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這座中國最大的城市,從國民黨手里轉到了共產黨手中,成了新中國建設的重要起點。那時候的上海,人口600多萬,既是金融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個大雜燴——資本家、知識分子、國民黨殘余勢力混在一起。
解放軍剛進城,社會秩序還沒完全穩定,物價飛漲,治安問題不少,還有些不甘心的家伙想搞破壞。新上任的上海市長陳毅,肩上的擔子可不輕,他得穩住局面,恢復生產,還得把有用的人才攏過來。
就在這節骨眼上,陳毅的堂兄陳修和,一位國民黨中將,帶著一個請求找上門來。他想讓陳毅放了他的一個朋友,叫胡蔚。
先說陳毅。1901年8月26日,他生在四川樂至縣一個普通家庭,家里不算有錢,但挺重視讀書。1916年,他考進四川甲種工業學校,學了點技術,腦子里裝著“實業救國”的想法。
1919年,他跑去法國搞勤工儉學,在工廠和學校之間折騰,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1921年,他因為參加愛國運動被法國人趕了回來。回國后,他在四川教了陣子書,1922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在北京中法大學讀書時正式入了共產黨,從此走上革命路。
陳毅的革命生涯挺硬核。1927年,他參加南昌起義,干過紅四軍政治部主任、紅二十二軍軍長兼政委。長征沒趕上,因為腿受傷留在了南方,打了三年游擊戰。抗戰爆發后,他當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開辟華中根據地,1941年皖南事變后接了新四軍代軍長的擔子。
解放戰爭時,他指揮華東野戰軍,打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1949年5月27日帶著第三野戰軍解放上海。之后,他當了上海市長,忙著收拾爛攤子。他的辦公室在瑞金路一棟小樓里,天天跟文件和地圖打交道。
再說陳修和,1896年出生,也是樂至人,比陳毅大幾歲,家里排行老大。他從小聰明,1913年考進成都高等工業學校,學機械工程,想靠實業救國。1918年,他本來也想去法國留學,可家里沒錢,只能留在上海干船運和工業。
結果軍閥混戰,列強插手,他的項目老是泡湯。1920年,他試著引進法國船艇,被軍閥吳佩孚搞黃了;后來搞了個川江航運公司,船又被軍閥搶了。他算是看明白了,沒個統一的國家,實業就是空話。
1925年,他受堂弟陳孟熙影響,決定投軍。1926年,他考進黃埔軍校第五期,學軍事,也教數學和物理,還參加了北伐,打過武漢戰役。北伐后,他留在國民黨軍里,靠工程技術混到了兵工專家的位置。1946年,他當上沈陽兵工廠廠長,升到中將。那時候蔣介石讓他破壞工廠,他沒干,反而保住了設備,后來這些都歸了新中國。
陳毅和陳修和雖說政治路子不一樣,但兄弟情一直沒斷。1929年,陳毅去上海匯報工作,陳修和跟陳孟熙還在租界幫他打掩護,見了周恩來。這份情誼,到1949年上海解放時,又派上了用場。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算是新中國的一個大節點。這地方太重要了,不光是經濟和文化中心,還是個敏感地帶。國民黨撤得匆忙,留下一堆亂七八糟的問題。街上人心惶惶,物價一天一個樣,工廠停工,糧食也不夠。陳毅剛接手上海市長這活兒,天天跟鄧小平、華東局的同志開會,忙著穩物價、抓治安、復工復產。
那時候,新中國剛起步,什么都缺,尤其是人才。國民黨那邊跑了不少人,但也有些技術骨干留了下來。這些人多是兵工、機械、化工方面的專家,對重建工業太關鍵了。陳毅的任務不光是管好上海,還得把這些人才拉過來,給新中國出力。
陳修和這時候也來了上海。他是奉朱德的意思,從沈陽南下,幫陳毅做留用技術人才的工作。他在國民黨軍里干過,知道這些人的想法,也認識不少專家。他住進新亞酒店,每天跑工廠和研究所,勸人留下。可沒多久,他就聽說老朋友胡蔚被抓了。
胡蔚是個技術牛人,留德回來的工程師,在國民黨兵工署當過司長,專攻武器制造和工業管理。上海解放前,他在兵工系統干得挺好,手底下管著不少項目。解放后,他的身份成了問題——國民黨高官,又跟軍事沾邊,解放軍覺得他可能有風險,就把他抓了,關在臨時看守所里。
陳修和跟胡蔚認識好多年,知道這家伙本事大,也覺得他不是啥壞人。他擔心胡蔚被抓會嚇跑其他技術人員,影響團結工作。加上他自己也在勸人留下,覺得放了胡蔚能給其他人打個樣。于是,他決定找陳毅幫忙。
1949年6月,陳修和帶著胡蔚的材料,去了陳毅在瑞金路的住所。他沒繞圈子,直接說明來意,說胡蔚有技術,對新中國工業有用,希望能放了他。陳毅知道胡蔚的背景,也明白這事不簡單。放個國民黨司長,得考慮政治影響,還得查清楚有沒有問題。
陳修和這邊挺堅持,說自己擔保胡蔚沒干過壞事,還提到新中國缺人才,放了他能帶動更多人留下。陳毅琢磨了一下,覺得有道理。新政權剛起步,得展現點包容勁兒,況且堂兄的面子也得給。他答應查一查,如果胡蔚沒啥大問題,就放人。
查下來,胡蔚確實沒啥嚴重劣跡,就是身份敏感。陳毅拍板放人,第二天胡蔚就出來了。他挺感激陳修和,也謝謝陳毅給機會。出來后,他沒含糊,直接投身上海的工業恢復工作,干了不少實事。
胡蔚被放的消息傳出去,上海的技術圈子炸了鍋。不少專家本來還猶豫,看這事覺得新政權還挺講道理,陸續有人站出來愿意干活。幾天工夫,新亞酒店的辦事處就跑來200多個專家,有機械師、化學家、武器設計師,個個想為新中國出力。這波操作,算是給工業建設打了一針強心劑。
陳修和也沒閑著,繼續幫陳毅拉人。他跑遍上海的工廠和研究所,勸了不少技術骨干留下。后來這些人大多被派到全國各地,從東北到西南,支援各種項目。胡蔚這邊,專心搞工業,參與了好幾個工廠的復工,尤其在武器制造和機械加工上出力不少。
這事之后,陳修和還干了不少大事。1949年秋,他被請去參加新政協會議,提了些兵工技術的建議,給國防工業出了點力。
1950年,鄧小平管西南,要修成渝鐵路,陳修和寫了建議書,推薦了20多個兵工系統的人才,還規劃了鐵路怎么修。他寫得挺實在,說四川交通太爛,修了鐵路老百姓才能過好日子。這條鐵路1950年6月開工,1952年7月通車,成了新中國第一條鐵路。
陳毅在上海干得也不賴。他穩住物價,恢復生產,整頓治安,把上海從亂糟糟的狀態拉了回來,成了新中國的經濟支柱。1958年,他去當了外交部長,靠著聰明和詩人的氣度,在國際上給中國掙了不少臉面。他跟陳修和一直有聯系,經常去看堂兄一家,送點東西,兄弟情沒淡。
1961年,兩人在北京見了面。陳修和的夫人董憫說,那次聚會挺熱鬧,陳毅還提了上海的事,說陳修和當年的請求幫了大忙。陳修和也夸陳毅心胸寬,成全了國家的事。
陳毅1972年1月6日在北京去世,71歲。他留下的詩集1977年出了書,挺多人喜歡。陳修和晚年住在北京,還給工業發展提建議。1987年,他跟姚依林聊天,說自己這輩子看著國家從亂到治,值了。1991年,他去世,95歲。
陳毅和陳修和的故事,不光是親情的事,也是新中國剛起步時的一個縮影。那時候政治分得挺開,可他們倆愣是靠著信任和對國家的想法,搭了把手。陳修和保住人才,陳毅給機會,兩人的配合,讓新中國的工業和國防多了點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