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每日幸運簽#
“一只活鴨都要上百元,但烤鴨只要 25 元?” 最近這個話題沖上了熱搜。很多人覺得奇怪,活鴨價格不低,做成烤鴨反倒這么便宜,店家還能掙錢,這背后藏著什么門道?有啥貓膩嗎?
其實經調查發現,街頭烤鴨用的大多是櫻桃谷白羽肉鴨。這種鴨子生長快,養殖成本低,更重要的是,用來做烤鴨的鴨身,只是這只鴨子能產生價值的一小部分。有數據顯示,鴨身的價值僅占肉鴨總體價值的 25% 左右,真正值錢的是鴨翅、鴨胗、鴨肝這些內臟和部件,就連鴨毛都能賣錢。
這就好比一頭豬,豬肉能賣錢,豬下水、豬皮也各有用途,能創造額外收益。櫻桃谷鴨也是如此,鴨身用來做低價烤鴨吸引顧客,其他部位則被送到不同的市場:鴨翅鴨掌能做成鹵味,鴨胗鴨肝是餐桌上的常見菜,鴨毛可以加工成羽絨制品。這些部位加起來的收益,能大大攤薄鴨身的成本,所以即使烤鴨賣 25 元,店家依然有利潤。
而且這種鴨子的養殖和加工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從孵化、養殖到屠宰、分割,每一步都精打細算,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批量養殖讓飼料成本下降,集中屠宰加工減少了損耗,各個部位被精準分配到不同的銷售渠道,幾乎沒有浪費的地方。
對消費者來說,25 元能買到一只烤鴨,覺得很劃算;對店家來說,靠鴨身引流,靠其他部位賺錢,形成了良性循環。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活鴨價格高,烤鴨卻能賣得便宜 —— 不是店家在做賠本買賣,而是他們把一只鴨子的價值 “吃干榨凈”,用整體收益覆蓋了單一產品的低價。
這件事也讓人們明白,很多看似不合理的價格背后,都有一套成熟的商業邏輯。就像這只 25 元的烤鴨,它的利潤不在鴨身本身,而在整個產業鏈對資源的充分利用。生活里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只要多留意,就能發現那些藏在日常背后的經營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