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以伊沖突鬧得沸沸揚揚,西方輿論本以為中國會因為能源通道受威脅而驚慌失措,甚至傳得有鼻子有眼,說什么“中國的能源安全要出大事”。但當真相浮出水面,這一切卻像極了陰謀論者自嗨。
霍爾木茲海峽的貨船流量不減反增,中國相關船只的數量甚至創下新高。
這一幕其實在2024年底就有苗頭。當時紅海因胡塞武裝襲擊,全球航運被攪了個天翻地覆。可就那時候,胡塞方面卻罕見“點名表態”,中國和俄羅斯的貨輪都可以安全通過。再到今年以伊沖突一爆發,類似的“默契”似乎又重演了,只不過,這次規模更大,陣勢更猛。
西方數據平臺跟蹤后發現,進入2025年6月,僅在6月1日至20日,中國平均每日從伊朗進口180萬桶石油,已經快趕上疫情前最高峰。
到了27日,這一數字依然維持在146萬桶,毫無下滑跡象。對比去年同期的數字,還翻了一倍有余。也難怪霍爾木茲海峽和波斯灣的AIS船舶信號平臺,幾乎天天都能刷到一大波中國船只。
從北京到德黑蘭,中國用龐大的市場,給了伊朗“經濟氧氣”;而伊朗則在中美較量的夾縫里,努力尋求新的安全與底牌。
大家回頭看,2023年那場沙特與伊朗破冰復交,幕后斡旋的恰恰是中國。從那以后,中國成了中東各大勢力眼里的“穩妥人”。伊朗、沙特、阿聯酋、卡塔爾這些看似死對頭的國家,都沒和中國真正翻過臉。
以色列和伊朗硬剛后,我國并非袖手旁觀,而是繼續堅持自己的中立外交政策:一邊堅定支持聯合國決議,批評以色列過界;一邊與以色列外長保持溝通,呼吁克制。這樣的態度,讓各方多少都能接受。
胡塞武裝直接說“中國船安全通行”;伊朗革命衛隊不但沒攔中國船,還公開表示中伊“共同維護地區穩定”;就連以色列高層在私下場合,也承認“不能輕易得罪中國”。波斯灣這片海域,如今誰家商船想平平安安跑一圈,都得“刷中國臉熟”。
被打醒的伊朗:吃過虧才懂得現實
說實話,伊朗真是這次沖突最大的“覺醒者”。
6月13日凌晨,以色列“霹靂”空襲打在伊朗核設施上,伊朗的F-14A、MiG-29這些老舊戰機根本抬不起頭。以色列F-35I戰機呼嘯而來,幾乎暢通無阻。這一戰,把伊朗空軍長期積弱、體系化作戰能力匱乏的問題暴露得淋漓盡致。
伊朗空軍參謀長后來無奈承認:“我們的戰機早就該換了。”
可換什么?本想指望俄羅斯的蘇-35,結果烏克蘭戰事讓俄產戰機自己都供不上。眼看以色列和美軍在中東的壓制越來越強,伊朗高層干脆打起中國的主意,重啟了十年前就曾流產的殲-10C采購談判。
據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等多家外媒透露,伊朗這次是真的急了——對外公布的計劃是一口氣采購多達400架殲-10C。這個數字乍一聽像夸張,但伊朗空軍的真實底子,誰懂誰心疼。
殲-10C什么水平?巴基斯坦用這款戰機在2023年印巴邊境直接擊落印度陣風和蘇-30,震驚了南亞軍界。作戰半徑1000公里出頭,帶著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國產PL-15中距導彈,再配上紅旗-9防空系統和國產預警機,能直接把以色列F-35I的優勢壓下去不少。哪怕以色列再強,面對“發現即攔截”的多層體系,也沒法像以前那樣隨便空襲。
更重要的,中國的軍工交付能力和供貨速度,是俄制裝備現在比不了的。要真按伊朗想的這么多數量下訂單,中國也未必怕吃下這么個“超級大單”,但一定會要價高、要求付款方式透明。而伊朗能拿什么來換?石油!現在伊朗最“硬通貨”的,除了石油,真沒其他。
中國用巨大的石油采購量,幫伊朗穩住經濟基本盤,伊朗則用石油去換現代化的國防裝備,實現空軍換代。這對雙方來說都是剛需:中國的能源安全要有保障,伊朗要有本錢和以色列掰手腕。
這事可不是頭一回,中伊類似的“石油換裝備”合作早有前例。
2010年代初,中伊談過殲-10A出口,2015年還傳出伊朗考慮采購紅旗-9防空系統和052D驅逐艦的消息。每一次波斯灣局勢緊張,雙方的這種合作意愿就會水漲船高。
2025年6月,伊朗防長率團赴中國青島,參加上合防長會,還專門上了中國軍艦參觀。
這些細節,基本上就是給外界發信號:伊朗在為大單軍購鋪路了。
當然,這盤棋還沒那么快落子。
首先,伊朗的石油出口雖然很猛,但能不能長期維持、能不能按中國的要求支付,誰也沒法一錘定音。畢竟伊朗有時候“左右搖擺”的歷史,實在讓人難以放心。
2015年伊核協議后,伊朗本想全面西化,結果2018年特朗普一紙制裁又讓伊朗回頭找中國。
這幾年下來,伊朗政壇“親中、親俄、親歐、反美”各種派系斗爭一直不斷。只有在吃過大虧、被以色列狠狠“打醒”之后,伊朗才終于明白:靠得住的只能是中國。
其次,中國這邊也絕不會像俄美一樣“賣啥都不管后果”。中東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關鍵節點,也是維護自己能源與外貿安全的核心地帶。每一單軍火、每一次石油大單,都要算賬、要權衡、要顧大局。中國不打“窮兄弟感情牌”,全是實打實的利益交換。
所以這次殲-10C要真能敲定,那絕不是“伊朗喊一聲中國就送貨”,也不會是什么“賣飛機換戰略”。更像是雙方彼此都算清楚賬后,達成的利益平衡——伊朗得防身工具,中國得石油和地區話語權。
以伊沖突爆發后,幾家外國媒體宣稱“中國派兩艘815型電子偵察船去波斯灣,為伊朗提供情報”。甚至還有社交媒體傳照片說“偵察船就在霍爾木茲海峽盯著美國航母”。
結果一查,這些照片根本就是幾年前在青島港拍的,連船號都搞錯,航行速度、距離全對不上號。事實證明,中國的主力偵察船基本都在近海,哪有閑工夫千里迢迢跑到波斯灣湊熱鬧。
反觀美國,趁著局勢緊張,不但把航母打擊群開到阿拉伯海,還往以色列送去13噸重的巨型鉆地彈、數十架運輸機裝滿軍備,擺出隨時升級沖突的架勢。結果就是,美國自己在撤僑、備戰、又對盟友以色列“擺臉色”——各種矛盾比誰都多。
而中國這一輪的存在感,反倒更像是一種“潤物細無聲”。只要有中國在,波斯灣的商船、油輪總能多幾分安全感;只要中國船隊流量不減,伊朗就知道自己背后還有出路。
縱觀這一輪波斯灣風云,我國沒有強行下場,也沒做甩手掌柜。在各方博弈中,既維護了自身利益,又讓自己成為局勢穩定的關鍵變量。對伊朗來說,教訓已經夠多,能不能徹底下決心“以油換重器”,不僅關乎自己能否翻身,更關系到未來中東空天格局的變化。
對中國來說,賣飛機、買石油只是表象,更深層的,是能源安全、地緣博弈、國際話語權的再平衡。假如中伊合作成型,未來中東安全版圖也許會出現更多“中國元素”。如果伊朗再一次搖擺,錯失機會,那波斯灣的故事,還會繼續“周而復始”。
大船還在波斯灣穿梭,石油還在碼頭裝卸。那些看似遙遠的地緣政治,其實和咱們加油站的油價、和商人的貿易、和老百姓的柴米油鹽都密切相關。這一仗,伊朗是真的被打醒了;而中國,也許正悄悄成了中東新游戲規則的制定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