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一書提到,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情商。
一個孩子情商高,遇事能控制情緒,會說話、能換位思考,不光在學校受歡迎,將來走上社會也更容易被認可、被提拔。
反過來,情商低的孩子容易沖動、玻璃心、不會表達,明明有能力,卻總是做不好事情。
我們要怎么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呢?
父母常做這3件事,孩子情商低不了,將來更容易成功。
一:允許孩子表達情緒
有的孩子,開心就笑不開心就哭,而有的孩子,即使再委屈,也只憋著不說。
而憋著不說的孩子,很多時候,是他自己不知道該怎么表達情緒,或者從小就學會了“忍著”。
比如,玩具被搶了,孩子紅著眼睛跑來找媽媽。
媽媽卻說:“哭什么哭,不就是個玩具?”
孩子的情緒不被理解,還不允許發泄出來。
久而久之,他就不說了、不哭了。表面聽話,其實內心,裝滿了委屈。
真正有情商的孩子,是敢說出“我不高興”“我難過”,也知道別人為什么生氣、怎么安慰別人。
而這份情緒的敏感和表達能力,就是從小“被允許表達”中培養出來的。
我們“共情”孩子,不是心軟,也不是溺愛,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感受他的感受。
比如下雨天,孩子非要穿拖鞋出門,我們第一反應可能是:“別胡鬧了!”
但換一種說法:“你是不是覺得穿拖鞋方便?可是地上濕了會滑,媽媽擔心你摔跤怎么辦?”
這樣一來,孩子的想法被我們“讀到”了,而且,我們也告訴他我們的擔憂。
他就更愿意去理性思考,而不是任性行事了。
二:不替孩子做決定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衣服要怎么穿、交什么樣的朋友、報什么興趣班,全部都一手包辦。
看起來是無微不至的關心,但其實,是在傷害孩子的“判斷能力”。
孩子小時候,不讓他做選擇,長大后,他很可能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別人說什么就跟著走。
而那些情商高的孩子,往往都有一個共同點:鼓勵他思考,讓他自己做決定。
比如吃飯的時候,孩子不想吃青菜。
我們與其強硬地逼著他說“必須吃完”,不如換個方式:
“桌上西蘭花和胡蘿卜,你選哪一個呢?”
孩子會覺得自己有選擇權,也就更愿意配合了。
再比如寫作業,孩子磨磨蹭蹭。
我們可以問:“你是現在先寫完再玩,還是先玩半小時,定個鬧鐘,玩完再寫?”
這樣他開始學著安排時間、管控自己,不是總靠我們催、我們吼。
孩子越能在生活里自己做選擇,就越容易培養出有主見、責任感,還有好好說話的能力。
而這些,正是情商高的底子。
三:父母情緒穩定
孩子怎么表達情緒、怎么做決定,大多是“看”會的。
他們模仿最多的對象,正是爸爸媽媽。
我們的脾氣,其實就是孩子的“情緒模板”。
爸媽越穩定,孩子越安心;爸媽愛急躁,孩子就容易變得敏感。
很多爸媽說:“我也不想發火啊,是孩子太氣人了。”
這話我們都懂——說了十遍不聽,作業拖拉、哭鬧不停……哪有不抓狂的?
但問題是,如果我們總靠吼、靠火來解決,那孩子也只會學會用情緒來應對問題。
比如他不小心摔了個杯子,我們上來就一通火:“怎么這么不小心!”
孩子嚇得一句話不敢說,有時候甚至開始撒謊,怕被罵。
但如果我們先穩住:“摔了嚇到了吧?沒事,下次注意點就好。”
孩子會感受到被理解,也會知道——犯錯不等于被否定。
他看你遇事先冷靜、情緒上來先深呼吸,也會一點點學會這些處理情緒的方法。
可如果我們情緒失控成常態,孩子再聽話,心里也不會真的踏實。
在壓抑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不是變得懂事,而是學會了壓抑和討好。
所以,要想孩子情商高,咱們大人得先學會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你怎么對待情緒,孩子就會怎么對待世界。
愿我們都能成為那個溫柔、智慧又靠譜的大人,陪孩子走好這條情商成長的路。
你平時是怎么陪孩子處理情緒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