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劇集市場,沒有爆款,確切地說,是缺少全民性現象級爆款。
何謂現象級?一如2024年的《繁花》、2023年《狂飆》,以及2022年《人世間》和2021年的《山海情》,這些作品憑借精彩的劇情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引發全民追劇熱潮,并且時至今日仍能讓人回味。
但在2025年上半年,卻沒有一部能擔起重任的作品,幾乎每一部起初頗具爆款相的劇集都高開低走。比如《難哄》,開播即破圈,但卻因削弱女主、性騷擾戲份多等各種原因爛尾;比如《藏海傳》,頂級大導+頂流男主+頂級戲骨,卻因劇情邏輯漏洞陷入爭議。
但不可否認,上半年劇集市場還是在“無現象級爆款”的冷靜氛圍中悄然完成了價值重構:現實題材以42%的有效播放占比筑牢主流陣地;古裝劇憑《藏海傳》40.1%的市占率峰值刷新行業紀錄;13-23集體量同比增長200%,虛擬制片普及率提升35%,短劇化與技術革新正在重塑生產邏輯。
這場變革背后,是政策引導、觀眾審美升級與產業降本增效的三重合力,標志著行業從流量驅動向“內容精度+社會價值”雙核模式的歷史性轉型。
現實題材:垂直深耕與社會鏡像的進階
播放量占比42%,豆瓣均分7.2的現實題材,已從“話題營銷”轉向“社會肌理解剖”,在司法、醫療、民生等細分領域構建起時代精神譜系。
首先,是民生議題的深度解構。
《無盡的盡頭》以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為切口,通過“強制報告制度”“監護權終止”等專業司法程序可視化,將法律條文轉化為情感救贖。劇中檢察官林之桃處理“少女崔佳怡性侵隱案”時,以制度剛性打破家庭倫理枷鎖,折射司法體系對弱勢群體的托底力量。該劇豆瓣評分8.3,被最高法列為“法治教育推薦案例”。
孫儷主演的《蠻好的人生》則打破保險行業“推銷詐騙”刻板印象,通過孫儷飾演的保險理賠師周曉蕓,揭露重疾險拒賠背后的精算邏輯與人性博弈。劇中“帶病投保騙保案”觸發行業自律公約修訂,央視收視峰值2.737%印證社會議題的共情穿透力。
其次,是歷史回望的集體記憶喚醒。
《六姊妹》其實算是上半年劇集市場的一個黑馬小爆款。以淮南小城何家六姐妹的婚戀、創業史為軸,嵌入“國企改制”“個體經濟崛起”等時代符號。四合院年夜飯場景中,父親用紅福字遮蓋墻上“拆”字的細節,隱喻城市化對傳統家庭的沖擊。數據現實,《六姊妹》60歲以上觀眾占比32%,可以說成為代際對話的情感媒介。
改編自茅盾文學獎作品的《北上》,創新采用“運河文物擬人化”敘事——劇中宋代漕船紋銅鏡成為青年尋根線索,將大運河申遺歷程轉化為青春成長寓言,接檔《六姊妹》播出,這部現實題材作品吸引了更多的年輕受眾。
最后,則是行業劇的專業化破壁。
醫療劇《仁心俱樂部》首創家庭醫生簽約制劇情線,通過社區醫生張磊(靳東飾)處理阿爾茨海默癥老人居家照護糾紛,科普“醫養結合”政策難點;《大河之水》借稅務稽查員追查跨境避稅案,揭露“陰陽合同”“VIE架構”等金融黑箱,被稅務總局轉發點評。
政策紅利驅動現實題材向“高文學性+強社會性”雙軌進階。國家廣電總局“十四五重點選題”《父父子子》《塵埃落落》進入影視化流程;同時“溫暖現實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并行,呼應社會治理文藝表達的創作導向。
類型融合:古裝懸疑破圈與人文內核升維
懸疑、古裝兩大賽道以“在地化敘事+傳統文化轉譯”打破同質化,科幻、年代劇借人文厚度實現口碑突圍。
懸疑劇方面,從奇觀獵奇到社會派深描。
《沙塵暴》的西北戈壁連環兇案中,沙塵暴不僅是罪案掩護,更是生態移民困境的隱喻。刑警隊長趙翔(段奕宏飾)在追查地下水污染致村民鋌而走險的主線時,采用“環境犯罪”新類型,獲《人民日報》評“生態警醒之作”。
《烏云之上》以AI換臉詐騙案切入,揭露深度學習技術濫用風險。劇中刑警通過區塊鏈溯源破解暗網交易,8K實拍+AI降噪技術強化科技犯罪真實感。
古裝劇方面,傳統文化IP正在年輕化轉譯。
《藏海傳》將明代“樣式雷”建筑世家傳奇融入權謀敘事,主角沈不言(肖戰飾)以“榫卯結構”設計機關破解宮廷陰謀。劇中1:1復刻故宮角樓微縮模型,帶動非遺木作抖音話題量破5億,優酷熱度破萬速度創紀錄。
《國色芳華》以唐代“草木染”技藝為線,女主何惟芳從商賈之女成長為宮廷織造使。劇中復原絞纈、蠟纈等工藝,非遺顧問團隊介入劇本創作,云合市占率峰值20%,海外翻拍權售至韓國JTBC。
此外,小眾題材也在悄然進行著破圈實驗。
科幻劇《在人間》以多重人格設定探討精神困境,卻因敘事崩塌引發爭議。虛擬世界中“倒計時鐘表”“鴕鳥”等意象堆砌,被批“形式大于內容”,豆瓣評分僅5.8,印證先鋒敘事需以邏輯自洽為前提。
漫改劇《異人之下之決戰!碧游村》將道家“炁體源流”設定視覺化,王也(侯明昊飾)的“風后奇門”戰斗場面采用敦煌飛天美學,豆瓣8.3分創國漫改編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很多劇集傾向嘗試類型融合,卻需警惕“技術空心化”陷阱。例如《千秋令》因濫用虛擬制片導致場景失真,收視跌幅達40%;而《鵲刀門傳奇2》以“武俠+東北喜劇”混搭實現豆瓣8.2分,兩者對比也證明著“內容基因適配”才是破圈關鍵。
創作革新:短劇化、技術賦能與IP運營進化
在微短劇迅速崛起以及短視頻成為常態的沖擊下,人均單日刷劇時長已降至42分鐘,用戶注意力碎片化倒逼生產邏輯變革,“短篇敘事+高技術+深IP”成破局核心。
短劇化方面,2025年一季度,23集以下劇集占比66%,同比提升21個百分點。《在人間》壓縮至8集,單集成本升至800萬,反哺制作精度。據了解,平臺對16集以上項目立項否決率提高30%,倒逼去水化創作。
王寶強的《棋士》便巧妙地采用“單元案+主線謎題”結構,每集以圍棋術語命名,12集內完成主角從棋手到臥底的命運翻轉,騰訊視頻完播率78%,遠超行業均值。
技術賦能方面,虛擬制片與高清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劇集制作。
《無憂渡》利用LED虛擬制片搭建唐代志怪世界,動態捕捉技術呈現“畫皮妖”骨骼變形過程,后期成本降低40%。《以美之名》將內窺鏡手術場景采用顯微鏡頭實拍,醫美糾紛案庭審戲獲法律博主逐幀解析。
此外,IP開發與會員運營也開始進行深度綁定。
《三叉戟2》延續經偵反腐主線,愛奇藝SVIP提前解鎖大結局,帶動會員新增120萬;《無所畏懼之永不放棄》開發律政職場衍生互動劇,用戶決策改變劇情走向。會員梯度化運營啟動,平臺SVIP權益劇集占比提升至35%,《難哄》試水“超前點播+品牌聯名禮盒”模式,單劇招商客戶數破52家。
2025年上半年的劇集市場,在 “沒有爆款,卻有標桿” 的理性氛圍中完成蛻變: 創作端,現實題材以《無盡的盡頭》等作品構建“社會共治”話語場,古裝劇借《藏海傳》實現傳統文化IP的全球化轉譯;產業端,短劇化推動單集成本重構,頭部劇單集投入超600萬,虛擬制片技術滲透率突破50%;用戶端,女性受眾主導、30歲受眾為核心輻射的用戶結構,倒逼內容遠離懸浮敘事。
當豆瓣8分以上劇集僅存4部,觀眾用嚴苛評分宣告“偽現實主義”的退場。下半年《慶余年3》《三體2》等超級IP入場,行業或迎來新一輪洗牌,但唯有扎根人性觀察與社會思考的作品,才能在長周期中贏得價值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