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友情,不一定要常常聯系,但卻能時刻同頻、相互惦記。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經把人的成年分為3個階段:
第一個是18~24歲,此時人會熱烈地追求與他人的親密關系;
第二個是25~64歲,這時人的精力開始集中到家庭、密友和自我發展上
第三個是65歲之后,彼時個體已經發展成熟,會在進一步自我完善中,習得智慧,收獲幸福。
人的一生,就像一條從寬闊平原走進森林的路。
年輕時,喜歡呼朋喚友,和大家并肩而行;
可隨著年歲漸長,我們開始把精力收回到自己的小圈子上,昔日相熟的同伴,也漸漸淡出彼此的世界。
人到中年,社交圈越來越小,朋友也越來越少。
即便有事聯系,也大多有世俗的考量和利益的盤算。
如果許久不聯系的人,突然聯系你了,逃不過這3個原因。
01
有事相求,找你幫忙
以下幾個場景,你熟不熟悉?
多年未見的老同學突然給你發消息,點開一看,不是找你拉票,就是讓你助力“砍一刀”;
不熟的親戚來找你聊天,沒寒暄幾句,就說自己手頭緊,打算向你借錢;
從前的同事突然給你打電話,開口就是孩子最近找工作,需要你幫忙……
都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很多人和你套近乎的背后,往往是對你人脈、資源、財富的覬覦。
社會上的大多數關系,都是帶有功利性的。
學會斬斷那些累心的人情糾葛,才能更好地周全自己。
《小巷人家》里,黃玲有個小姑子莊樺林在貴州,和家在蘇州的黃玲沒怎么見過面。
有年暑假,莊樺林在沒提前打招呼的情況下,讓兒子去黃玲家住了一個多月。
黃玲雖然有些不悅,但還是好吃好喝,招待了莊樺林的兒子。
此后,莊樺林和黃玲又有一年多沒聯系。
直到一天,莊樺林突然又帶兒子,找上黃玲家。
原來,莊樺林想讓兒子順利轉為蘇州戶口,所以希望黃玲能長時間收留自己兒子。
可莊樺林卻沒有考慮到黃玲的難處。
彼時,黃玲兒子面臨高考,正是復習沖刺的緊要關頭。
而且,如果莊樺林兒子住在黃玲家,黃玲女兒就沒地方住了。
黃玲再三權衡之下,拒絕了莊樺林的請求。
可莊樺林卻開始不依不饒,打起感情牌。
她說兒子很喜歡黃玲這個大舅媽,還說自己生活艱辛,希望同為母親的黃玲理解自己的難處。
說到動情處,莊樺林痛哭流涕,甚至還打算給黃玲跪下。
可黃玲不為所動,為了兒女的利益,她堅定地拒絕了莊樺林的請求。
心理學上,有一個“登門檻效應”。
意思是,只要一個人答應了他人一個小要求,后續就有可能答應更大的要求。
同樣的,對方在得到滿足之后,也會貪得無厭,進一步壓榨你的善意。
人心的欲望就像一個無底洞,得到了還想要更多。
若你總是委曲自己,步步退讓,只會讓旁人得寸進尺,豢養更多的惡意和貪念。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誰有義務要幫助誰。
如果對方的請求,侵害到你的底線,讓你感到不適和困擾,就要果斷拒絕。
否則,只會讓自己不堪重負,滑向內耗痛苦的深淵。
02
聚會請酒,要你隨禮
看過一句話:
“世間所有的久別問候,99%都是讓你幫忙,剩下1%是叫你隨禮的。”
雖然扎心,卻道破了人情往來的真相。
中國人講究熱鬧和排場,家有喜事,本是值得慶祝的事。
只是當邀請成了單方面的索取,當昔日情誼沾上了利益的氣息,再要好的關系,也難免變味。
看到過一位女讀者的留言。
幾年前,她曾被許久不聯系的大學室友邀請喝喜酒。
想到老同學還惦記自己,她很開心,不僅特地請公休去了同學的城市,還給對方打了500元紅包。
一年后,她又收到了這位老同學的消息:
“親愛的,我生寶寶啦,準備辦滿月酒,期待你來哦。”
女讀者想到上次打的紅包還沒收回來,心里有些介懷。
但她轉念一想,同學有喜事都和自己分享,自己不該這么斤斤計較。
于是在酒席上,她又給同學包了500元紅包。
老同學也沒拒絕,大大方方收了,還拉著她挨個給親友介紹:
“這是我大學閨蜜,人特別仗義,每次我辦喜事都來捧場,大家多多照顧她啊。”
聽到老同學這么說,她心里十分欣慰,之前的那點不快,也煙消云散。
后來,女讀者辦婚禮,特地邀請了這位老同學。
發請柬時,她滿心期待地希望對方能來現場。
沒想到等了大半天,老同學才回復:
“真不巧了,我那天要出差不能來,改天,我一定請你吃飯賠罪。”
讀者以為老同學至少會發個紅包意思一下,結果直到自己結婚,對方都沒有任何表示。
說好的請客吃飯,也從此沒了下文。
她這才明白,原來她把對方當朋友,對方卻從未重視過自己。
心寒之下,她拉黑了老同學的聯系方式,從此和對方斷絕了聯系。
你把別人當閨蜜,別人把你當提款機。
還有什么比付出不對等,更讓人五味雜陳的呢?
《繁花》有一句話:
“人生最難吃的三碗面:人面,情面,場面。”
有些所謂“朋友”,不過是打著聯絡感情的幌子,想從你身上獲利罷了。
其實絕大多數人,并不反感參加喜宴,反感的是那些以慶賀為由,收割人情紅利的聚會。
沒有人能永遠捧出一顆真心,維系一段虛偽的感情。
如果有朋友突然聯系你,只想單方面索取些什么,只能說明ta沒有再處下去的必要。
再多的真誠付出,也無法打動腦子里只有利益算計的人。
及時收回自己的好,才能避免感情被消耗,白白投入許多時間精力。
03
真心問候,念你近況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中年以后,可以稱之為“朋友”的人,越來越少。
但相應的,剩下的人也越來越重要。
歲月像個濾網,過濾掉浮華與雜質,留下的,都是值得真心相待的人。
感到孤單無助時,他們的一句問候,一個消息,就能把你打撈出生活的泥沼,感到發自內心的快樂。
復旦大學教授陳果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她有一個好朋友,雖然兩人住的地方相隔不遠,但因為工作忙,她們兩三年才見一次面。
盡管如此,兩人的感情卻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每次兩人打電話,都不會客套寒暄,而是直接說:
“喂,你最近去哪兒啦?最近怎么樣,有沒有時間聚一下?”
語氣和見面時一樣熱絡。
朋友還給陳果寫過一張卡片,上面有這樣一句話:
“執手相看無語,卻心事了然。”
陳果深有共鳴,她覺自己和朋友的關系就如同這句話,即便不說話,也能知道對方在想什么。
她形容兩人的友情,就像空氣一樣,從不干擾視聽,卻無時不刻不在身邊,給人滋養和治愈。
好的友情,不一定要常常聯系,但卻能時刻同頻、相互惦記。
哪怕相隔萬里,也不會被山高水遠阻斷;
睽違多年,也不會因時光流逝而生疏。
看過幾段老朋友時隔多年相見的視頻:
有人偷偷來到閨蜜所在的城市,在對方吃飯時,在她身邊坐下。
閨蜜反應過來后,激動地和朋友抱在一起,兩人笑著笑著,就哭成淚人。
有人參加畢業40年校友會,和一群年近花甲的老同學坐在教室里,笑著對鏡頭揮手。
有人與闊別多年的老戰友聚首,遠遠看到對方,就飛奔過去,用力拍著對方后背,笑著與對方扭打成一團。
曾經他們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如今亦是肝膽相照的忘年交。
都說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很多舊日情誼之所以珍貴,往往不在于聯系的頻繁程度,而在于彼此知根知底,保持著終年如一日的默契。
人往往都是戀舊的,你參與了一個人的過去,才能參與到ta的未來。
所以,好好珍惜那些走過歲月、依然澄澈如初的情誼。
被生活磋磨到疲累之時,想到世界上還有這樣一些人懂你、支持你,再難熬的時刻,你也感到溫暖,生出力量。
04
很喜歡一個說法:
“朋”一字,由兩個月組成。
真正的朋友,也像月亮一般,既稀缺罕有,也能給人溫柔的照亮。
確實,年歲越長越發現,經得住時光篩選的友情并不多,生命中值得珍視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有些人,打著聯系感情的借口,心里卻盤算著利益得失;
而有些人,雖然不常聯絡,但每次出現,都能帶給你快樂與治愈。
說到底,聯系頻率的多少,并不是衡量感情深度的標準。
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那些消耗人的關系上,不如把有限的精力,留給真心待你的人。
空閑時和老友聊聊天,喝喝茶,互相關心近況;
在對方需要時,及時站出來,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一如《半山文集》里說的:
“珍惜那些能讓你快樂的人,當你瀕臨崩潰時,是他們有能力,一次次將你重新拼湊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