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燃岳火山噴出的5000米高灰柱籠罩霧島山脈,手機屏幕前的人們默默計算著——距漫畫預言的“末日”不足30小時。
火山灰下的預言倒計時
鹿兒島縣與宮崎縣交界處,新燃岳火山在7月3日午后發出怒吼。一條高達5000米的灰黑色“巨龍”沖天而起,迅速吞噬了霧島山脈的天空。火山灰隨風飄向宮崎市,能見度驟降,當地機場被迫關閉,行車者接到緊急警示。
就在火山噴發前三小時,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近海剛經歷一場5.5級地震,震感達到日本氣象廳劃定的次高級“6弱”。從6月21日至7月3日,該地區已累計監測到上千次有感地震,頻繁的地震活動讓當地居民陷入不安。
地質學家指出這次噴發源于地下巖漿活動加劇,屬于霧島山系活火山的正常活動。然而在社交媒體上,火山灰照片與三十二年前出版的漫畫書頁面被并列傳播,末日倒計時在自然現象與心理暗示的共振中加速。
多家航空公司悄然減少赴日航班
與此同時,多家航空公司悄然減少赴日航班:
·全日空7月赴日航班較上月減少15%
·日本航空取消7月5日-7日12個國際航班
·中國東方航空取消本周3個赴日航班
航空公司解釋稱這是"季節性調整",但巧合的是,網絡正瘋傳"7月4日日本大災難"的末日預言。該預言源自某匿名論壇帖文,聲稱富士山將爆發并引發9級地震,已被日本氣象廳辟謠為"毫無科學依據"。
盡管官方多次辟謠,預言仍在社交平臺發酵。東京便利店應急包銷量激增40%,部分外國游客推遲行程。這種恐慌與2022年富士山噴發謠傳如出一轍,當時日本政府不得不出面澄清。
預言溯源,從夢境筆記到末日恐慌
龍樹諒的《我所看見的未來》并非典型預言書。這位日本漫畫家自1976年開始記錄自己的“夢日記”,1999年將其中15個預知夢整理出版。書中記載的夢境被指13個已經應驗,包括阪神大地震(日期誤差僅1天)和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
2021年該書再版時,出版商在封面添加了刺目的紅底白字:“2025年7月5日將會發生真正的大災難”。書中描述那天將發生比“3·11”地震規模大三倍的海嘯,日本三分之一的國土可能沉沒。
“日本與菲律賓之間的海域,海底突然‘咕嘟’一聲破裂噴發”,龍樹諒寫道,“巨大的海嘯自震中區域向四面八方擴散,席卷整個太平洋沿岸國家”。
隨著日期臨近,東京神保町古書店里的這本絕版漫畫價格飆升至2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9200元)。早稻田大學心理學教授榎本博明分析:“311地震后,民眾對官方科學預警產生信任裂縫,而龍樹諒的局部應驗填補了這個裂縫。”
科學界對此一致否定。日本氣象廳長官野村龍一公開辟謠:“純屬謠言,毫無根據。以目前科技水平,無法準確預測未來某天、某地將發生何種規模地震。”
深層剖析,災難預言背后的社會傷痕
末日預言的傳播力與日本民族記憶緊密相連。京都大學災害心理學團隊研究發現:311地震幸存者購買防災用品的比例是普通市民的3倍。巖手縣漁港連夜堆放的沙袋,東京白領背包里新增的救生哨,都是集體創傷的外在顯現。
NHK最新民調顯示,45%日本民眾認為“政府未做好巨災準備”。這種普遍焦慮被南海海槽地震概率數據放大——政府2023年報告顯示,該區域未來30年發生8級以上地震概率較2012年提升15個百分點。
經濟層面,預言已形成完整產業鏈。當東京至大阪航班退票率達37%時,《我所看見的未來》銷量突破120萬冊,出版社利潤同比增長400%。
日本氣象廳7月2日為吐噶喇列島頻繁地震召開緊急記者會,卻未明確解釋這些現象與南海海槽板塊運動的關聯。這種被動應對模式,恰似2011年福島核事故后政府隱瞞堆芯熔毀教訓的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