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育兒博主多年,我經常在后臺收到粉絲朋友的私信:"小書蟲媽媽,我家孩子太調皮了,怎么說都不聽,我快崩潰了!怎么辦啊?"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很理解大家的心情。娃小時候的調皮搗蛋,真的會讓媽媽很崩潰。
那時候,我也經常吼出聲,但現在我知道,這說不定是好事呢。
你是不是也常被娃的“調皮”搞崩潰?拆東西、亂折騰、話癆附體、跟你對著干……
這些年,我翻了不少兒童發展資料才明白,這些讓我們頭疼的瞬間,說明孩子的智商在飛躍,父母別亂糾正。
一、愛拆東西:其實孩子在練大腦
前幾天我清理抽屜,翻出個舊鬧鐘——塑料殼早就被娃撬開過,齒輪散了一地。當時我氣得把零件全扔了,現在想想特后悔。
兒童心理學家說,3-6歲的娃愛拆東西,根本不是故意搗亂。他們的小腦袋里正畫著問號:“鬧鐘怎么會走?”“玩具車為什么會跑?”
這是大腦在發展空間認知和邏輯思維,就像在腦子里“拆”和“裝”一樣,是在練“動手+動腦”的組合拳。
我閨蜜家娃更絕,把她的化妝鏡拆了,說想看看“鏡子里的人藏在哪兒”。她沒發火,反而找了本講鏡子原理的繪本,邊讀邊跟娃說:“我們先看懂原理,下次拆個舊臺燈試試?”
現在那孩子拼樂高,復雜造型看一眼就會,老師都說他空間感特別好。
父母如何配合孩子的“拆家行為”?
我們可以為孩子準備個“拆家工具箱”:舊遙控器、壞玩具、帶螺絲的積木組,舊的玩具車等,跟娃約好“這些隨便拆,媽媽的化妝品和爸爸的電腦不許碰”。
拆的時候蹲下來陪他聊:“你看這玩具車是怎么組裝的,由什么零件組成呢?”
拆完一起拼,拼不回去就說:“我們下次記著拆一步看一眼,說不定能發現秘密。”
別擔心拆壞東西,比起完整的玩具,孩子在拆的過程里學到的觀察和思考,才更值錢。
二、喜歡“亂造”:其實創造力在發展
上周我做飯,回頭看見娃把面粉罐倒在地上,混著水攪成“糊糊”,還舉著勺子喊:“媽媽你看,我做的云朵冰淇淋!”
那一刻我差點心梗,但轉念想起兒童教育里說的“發散思維。
這孩子是在把面粉從“吃的”變成“玩的”,是在解鎖物品的新用法啊。
鄰居家男孩更厲害,拿他爸的剃須泡在玻璃上畫畫,說要“畫個會消失的彩虹”。
他媽媽沒罵他,反而找了塊廢舊紙板,說:“我們在這上面畫,擦起來方便。”現在那孩子畫畫,想法特別多,老師總夸他“腦洞大”。
其實孩子“亂用”東西,是在做“思維體操”:他們不被“這東西該干嘛”框住,反而能想到更多可能性。
這種能力,比考100分還珍貴。
父母如何配合孩子的“亂造“行為呢?
在家劃個“隨便造”的角落,鋪塊舊桌布,放上面粉、可水洗顏料、舊報紙、空瓶子。
跟娃說:“在這里,你想把紙撕成條當彩帶,把瓶子堆成城堡,都隨便來。”
我試過一次,娃用菜葉和顏料做“樹葉畫”,弄得滿手綠,但他邊做邊說:“這片像小魚,那片像小船”
你看,創造力不就是這么練出來的嗎?
三、喜歡問為什么:其實語言和邏輯在發展
三到五歲的時候,我家娃進入“十萬個為什么”模式:“為什么月亮會跟著走?”“蚊子為什么只咬我?”“爸爸的胡子為什么比頭發硬?”
有時候我炒菜呢,他扒著門框追問,我真的想裝聽不見。
但查了資料才知道,3-5歲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提問是他們在“構建知識網”。
比如他問“為什么天會黑”,其實是在把“太陽”“地球”“影子”這些碎片信息串起來,練的是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我表姐的做法特好,她給娃準備了個“問題本”,娃問的問題,表姐都記下來,晚上睡前一起查繪本。
有次娃問“蚯蚓有沒有眼睛”,倆人翻了三本繪本,還看了段科普視頻,現在娃跟幼兒園小朋友講起來頭頭是道。
父母如何正確應對孩子的行為?
別怕說“不知道”。我常跟娃說:“這個問題媽媽也不懂,我們一起找找答案吧!”
比如他問“云朵為什么會變形狀”,就翻《十萬個為什么》里的圖片;問“為什么要刷牙”,就看段牙齒細菌的動畫。
有時候還故意反問他:“你覺得是為什么呢?”
逼他自己動腦子,比直接給答案管用多了。
我們要記住,孩子喜歡問為什么不是麻煩,是孩子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四、喜歡反著來:其實是在練“自主力”
孩子兩歲多的時候,總喜歡和我反著做。
比如,天氣冷了,我讓娃穿毛衣,他非扒下來穿短袖,說“我熱”。我跟他較勁半小時,最后他哭我氣,出門還是穿了毛衣。
但后來想,他是不是在試“自己能不能做主”?
兒童發展專家說,2歲后孩子會進入“自主性敏感期”,總說“不”、跟你反著來,其實是在練“自己做決定”。
你越不讓他選,他越要爭;你給點選擇權,他反而不擰巴了。
我朋友更聰明,她從不問“穿不穿外套”,而是說“穿藍色外套還是黃色馬甲?”。孩子選了馬甲,出門冷了也不抱怨,下次自己就會說“媽媽,我要帶外套”。
父母如何正確應對孩子的行為?
把“命令”換成“選擇題”。比如別問“吃不吃青菜”,說“吃菠菜還是西蘭花?”;別催“快收拾玩具”,說“先收積木還是先收小車?”
如果孩子選的明顯不對,別攔著,讓他試試。凍一次不會生病,但他會記住“原來媽媽說的冷是真的”。比你說一百遍都管用。
孩子“不聽話”,是想告訴你:“我長大了,能自己想事情了。”
小書蟲媽媽育兒感悟:
我們做父母,總怕孩子“出格”,總想著“乖一點才好帶”。
但其實那些讓我們頭疼的拆家、亂造、話癆、反骨,正是孩子大腦在升級。
比起“聽話”,我們更想養出一個有好奇心、有創造力、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不是嗎?
你家娃有這些“小調皮”嗎?歡迎來評論區聊聊你是怎么應對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