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英國人撤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家,克什米爾這地就成了麻煩。按理說,克什米爾大部分人是穆斯林,照巴基斯坦的想法,應該歸他們。可那時候的克什米爾大君是個印度教徒,他一拍板,決定加入印度。巴基斯坦不干了,1947年底就打起來了,這就是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9年,聯合國插手,雙方停火,劃了條停火線。印度拿了克什米爾三分之二,巴基斯坦拿了剩下的。可這事沒完,停火線兩邊老有摩擦,誰都覺得自己該多占點。到了1965年,巴基斯坦憋不住了,搞了個“直布羅陀行動”,想偷偷摸摸進印控克什米爾鬧亂子,結果沒鬧成,反而把戰火點起來了。
1965年8月,巴基斯坦派了一堆人,裝成當地老百姓,溜過停火線,想在克什米爾煽動起義。這計劃聽著挺大膽,可惜印度不傻,情報部門很快就發現了。印軍直接動手,把巴基斯坦的人趕了回去,還順勢占了幾個哨所。巴基斯坦一看這不行,9月1日放大招,推出“宏偉計劃”,坦克、飛機齊上陣,想掐斷印度的補給線。
印度也不是吃素的,9月6日直接越過國際邊界,殺向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這下子,戰爭徹底升級,從克什米爾的小打小鬧變成了兩國正面硬剛。
拉合爾那邊,印軍第15步兵師和第1裝甲師一路猛沖,巴基斯坦的第10師和第11師拼死守,可還是有點扛不住。另一邊,錫亞爾科特戰場上,雙方坦克大戰打得熱火朝天,號稱是二戰后最大的坦克戰之一。總的來說,印度仗著人多裝備好,慢慢占了上風。
就在印巴你來我往的時候,中國這邊開始發力了。為啥中國要插一腳?得從1962年說起。那年中印邊境打了一仗,中國贏了,印度輸得挺慘。從那以后,中印關系就一直緊繃著。到了1965年,中國和巴基斯坦走得挺近,一來是都看印度不順眼,二來冷戰時期,戰略上也有合作。
9月16日,中國外交部給印度下了個照會,說印度在中錫邊境(錫金那塊兒,當時是印度保護國)修了56個軍事工事,侵犯中國領土,要求72小時內拆掉,不然后果自負。
這可不是隨便嚇唬人,解放軍真動了——新疆、西藏、云南三路部隊開始集結,擺出一副要干架的架勢。西邊在阿克賽欽盯著,東邊在藏南待命,中段直接壓到錫金邊境。這招挺狠,等于逼印度兩頭作戰。
中國的這個72小時通牒,時間點掐得太準了。9月16日發照會,正好是印巴戰爭打到最激烈的時候。印度那邊,拉合爾和錫亞爾科特還在硬拼,巴基斯坦有點頂不住了。中國這一出,直接讓印度懵了。照會里說得明白,印度得把中錫邊境的工事全拆了,還要撤人,不然中國就動手。
這通牒背后有什么講究?一是給印度施壓,讓他們從印巴前線抽兵去守中印邊境,幫巴基斯坦喘口氣。二是趁機敲打印度,提醒他們別忘了1962年的教訓。解放軍三路擺開陣勢,雖然沒真打,但這威懾力夠大了。
印度總理沙斯特里趕緊開會,軍方算了算,覺得跟中國再打一仗不劃算。9月19日,印度服軟,宣布拆了工事,還撤了人。中國一看目的達到了,也沒再往前走。
中國這么一摻和,印巴戰爭的節奏被打亂了。印度本來在前線占優勢,可中印邊境一緊張,他們不得不調兵過去盯著,等于兵力被分散了。巴基斯坦趁機緩了口氣,雖然沒翻盤,但壓力確實小了不少。
國際上也炸了鍋。美國和蘇聯都不想看中國在南亞影響力太大,趕緊跳出來調停。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印巴停火。9月23日,雙方終于停了手。這里面,中國的通牒算是個催化劑,加速了停火進程。要沒這事兒,印巴可能還得多打幾天。
仗打完了,接下來就是談。1966年1月,蘇聯出面,在塔什干撮合印巴簽了《塔什干宣言》。協議說得很簡單,雙方把部隊撤回戰前位置,恢復正常關系。可這協議沒人滿意。印度這邊,簽完第二天,沙斯特里就死在塔什干了,國內亂成一團。巴基斯坦那邊,老百姓覺得克什米爾問題沒解決,總統阿尤布·汗挨了不少罵,1969年還下了臺。
中國這邊,跟巴基斯坦的關系更鐵了。戰后,中國給了巴基斯坦不少槍炮和錢,倆國家成了好哥們兒。后來1971年,巴基斯坦丟了東巴(現在的孟加拉國),中國還是站他們那邊。這種交情,從1965年就埋下了種子。
1965年的印巴戰爭,不光是印巴之間的事,冷戰的大背景也摻和進來了。中國那時候剛打完1962年的仗,正想在國際上站穩腳跟。這次幫巴基斯坦,既收拾了印度,也讓世界看看中國的份量。72小時通牒聽著挺硬氣,其實是個巧勁兒,沒真打就達到了目的。
對咱們中國人來說,這段歷史挺有意思。毛主席那時候的決策,展現了大國氣魄,也給中巴友誼打了個好底子。現在回頭看,1965年那會兒的南亞,局勢亂歸亂,可中國硬是靠策略玩出了一手好牌。
有人可能問,中國跟巴基斯坦有什么交情,非得趟這渾水?其實這背后有講究。1962年中印戰爭后,印度在國際上挺活躍,想當南亞老大。中國不樂意看印度一家獨大,加上巴基斯坦正好能牽制印度,兩邊一拍即合。冷戰的時候,中國跟蘇聯關系也不好,美國又老盯著中國,能多拉個盟友挺重要。
再說地理,巴基斯坦挨著新疆,戰略位置不賴。1963年,中巴簽了邊界協議,關系升溫。1965年這仗,中國幫巴基斯坦,既是給印度上眼藥,也是給自己加籌碼。后來事實證明,這步棋走對了,中巴關系到現在都穩得一批。
中國一發通牒,世界都盯著。美國那時候跟印度關系不錯,可也不想中國真打起來,怕南亞亂套。蘇聯跟印度更近,但也不希望中國插手太多,影響他們在亞洲的布局。9月20日的聯合國決議,背后就有美蘇的影子。停火后,美國繼續給印度撐腰,蘇聯則拉著印巴和談。中國這邊沒吃虧,聲勢還漲了點。
其他國家呢?英國看熱鬧,法國不吭聲,第三世界國家有點佩服中國敢硬剛。總的來說,這場戰爭讓南亞格局變復雜了,誰都得掂量掂量中國的分量。
1965年的印巴戰爭,表面上是印巴掐架,實際上是大國博弈的縮影。毛主席那句“給印度72小時”,聽著簡單,背后是戰略眼光。中國沒費一兵一卒,就幫了巴基斯坦,還敲打了印度,順便在國際上刷了存在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