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一向以守時著稱,但近幾年,“日本年輕人越來越沒時間觀念”的抱怨,在網絡和現實生活里越來越常見。Z世代的年輕人到底是不是變懶了,還是說他們的“時間觀念”其實和上一輩子有點南轅北轍?
前不久,日本富士電視臺做了個街頭采訪,話題很簡單也很扎心:“如果約定集合時間是‘8點10分前’,你會幾點幾分到?”看似一句話,背后其實藏著日本世代觀念的巨大差異。
先說中老年人。節目采訪了幾位五十多歲的叔叔阿姨,答案出奇一致:“7點50分到?!彼麄冋J為,“8點10分前”就是“8點的前10分鐘”,也就是7點50分準時報道。
理由很直接:寧可早到,絕不能晚到。在他們眼里,準時甚至比任務本身還重要——這是被日本社會幾十年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約定美學”,也是一種守信、責任感的體現。
輪到年輕人,畫風立馬變了。
有18歲的高中生說:“我會8點7分到?!边€有17歲的男生更是佛系:“8點8分吧。”二十出頭的大學生則坦率表示:“8點整?!?/p>
大部分年輕人都覺得,所謂“8點10分前”,其實就是“8點10分之前到就行了”,哪怕你8點9分59秒踩點沖進來也算沒遲到。
節目把1x歲到25歲,以及40~50歲的人各采訪了100位,結果相當有趣:三分之二的年輕人認同“8點10分前”就是“8點10分之前都算數”,剩下的才會提前到。
而在中老年人里,超過八成選擇“7點50分”。一邊求精確踩點,一邊執著于提前二十分鐘候場,代際差異像極了兩種生活方式的碰撞。
專家分析說,這其實和斷句習慣有關。中老年人腦海里自動把“8點10分前”理解成“8點的10分鐘前”,年輕人則直接把它當作“8點10分之前”——語法理解的一點小差異,演變成了現實生活中“你怎么又遲到了”的無數爭吵。
為什么會有這種差異?手機、地圖、科技的普及是關鍵。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生活里什么都能精確到分鐘級。想去哪里,地圖App一查,幾分鐘能到門兒清。約會、聚會、打工、上學都能精確到“8點3分集合”“7點57分到”,大家早就不需要“提前十分鐘”這種不精確的模糊表達了。于是,約定也變得數字化——能約到8點3分,誰還會用“8點前10分鐘”這種古早說法呢?
一位15歲的女生接受采訪時直言:“要約時間,不如說清楚點,幾分就是幾分。”在他們的世界里,數字越精確,大家越輕松,不會因為“理解偏差”鬧尷尬。
這樣的現象,其實不僅僅是日本年輕人變得不守時,更多是生活方式、社會節奏、溝通方式在變化。以前大家把守時當作一種美德,甚至帶著“自我犧牲”精神去做——怕遲到,寧愿提前半小時,等得再久也不抱怨?,F在的年輕人則追求高效率和信息透明,覺得提前太多是資源浪費,“正好到”才是對時間的尊重。
仔細想想,這也沒什么對錯,只是時代的步伐在向前。日本社會崇尚“和”與集體意識,守時文化本質上也是為團隊服務。但在數字化和高密度的信息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也在悄悄變化,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著日本社會的“守時”。
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了,一旦日本人說“8點10分前集合”,就得看什么人群,如果中老年就提前20分,如果是年輕人就可以隨意一些了。但是,最關鍵的是一定要守時??!別遲到就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