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風月同天|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余星話|周日 · 天象預報
翻譯:張瀚之
校對:牧夫校對組
編排:陶邦惠
后臺:朱宸宇
https://www.space.com/astronomy/astronomers-discover-raw-materials-for-life-can-form-in-planetary-systems-even-before-stars
天文學家們最新發現的、迄今為止在太空中探測到的最大多環芳香烴——氰冠烯的示意圖。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大學天文聯合會/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P. Vosteen
天文學家們最近在深空中了發現一種大型芳香分子——一次宇宙化學的重大突破。這些分子非常可能是那些會向行星系統提供碳,從而支持生命所需分子的源頭。
這種名為氰冠烯的分子,屬于一類碳基有機化合物——多環芳香烴(PAHs)。它們由多個融合的芳香環組成,這些環結構中的電子在雙鍵碳原子之間共享,給予了他們獨特的化學穩定性。
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人們認為,多環芳香烴“鎖”住了宇宙中相當一部分碳元素,并在促成恒星和行星形成的化學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此之前,人類僅在太空中探測過到很小的PAHs,而這項新發現大大拓展了我們已知的宇宙中的PAH尺寸范圍。”
天文學家們確定氰冠烯可以在太空的低溫條件下,通過冠烯與高活性氰基自由基之間的反應高效合成。這意味著,構建復雜有機物的化學過程甚至可以在恒星誕生之前發生。氰冠烯這類“前生物分子”是恒星和行星形成早期的極為關鍵且大量存在的生物分子。
這次的氰冠烯是在金牛座分子云(TMC-1)中,由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的綠岸望遠鏡(GBT)識別出來的。這個恒星形成區位于金牛座和御夫座,之前他們就因為自己豐富而復雜的化學環境而聞名。
綠岸望遠鏡
圖片來源: NSF/AUI/NSF GBO/J. Seymour
綠岸望遠鏡位于西弗吉尼亞州的格林班克,是世界上最大且可全方位轉動的射電望遠鏡。它高達148米(485英尺),直徑100米(330英尺),是探測深空微弱射電信號(包括氰冠烯等分子發出的信號)的重要工具。
不同于收集可見光的光學望遠鏡,GBT專門用于探測射電波。這種電磁輻射的波長要長得多,而且她們通常來自像TMC-1這樣的寒冷、致密的星際區域,這些地方被認為很有可能正孕育著新恒星和復雜的有機分子。
為了在太空中識別某個特定分子,我們首先要在實驗室里測量它的微波光譜。每種分子都有獨一無二的“指紋”,也就是他們在射電光譜中表現能級躍遷譜線的獨特模式。只要有他們的指紋數據,天文學家們就可以利用GBT收集的射電波,尋找并匹配與目標指紋相符的信號。
在氰冠烯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GBT的數據里找到了多條完全匹配的譜線,遠超隨機概率。超高的重合率給了我們足夠的信心:這種分子在TMC-1實實在在的存在。這份信心也給人們開啟了尋找更大規模的PAHs及相關分子的大門。
現在確定了他們的存在后,天文學家們如今尤為關注這些分子結構在星際空間中受紫外光、宇宙線及沖擊作用時,會如何演化、分解或與其他分子相互作用。
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研究員、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加比·溫澤爾表示:“每一次新的探測,都讓我們更接近于理解宇宙中復雜有機化學的起源,甚至可以說是生命基本組成本身的起源。”
這項研究于本月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召開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46屆年會上發布。
責任編輯:郭皓存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濕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眾號:astronomycn
火星上的暗沙瀑布
圖片來源:NASA, HiRISE, MRO, LPL (U. Arizona)
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