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土專家”變身鄉村振興“領頭雁”
在池溪鎮徐橋村的田野上,有這樣一個身影:他扎根鄉土二十余載,從農機“土專家”成長為帶動全村致富的黨支部書記;他讓荒田變糧倉,讓村民家門口就業,用實干繪就鄉村振興的鮮活圖景。他就是全國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進賢縣宏志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付建忠。
從“零”破局:讓村集體錢包鼓起來。
“當選村支書那年,村里賬上連買復印紙的錢都沒有。”回憶起2023年剛上任時的情景,付建忠仍印象深刻。這位生于1979年的農村漢子,帶著在江蘇學成的農機技藝返鄉創業多年,卻在接過村支書擔子時面臨“一窮二白”的局面。
01
破局從盤活資源開始。他跑部門、拉項目,引入蛋雞養殖、肉鴨養殖等產業項目,當年就實現村集體收入從0到30萬元的跨越。更令人稱道的是,他將目光投向荒置的油茶山——通過改造項目,這片“沉睡”的山地如今每年為村民創收40余萬元,村集體增收4萬元。“不能讓一寸土地閑著。”付建忠帶領村民將閑置農房、零散耕地打包出租,僅土地流轉租金一項,村經濟合作社就累計向村民發放300多萬元。
02
在徐橋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公示欄上,一組數據格外醒目:村民年均收入增長5%,養殖村民年均收益提高7.5萬元,村集體年均創收20萬元。這些數字背后,是付建忠“腿勤、手勤、嘴勤”的工作信條——為方便村民機械化種糧,他牽頭成立農機維修中心,20年來免費維修農機超4萬臺、無人機2千余臺,“隨叫隨到”成了他的服務標簽。
田間“悟道”:用科技種出“黃金稻”
“小時候跟著父輩插秧,彎腰一天腰都直不起來。”出身農耕世家的付建忠,對傳統農業的艱辛深有體會。1997年返鄉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琢磨農機:從改裝插秧機到試驗旱地育秧,從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到探索“三控栽培”“水氣平衡”等新技術,田間地頭成了他的“實驗室”。
2024年,付建忠的名字赫然出現在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名錄中。他主導的水稻高產高質高效創建項目,不僅將每畝地勞動力成本降低60%,更讓富硒香米成為徐橋村的“金名片”。“現在每畝田能多賣200元,靠的是科技賦能。”他指著田埂邊的無人植保機介紹,合作社如今已為周邊3地市近30萬畝農田提供全程托管服務,8000畝托管田塊實現“畝均增產15%、成本下降10%”的雙突破。
03
央廣網、《當代江西》等20余家媒體報道的“種稻有道”,正是他將農機農藝深度融合的實踐:春天用無人機播種,夏天靠物聯網監測墑情,秋天以聯合收割機采收,全程機械化讓“面朝黃土背朝天”成為歷史。更難得的是,他把技術毫無保留地教給村民——合作社近200名成員都是周邊農戶,180個村小組的千余小農戶通過“土地入股+托管服務”模式,實現“保底租金+盈余分紅”雙收益。
共富路上:當好鄉親們的“大家長”
“付書記就像我們的大家長,有事找他準沒錯。”72歲的脫貧戶徐大爺說起付建忠,語氣里滿是感激。在合作社的育秧基地,他和20多位留守老人負責擺盤育秧,每天能掙80元。這正是付建忠推動“個富”向“共富”轉變的縮影——他將個人農場升級為宏志農機合作社,專門為弱勞動力、困難群體提供就業崗位,如今已有180余名村民在合作社穩定就業。
04
“鄉村振興不是一個人富,是全村人一起富。”付建忠的手機通訊錄里存著300多位村民的電話,誰家農機壞了、哪塊田要灌水,他總能第一時間趕到。為解決土地閑置問題,他推廣“村集體統一經營”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負責耕播管收,每年每畝地可拿500元租金,年底還有分紅。“在外打工的村民不用操心土地,留守的老人能在家門口掙錢,這才是好日子。”
如今的徐橋村,白墻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田壟間稻浪翻滾,合作社大院里農機轟鳴。這個曾因青壯年外流而沉寂的村莊,在付建忠的帶領下,正以農業新質生產力為筆,將“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藍圖繪就在贛鄱大地上。從“種糧能手”到“治村能人”,他用二十載鄉土堅守證明:把根扎進泥土里,就能長出致富的希望。
進賢縣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
jx5622461@163.com
來源:進賢縣文明辦 張小雨 顏小麗
編輯:萬明
初審:楊春華
復審:萬朝暉
終審:周勇
請下方點一個“在看”
生活愉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