直門內大街,南至阜成門內大街。古為河道,明代稱大明濠、西溝或河槽,為京城重要的排水防洪渠。清代河邊道路稱西溝沿,俗稱臭溝。1921年以后河道逐漸改為暗溝,辟建成路,俗稱溝沿。因此街位于阜成門內大街之北、皇城之西,又稱北溝沿或西溝沿。
抗日戰爭勝利后,為紀念抗日愛國將領趙登禹,將辟才胡同西口至西直門內大街路段改稱“趙登禹路”。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改為“中華路”。1971年將阜成門內大街以南路段并入太平橋大街,以北路段因在白塔寺東而更名為白塔寺東街。1984年10月12日,阜成門內大街以北路段復稱趙登禹路。此后幾經改擴建,而今成為貫穿西城區北部的主干道。2022年選入“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
北運河西站
緊鄰通州趙登禹大街
乘6號線到北運河西站下車,出A口,西行百余米,便來到趙登禹大街。這也是一條以抗戰將領命名的街道,地處通州區西北部,北運河西側。
趙登禹大街是通州新城核心區首條新建的道路,西北起自故城東路,東南至玉帶河東街。因道路基本處于歷史上趙登禹大街的走向而命名。
該街歷史悠久,遠在明代已形成。因東濱北運河,為南糧存放和銷售市場,逐漸形成與北運河平行的街巷。由于地處通州城東關,故始稱東關大街。該路最初北部因橫亙大運西倉而五百年間南北不通,其南段在萬歷間因戶部郎中于仕廉改建入倉糧食運道,開鑿玉帶河,與通州城南護城河相通,漕糧可由大運河北端碼頭——土壩船運至新城南門外,然后車運至西倉儲存,故為倉道。因曾中穿新城南街,與之垂直交叉,曾名十字街。清雍正七年(1729)敕修京通石道時,此段街道鋪砌花崗巖條石。1946年為緬懷抗日將領趙登禹,更名為“趙登禹大街”。1981年依不以人名為地名的原則復稱原名。1985年10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時,再稱“趙登禹大街”。
這是一條被綠樹掩映的街道,也是大運河畔一條環境優美的觀光大道。
香山站
臨近抗戰英烈佟麟閣將軍墓
乘西郊線到終點站香山站下車,向西至杰王府路,再向南行不遠,便來到香麓園抗戰名將紀念館,著名抗日將領佟麟閣也長眠于此。
紀念館分樓上樓下兩層,展覽內容為三大部分,即中國軍民局部抗戰、國共合作全國性抗戰、偉大的勝利。它集實物、圖片、文字及視頻為一體,客觀、全面、生動、形象地反映了長達14年抗日戰爭中的著名戰役戰斗、著名抗戰將領和英雄人物及其所體現的偉大抗戰精神,讓人們對中國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感受到先輩們保家衛國的抗戰精神。
佟麟閣將軍墓在一處山坡上,順著小路一路上山,首先看到一尊佟麟閣將軍的雕像,但見他目光堅定,盡顯視死如歸之氣。
佟麟閣是抗戰中犧牲的第一位高級將領,犧牲后其遺體由中國紅十字會和冀察政委會外交委員會于1937年7月29日在大紅門尋獲,并運回北平城內,寄厝于雍和宮附近的柏林寺。老方丈仰慕將軍為國獻身精神,保守寄柩秘密,直到抗戰勝利。1946年7月28日,國民政府以隆重的國葬,將佟麟閣將軍的靈柩從柏林寺移葬于北平西郊香山腳下北正黃旗村。
佟麟閣墓坐西向東,主體為半圓形水泥寶頂,墓前立漢白玉石碑,上面鐫刻著“抗日烈士佟麟閣之墓”,墓碑字跡清晰,碑前有水磨石供臺。一側豎立著“北京市重點烈士紀念建筑保護單位”碑。
環繞墓地一周,肅然憑吊,掩映著的松林隨著山風搖擺,傳來陣陣松濤之聲,宛如為將軍唱起的挽歌。
編輯/王勉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