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檔的“陳思誠電影套餐”如期而至——與之前多部懸疑向、社會話題向的片子相似,《惡意》同樣是“老帶新”模式,因此不難想象,該片同樣也烙印上了較為強烈的陳思誠風格。
這點不算好事,也不全是壞事。
《惡意》的故事帶著濃濃的露骨、抓馬以及不加節制的批判,對一些基本道德準則和不義之事也總是在觀眾面前反復揉搓,重油重辣,口味清淡的人怕是受不了這片。
但與此同時,影片的敘事把控好了節奏,沒有掉入混亂、泛濫、尷尬的“反轉陷阱”,即便在題材呈現上略有過火,倒也沒搞到焦糊,算是實現了自身的主題陳述。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事實上,我個人對這次《惡意》的劇情還是比較滿意的,尤其是敘事節奏,采取了循序漸進的、穩步推遞的方式。
濱江三院發生雙人墜樓案后,主角葉攀想盡量避免猜測、報道真相,但案情調查哪有那么快,群情激昂、分秒必爭的時候,總要有一個情緒的宣泄口。
第一個充當壞人的集火對象是墜樓護士李悅,她被認為是把“抗癌小天使”靜靜推下樓的兇手:除了靜靜母親尤茜的一面之詞外,民眾們更多的“證據”是對李悅私生活的判斷以及她的道德污點。
在這個越來越把貼標簽和偏見視作真理的當下,李悅受到的猜忌和攻擊其實很有代表性,大家普遍不待見別人享受玩樂、曬美圖美照,尤其是容易想歪的……
由于“證據”太多,加上大伙都不想錯過這個熱點,葉攀決定直播采訪自稱有更多爆料的道爺,結果被擺了一道,對方直說李悅是個好姑娘,墜樓案肯定另有隱情,所有聲討李悅的人都成了網暴者。
至此,第一個大的轉折出現,矛頭開始指向靜靜一家。
尤茜迅速成為了下一個惡女,連帶著她無私付出的丈夫魏強看上去都不像個好人了。
因為2年前靜靜成為網紅、得到大量關注后,她們一家拿到了不少善款,同時尤茜又懷孕了……于是,“一對有網感、懂流量的后爸和親媽,為了賺錢照顧未出生的孩子,想放棄靜靜生命”的假設就此成立。
影片中對尤茜遭遇的描述,顯然要比李悅更深一層,因為被曝光的“證據”都是客觀事實,就看能否看到事實全貌了:尤茜確實在酒吧豪飲過,但那是為了賣酒籌錢;她也確實在給靜靜插管時遲疑過,但那是在持續高強度治療下的恍惚(這還涉及到了給未成年癌癥患者安樂死的敏感話題)。
當尤茜不堪其辱、準備以死明志的時候,大家發現繼續網暴她也變得不可行了,于是更大的轉折順勢而生,主導了這一系列報道的葉攀成了最終的惡女。
關于這個爆點,影片在中前期給了不少鋪墊,包括葉攀“殺人記者”的名聲,以及她對晨晨的一番暗示,至于后面透露葉攀是自我爆破來替尤茜解圍,反倒沒太大意外了。
總得看來,《惡意》的轉折都在意料之內,談不上有多高明,但勝在穩健安妥,沒有硬凹尬轉,也算完成了使命——這比前年忻鈺坤那一部同類題材的《熱搜》要好上不少。
另外,《惡意》還把一個事實闡釋地很到位:當真相缺位時,謠言和猜疑便會立刻補上。
這也是無數輿論事件難以避免的原因,調查真相需要時間,造謠口嗨卻不需要,尤其是一些“有理有據的猜測分析”看上去還很有道理,等到官方藍底白字的通告出來時,許多人都早已帶著自己所知的“真相”轉頭離開了(何況有些人還只信自己的判斷不信官宣)。
觀影時我就覺得梁關他們幾個警察挺累的,一方面要照章辦事,找證據、做求證,另一方面在關注輿論風向的時候,還要盡量避免受輿論影響,畢竟捕風捉影和情緒化指控是不能作為行事準則的。
最后,再聊幾句電影之外的想法。
惡意是無法消失的,只要世道上存在令人看不慣的人和事,惡意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和傳遞。惡意又是能夠傷人的,網絡時代又特別便于傳播,通過文字圖片語音等方式的造成的惡意傷害幾乎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
我有時候是希望徹底施行網絡實名制監管,所有人都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特別是涉及到公共輿論事件的,但這樣做的實行成本、管理隱患以及連帶副作用恐怕會更難承受……所以,大家只能繼續適應目前的網絡環境。
《惡意》里的葉攀就看得很清楚,哪怕自爆、被開盒了又怎么樣,網絡審判和攻擊真正能夠傷到的,只有內心敏感脆弱的人,心大一點就好。
就像我,經常在網上碼字發文留痕,總會遇到被噴的情況,尤其是一些與“主流聲音”不同或者爭議性作品的觀點,特別容易招來惡意,有些話要多難聽有多難聽……說自己完全不在意,那是不可能的,但你又沒法管住別人的嘴和手,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增加自身的防御力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