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全球緊張局勢不斷升級,尤其是中美,從貿易到臺海、南海到科技,沒有一處平靜。
你以為這只是兩個大國的普通“較勁”?
實際上正走向歷史悲劇的老路——如同當年的英德爭霸,最終引爆世界大戰。
最近,美國《紐約時報》的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敲響了警鐘,呼吁中美雙方各退一步。
中美別重演英德悲劇!美媒警告中美雙方:再對抗下去都將滿盤皆輸!
英德教訓觸目驚心
說起英國和德國的歷史對抗,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但鮮有人去深究,為什么兩個曾經關系密切、甚至有王室聯姻的歐洲強國,會在短時間內從互信走向仇恨,從貿易伙伴變成死敵?
這其實是一場由“發展失衡”引發的全面沖突。
當時的英國是“日不落帝國”,掌握著全球絕大多數殖民地,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居于世界之巔。
而德國作為后來崛起的工業新貴,在統一后迅速發展,工業產值很快趕超英國,卻沒有相應的海外市場。
兩國在海外利益上開始沖突,英國不愿讓出地盤,德國急需空間發展,最終在殖民擴張、海軍競賽、外交聯盟中一步步滑向戰爭。
中國從一個百廢待興的農業國發展成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科技、制造、出口、軍工等領域展現出強勁動能。
而美國,在連續的經濟衰退、債務危機、政治撕裂、社會不穩中不斷下滑,內憂外患之下“修昔底德陷阱”愈發清晰。
美方對中國崛起的“本能性恐懼”促使其在多個方向對華遏制,不僅在南海、臺海搞動作,還在經濟上大搞脫鉤斷鏈,甚至試圖在全球范圍內構建“反中聯盟”。
這些行為與當年的英國何其相似。
可歷史教訓明明擺在眼前,一旦兩個超級大國進入全維度對抗,最后的下場從來不是雙贏,而是雙輸,乃至全球陪葬!
托馬斯·弗里德曼的憂慮,正是看到這種“拐點”的臨近。
中國并不渴望爭霸世界,但若美國持續挑釁,中國也絕不會退讓。
這種局面若不轉變,走向戰爭只是時間問題。而戰爭,不是任何一個理性大國應選擇的道路。
中美關系40年沉浮
回顧中美關系的起伏,其實充滿了復雜的歷史節點和反轉。
1972年尼克松訪華,打破了中美之間的冰封,正式開啟了兩國合作的新紀元。
之后四十年里,雖然矛盾始終存在,但大體走的是“合作大于對抗”的路子。
尤其是在冷戰后,美國一度將中國視為“潛在的戰略合作伙伴”,兩國在貿易、投資、教育、科技等方面展開深度融合。
但問題在于,中國的崛起速度太快,遠遠超出了美國的預期。
從2001年加入WTO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用極短時間完成了從“世界工廠”到“全球關鍵玩家”的轉變。
2010年之后,中國GDP持續增長,而美國則因次貸危機、產業空心化等問題陷入長期“失速”。這讓美國的焦慮徹底爆發。
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重新調整戰略,提出“重返亞太”,明顯將中國作為頭號對手加以遏制。
特朗普時期更是將對華政策推向極端,發動貿易戰、科技戰、簽證戰、話語權之戰。
華為、中興、TikTok、微信……一系列中國企業成了“靶子”,而美國打壓的理由常常是“國家安全”這頂萬能帽子。
到了拜登時期,雖說形式上換了包裝,外交辭令變得更“紳士”,但實質上的競爭姿態并沒有變化。
反而在軍事上更激進,對臺軍售、在南海頻繁拉幫結派搞聯合演習、在國際上不斷放大“中國威脅論”。
中美關系逐步走向冰點,最大的問題在于“互信崩塌”。
中國對美國的戰略打壓心知肚明,美國對中國的崛起也充滿防備。
而彼此的國內宣傳更是放大了這種敵意,美國民眾越來越把中國視為威脅,中國民眾也對美國干涉內政深惡痛絕。
兩國關系如果持續在這種“不信任+對抗”的軌道上行駛,哪怕表面上還維持交往,實質上也早已積怨難解。
若無法重新建立起信任與規則框架,中美的對立終將演變為更深層次的對抗,甚至是“準戰爭狀態”。
美國“壓不住”中國
冷靜分析今天的國際格局,美國的許多對華手段實際上已經失靈。
首先是經濟領域,美國曾試圖用關稅戰、產業鏈脫鉤來迫使中國屈服,結果卻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美國人發現,不買中國商品,他們就得花更多的錢買更差的替代品,而且本土制造業也沒有因此“復活”,反而因為供應鏈斷裂而陷入更大困境。
特朗普“玩”過一次關稅戰,結果讓美國中產階層怨聲載道,2025年他再次回歸,依舊拿“加稅”當大招,中國根本懶得回應。
這不是中國“怕了”,而是清楚這招對中國沒實質傷害,只會讓美國自己變笑柄。
再看軍事領域,中國軍事實力已經今非昔比,不再是那個需要“繳獲武器”作戰的國家。
從東風導彈到無人機,從電磁炮到反航母系統,中國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防御與威懾體系。
連美軍內部都開始擔心,如果臺海爆發沖突,美國本土可能遭受攻擊——這是冷戰后第一次出現的預判。
美媒報道,美國空軍準將在閉門會上坦承:中國具備打擊美國本土的能力。
前高官甚至主張“臺海一戰就該動用核武”,這并非強大自信,而是被迫選擇的“瘋狂”。
五角大樓提高導彈防御預算優先級,也說明他們清楚自己并非“不可一戰即勝”。
更關鍵的是,政治上美國也再難“孤立中國”。
中國不僅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更是全球南方國家的關鍵伙伴,“一帶一路”已經鏈接起龐大的國際合作網絡。
即使有些國家嘴上配合美國,私底下卻不敢真得罪中國,畢竟經濟命脈牽得太深。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如果仍然堅持打“圍堵戰”,不僅注定失敗,還會加劇自己國內的社會撕裂與經濟混亂。
此時,美媒中出現呼吁“各退一步”的聲音,正說明美國理性力量正在嘗試糾偏。
中國的目標從來不是擊敗誰,而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而美國如果繼續執迷不悟,只會讓自己更快跌落霸權神壇,成為下一個“英帝國”。
結語
中美兩個大國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分岔口,是繼續互懟內耗,直到某一方崩塌?還是坐下來,盡可能地重建互信,共同管理分歧?
誰也不希望看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因為這場戰爭將沒有贏家。
美國需要放下那種“必須贏、必須壓”的傲慢心理,承認一個多極世界的存在。
而中國,也應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在應對挑戰的同時始終不丟失和平發展的初心。
和平從來都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智慧,讓步也不是妥協,而是對未來負責任。
若中美都能看清這一點,也許我們就不會再重復英德的老路。
世界,值得一個不被毀滅的明天。
參考資料:
謝鋒談中美關系:交14億朋友好,還是與14億人為敵,答案不言自明——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