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胄刺尻魚仔稚魚向幼年期變化
2025年5月,來自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鄭新慶研究員課題組的李琰博士,帶領自然資源部海峽西岸海島海岸帶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駐站科研團隊在古雷中尺度礁巖生態系統模擬實驗室成功人工繁育了胄刺尻魚,這也是國內首次實現了海水神仙魚的人工繁殖。
海水神仙魚是指所有刺蓋魚科的魚類,此科魚類生活在珊瑚礁區,因其外形艷麗、行為可愛,胄刺尻魚是其代表物種之一,近年來成為了極其重要的海水觀賞魚類。與早已實現量產繁殖的淡水神仙魚不同,因為人工繁殖關鍵技術尚未突破,海水神仙魚魚種幾乎全部來源于野外捕撈,直到最近這些年,才有部分種類實現初步商業化繁殖,但人工繁殖的關鍵技術卻被美國、印尼等國家的少數幾家企業所壟斷。
海水神仙魚繁育的技術難點在于仔魚的開口餌料以及特殊的生長環境條件。哲水蚤餌料生物是海水神仙魚的重要開口餌料之一。研究團隊通過在自然海域篩選、純化、馴化等,逐步建立起穩定的哲水蚤生物種群,突破了特殊小型橈足類餌料生物規?;€定供應關鍵技術。此外,研究團隊還通過開展大量室內和野外實驗,逐步掌握了適合胄刺尻魚仔魚生存和攝食需求的關鍵海水物化因子閾值,建立了接近野外生存環境的特殊養殖系統,使得胄刺尻魚仔稚魚成功度過了超過兩個月浮游期,成功突破了人工繁育的關鍵技術。
此次胄刺尻魚的人工繁殖技術突破,為珊瑚礁關鍵功能生物的增殖放流提供了更多可能。由于傳統繁育技術的限制,目前礁棲魚類大多無法人工繁殖,尤其是多樣性高,功能性強的海水神仙魚,這使得目前珊瑚礁生態修復往往局限于生境層面的恢復,無法通過這些功能性魚類的增殖放流實現珊瑚礁生態系統多營養層次的協同修復,也嚴重限制了我們對這些魚類生理、發育以及行為學的研究。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海水神仙魚繁育采用的創新性技術也適用于刺蓋魚科、刺尾魚科、隆頭魚科、花鮨亞科等小尺寸浮性卵魚類。未來可進一步通過此創新性技術突破其他礁區功能性魚類的人工繁育,實現這些魚類苗種的增殖放流。
從產業的角度看,此次神仙魚繁育技術的突破打破了國外對高經濟價值海水養殖的技術壟斷。通過海水神仙魚全設施化繁育,本研究完全不依賴外部環境,不需要從野外獲得浮游生物餌料,將來可通過配置人工海水在內陸區域實現產業化推廣,滿足觀賞海洋生物以及珊瑚礁生態修復的苗種需求,具有重要的產業應用前景。
信息來源: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數智深藍編排。
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