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21期〡2025/07/04
一場看似尋常的企業揭牌儀式,卻成為陜西科創金融體系重構的關鍵信號。
7月3日,在2025秦創原創新資本發展大會上,由“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更名而來的“秦創原科技創新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秦創原公司”)正式亮相,首期100億元規模的省級科創母基金隆重發布,一批高質量科創投資項目集中簽約,標志著陜西科技金融賦能“三項改革”全面啟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亮相伴隨著關鍵性的股權變更。
日前,陜西投資集團將其持有的秦創原公司股份轉讓至長安匯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長安匯通”)。
作為省屬國有資本運營平臺,長安匯通此番接手秦創原公司,絕非一次簡單的股權轉讓,而是強化國有資本運營和科技創新投資的協同。
01?
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入局”
陜西擁有豐富的高校資源及科研院所,如西安交大、西工大、西電等一流高校,涌現出眾多“高精尖”創業項目。
可以說,陜西高校是“硬科技”公司的重要策源地,本土科創企業普遍與陜西高校有著深厚的承續關系,如巨子生物、鉑力特等上市企業,直接是從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而來。
得益于高校資源稟賦,陜西專利授權量和技術合同成交額也一直位居全國前列。
同時,陜西省以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為制度創新引擎,打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的制度梗阻,全省科技活動產出水平排到了全國第四,高技術產業出口額占比保持著全國首位,科技型企業貸款增速達到了28.45%,交易所科創債的規模位居全國第二。
不過,其成果的本土轉化率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差距。以2023年數據為例,陜西技術合同成交金額4121億元,與排名第二的上海市沒有明顯差距,但就地轉化技術合同成交額占總成交額的38%,對比同為中西部省份的湖北省,其就地轉化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占比過半。
究其原因,在于陜西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融合不深,科創成果供需之間存在脫節。
圖片來源:西安交通大學官微
一位創投領域人士向記者坦言,“加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供給,做優科技金融生態,是粘合陜西技術供給與產業需求的重要途徑。”
2021年,陜西將科技創新置于發展全局的核心,舉全省之力打造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其核心使命,就是要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堵點痛點,構建“政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
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金融賦能”成為關鍵突破口。
如何創新金融投入方式,撬動更多資本敢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如何設計靈活機制,讓高校科研資金合規、高效流向轉化環節?如何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為不同階段的科創企業精準“輸血”?
這不僅是秦創原平臺,更是整個陜西科創生態建設亟待解答的核心命題。
在此背景下,秦創原公司的改革升級引人關注。
02?
承擔整合角色
那么,為什么是長安匯通來承擔這個整合角色?
具體來看,長安匯通作為陜西省屬國有資本運營公司,2020年成立,其資本運作和打法具有“區域投行”色彩,主要服務于陜西本土的重點產業的升級發展,以及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問題與痛點,在本地國企發展改革進程中身影頻現。
如助力陜建股份、陜西能源等省屬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參與交控科技等5家省屬擬上市企業股權融資;在醫藥包裝、分布式能源、勘察設計等領域主導或推動了一系列國企重組項目,累計盤活17戶企業沉淀資產達40億元。
此外,長安匯通還主導、參與設立基金19只,認繳規模214億元,其中撬動社會資本125億元,構建了覆蓋“成果轉化、產業引導、上市加速、并購重組、改革助力”五大功能的全周期基金體系。
來源:VCG211558511161
由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整合秦創原公司,主要優勢在于,能夠依托運營公司的資本運作優勢和國資產業生態,為科創成果精準鏈接應用場景,同時帶動社會資本共促科技創新,實現技術和場景雙向牽引、科技和金融循環賦能。
這一角色的重要性在當下尤為凸顯。
2024年以來,創投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調整期,?優質項目的競爭激烈,早期投資和VC傾向于保持謹慎,國資系基金逐漸由引導、補位的角色,轉變為主力角色,國內的LP當中超過半數有政府系背景,包括地方政府、央企、地方引導基金和其他國企等。
科技金融(科創投資)具有長周期、高風險的特點,雖然未來潛在收益巨大,但需要極大的耐心。陜西的民間資本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在這個領域,國有資本天然地成為‘耐心資本’的關鍵擔當。
但參照市場化基金的投資情況,天使投資的成功率僅為5%左右,中早期投資要做到“不虧錢”難度極大。“考核”壓力下,許多國資機構只能慎投或不投早期項目。
“當前,秦創原平臺亟需一個兼具資本實力、專業運營與產業資源的綜合性平臺。”上述分析人士指出,“長安匯通雖具投資屬性,卻非傳統金融機構,其核心優勢在于鮮明的‘產融結合’特質:它緊密連接地方政府與本土企業,能為科創項目提供應用場景支持;同時,作為專業的省級國有資本運營平臺,它有能力扮演好支撐科創長期發展的‘耐心資本’角色。”
03?
打造300億基金矩陣
整合后的秦創原公司,與此前有什么不同?2025秦創原創新資本發展大會上給出答案。
活動現場,除了新秦創原公司揭牌外,一系列改革升級戰略規劃應運而生。
大會的核心舉措是總規模300億元的“秦創原基金矩陣”正式啟航。其首期認繳規模達100億元的陜西省科技創新母基金,由省、市財政、省屬國企及金融企業共同出資設立,該母基金將與長安匯通集團現有產業基金群協同運作。
當前省內基金呈現“J型曲線”形態,創投基金少,導致前期科創企業價值低估;PE基金重復搭設,又推高了成熟項目的估值泡沫。本次設立省級科創母基金,以早期投資為主,就是要引導國有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未來”。
同時,母基金將與匯通存量基金協同,打造縱向貫穿種子—天使—VC—PE—并購—S基金全周期、橫向鏈接產融學研政各主體的秦創原基金矩陣,通過接力式培育、體系化運營,實現各階段基金的合理布局,平滑資本的供給曲線。
為激發創投活力,新基金在管理機制上大膽創新,如對子基金設置差異化容虧率,允許單個企業項目虧損;以母基金享有超額收益向管理人讓利等,著力形成“容虧有度、免責有界、激勵有效”的制度設計。
據悉,當前陜西省正以西安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牽引,加快搭建科技金融“一體兩翼”的架構,以此賦能“三項改革”的走深走實。
科技金融“一體兩翼”的架構中的“一體”,就是要建立五項機制,分別是技術經理人獎勵激勵機制,以欠補豐全鏈條考核評價機制,包容性容錯糾錯機制,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試點化創新實踐機制;“兩翼”中,“一翼”是省級科創母基金和新的秦創原公司,另外“一翼”是多維度的改造升級傳統金融模式,拓展金融的服務邊界。
除母基金運作外,秦創原公司亦宣布將動用自有資金開展項目直投。
其直投方向聚焦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環節及上市公司并購機遇;鎖定高成長性科創企業,對母基金體系內表現優異的項目進行戰略性領投和“定制化服務”,著力培育瞪羚、獨角獸、隱形冠軍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同時,促成所投企業技術交流和產業合作,通過以強帶弱、以大帶小、共生互補,助力技術本地轉化、項目落戶陜西,促進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產業龍頭與中小企業的協同發展。
“此次整合的核心任務,就是通過金融賦能,推動陜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秀成果,真正在陜西找到應用場景并落地。”分析人士表示,“秦創原公司聚焦明確的賽道,制定了系統的規劃,目標是精選項目、精準投入、打造亮點。最終希望在陜西這片沃土上,孵化出更多的優質科創項目,培育出屬于陜西的世界一流科技型企業。”
“我們深知科創企業成長之艱,”長安匯通負責人在大會現場坦言,“自承接這項使命開始,已將公司發展系于陜西科技創新的未來,決心不逐小利、不避難事、不甘平庸、不走捷徑,當更有耐心、更有作為、更有遠見的資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