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的20大騙局與拆解,為什么說高保研率的文學院未必就適合你?為什么現在考大學修雙學位成了笑話?為什么985院校保研率年年上漲,但外保卻更難了?你的學校、學院老師為了讓你保內會有哪些“騷操作”?
第一個陷阱:大學里面各種實驗班、榮譽學院、基地班、本博貫通這類項目,不一定是直通碩博的捷徑,反而可能抹殺孩子的諸多可能性。
第一,如果孩子基礎薄弱,比如來自中西部省份,數學、英語底子差,又沒學過代碼和信息類課程,進這種班級就會被無情碾壓。
第二,很多這類班級的保研率被美化過。比如天津某985特殊班部分專業,要是大三沒有保研或留學意向,直接會被退回。
第三,這類班級課程難度高,課業壓力大,掛科率超過20%很常見,還有中途淘汰機制,像清華、南大等學校的強制淘汰機制就十分嚴格殘酷。
第四,這類班級和學院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極小,根本原因在于99%這類特殊班型都是以讀研讀博為導向。進了這種班,身邊同學、輔導員、學姐學長和老師都會給你灌輸讀研讀博的想法,一旦你想就業、創業或者留學,就會顯得格格不入。
第五,班級風氣可能不好,同學關系不一定融洽,特別是有些留學院和班級導師資源不足,競爭容易引發惡性競爭。
第六,特殊班級雖能拿到保研名額,但外保優勢不大,下限能保證校內保研,但上限有限。
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第一,加入特殊班級參加二次選拔前要三思。
第二,進了特殊班級,降低期待,守住不被淘汰底線,確保獲得保研機會。
第三,萬一被淘汰,退路要靈活,海外留學、實習、找工作、考公選調等都可作為退路。
第二個陷阱:現在大學的雙學士學位也存在陷阱,像金融加計算機、會計加人工智能、外語加法學、英語加人工智能這類雙學位。
第一,內卷嚴重,且名額不傾斜,拿保研資格比普通專業還難。
第二,容易學得四不像,保研難,就業也難。許多高校設置雙學位的底層邏輯,是把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組合銷售,用冷門專業低分抬高高考分數線。所以很多雙學位只是噱頭,大部分課程質量不高。要提前看清設置和培養方案,求穩保守,別選重合度高的雙學位項目。
如果選了這些項目該怎么辦?
第一,好好學習,高績點是關鍵。
第二,若不能保研,規劃留學或工作。
第三,抓住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小專業,針對這個專業,通過科研、實習、職業技能等方式,構建專業壁壘。
第三個陷阱:有許多看似很厲害的競賽,其實是“殺豬盤”,不適合普通人。比如SM瑞康we master電賽、集創賽、互聯網+等比賽,要么很吃資源,沒有好項目和前期積累根本拿不到獎,像互聯網+這類比賽,基本就是項目資源傳承賽,接不到學院以往厲害的項目,根本進不了省賽;要么難度大,耗時久,會拉低績點排名,比如ACM。對于這類比賽,核心原則就是及時止損,見勢不對,立刻撤退。
第四個陷阱:很多加分項形同虛設,別對其抱有過多幻想,別在這上面浪費時間和金錢,老老實實搞成績才是關鍵。比如南方某科學院一區二區國際組織實習,這是當前保研的大趨勢。教育部和高校為保證保研公平,加分項審核越來越嚴,很多學校卡得很死。崔老師個人認為這是好趨勢,大家安心搞成績就行。
第五個陷阱:獎學金有時會迷惑同學。獎學金政策不等于保研政策,獎學金加分不等于保研加分,甚至獎學金加分還會誤導你。如果大一大二按獎學金加分去參加比賽項目,到了大四保研時就會發現那些比賽沒啥用。說到底,保研成果是延遲的,至少要等3年,而獎學金是一年一評。所以同學們需要在短期利益和長期目標間做出選擇,這也是很多同學糾結的原因之一,選擇保研就得蟄伏3年。
第六個陷阱:認為保研一定要做“六邊形戰士”。老費個人堅定認為,80%的同學沒能力做“六邊形戰士”。在保研實操中,抓住核心的排名,達到基本硬件要求,比如通過六級,再搞點科研,有一兩個優勢項目和經歷就行。進一步分析,保研策略和規劃關鍵思路是抓重點、分主次,別想著什么都做。
就算保研競爭激烈,全能選手也是少數。而且很多所謂“六邊形戰士”其實徒有其表,看似什么都好,但沒突出優勢,肚子里沒干貨。說白了,一個有超級長板的非“六邊形”同學,保研質量絕對比各方面都差不多的“六邊形戰士”更高,去向更好。
第七個陷阱:本校老師承諾本校本研兜底,這在3 - 5年前或許可信,現在可別隨便信。很多學院領導和老師說這話,可能只是作秀或一時口快,不會真正對你負責。因為形勢變了,尤其是很多985院校保研名額與研究生招生坑位增長幅度不成正比,保研名額增加,但研究生招生名額原地不動,導致很多原本想保本校的同學只能下崗降級保研。
如何應對這種本校不保底、降級保研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呢?很簡單,給自己留退路,不管是申請國外學校還是國內其他學校,多拿一個offer保底。
第八個陷阱:老師說你排名靠后不能外保,別信。理論上,只要有常規保研名額,都能外保。老師這么說,是想留住你,保證本校保研生質量。因為99%的學校,保研生源首選本校本科生,甚至有的學校很過分,要求學生簽保密協議,否則威脅不給保研資格,比如東北某個985。
遇到這種情況,如何為自己爭取外保機會?以下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大家自行判斷。
首先,如果學校老師威脅不簽協議就不給保研資格,協議要簽,先保住保研資格。
第二步,夏令營和預推免,能投就投,想盡辦法拿到外校offer。因為學校老師覺得你簽了協議就不敢去外校,這是欺軟怕硬。
第三步,拿到offer后,再和老師爭取,或者直接在系統里填外校志愿,生米煮成熟飯,老師也沒辦法。當然,本校老師可能會找你麻煩。你和老師據理力爭的底氣,是教育部辦公廳2014年發布的保障政策,里面明確規定推薦高校不得對本校推薦名額限制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報考類型,不得自行設置留校限額或名額。如果真有老師卡你,別慌,老師一般不會把事情鬧大,而且你能保出去就是學院的優秀人才,老師多少會給你幾分面子。
第九個陷阱:許多高校推出更隱蔽、高段位的強制保內方式,讓人找不出破綻。比如,第一種設置各種本碩一體化、本博貫通特殊班型,這是愿打愿挨,選了高保障率,就得接受大概率保不出去的事實。
第二種,設置各種專項保研名額和計劃,一旦入選就只能保本校,這是很多高校的操作方式。高校這么做,涉及名額分配流程和模式,一般是教育部、學校、學院、各專業層層分配,學校和學院在中間環節有一定自主權,可以設置各種只能保內的專項名額,比如學位建設專項指標、專項援助指標、新設指標JCDL專項等。舉個例子,很多看似保研率超過20%的985、211學校,外保同學可能只有前10%,甚至前6%。
如何應對?很簡單,成績排名是王道,排名高就不用擔心,排名稍低可能就得留本校。
第十個陷阱:刻舟求劍,自我設限。比如覺得學姐去了華科,自己也只能去華科;班里只有第一名能去清華,自己第二名就不去清華;大家保研都選能動專業,就沒人敢選電氣專業。超過80%的同學會給自己設各種限制,束縛自己的選擇。但保研本身就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因為保研無論是夏令營還是預推免都很混亂,情況各異,亂中撿漏很正常,要敢于突破自我限制,別自己給自己設限。不管是學校層次還是專業范圍,都可以大膽嘗試。膽子不大,怎么可能撿漏?
我常說,保研本身時間成本不高,不能偷懶,因為保研的每一分機會和概率都要抓住。
第十一個陷阱:有些熱門專業已經“卷麻了”,性價比極低,追熱門就是“殺豬盤”。比如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設計方向,一是保研競爭激烈,可能會降檔嚴重;二是這類專業即便保進去,大概率也找不到好工作,這與個人能力和專業無關,單純是行業現狀。很多精尖專業好崗位太少,像算法、芯片設計,好公司一年也就招幾百人,即便碩博連讀7年,也不一定能競爭得上。
第十二個陷阱:這兩年學碩也“卷”成了“殺豬盤”,名額太少,競爭激烈,而且學碩找工作和專碩區別不大,甚至還不如專碩。因為很多學碩管理嚴格,導師不讓實習。從趨勢看,專碩名額會增加,才是未來方向。只要家庭條件允許,優先考慮專碩。
第十三個陷阱:直博也是高風險高收益,別盲目選擇。直博的風險網上說了很多,比如面試難度和壓力、導師人品、延期畢業、學歷貶值、找工作難等等。所以,膽子小的、扛不住壓力的、沒有學術追求的、吃不了苦的同學,別選直博。
第十四個陷阱:學校梯隊相近的情況下,別太糾結學校層次,別陷入高中的排序思維、鄙視鏈思維,多考慮個人訴求,結合專業方向和導師實力來選擇。底層邏輯很簡單,學校排名評估高低與學生個人關系不大,踏實找好工作、生活幸福才是關鍵。
第十五個陷阱:別相信任何合作承諾,尤其是外校導師,每年都有同學被外校導師放鴿子,這種教訓比比皆是。如何應對?以“渣”治“渣”,多拿幾個offer,有備無患。
第十六個陷阱:保研過程中舉報高發,且舉報理由千奇百怪,比如宿舍違規使用電器、入黨入團或班干部拉選票、專業實習請假時間太長、節假日出去玩沒請假、集體活動沒參加等。怎么應對?防人之心不可無,平時多注意。可以看看學員手冊,研究學校學院以往的通報批評,了解哪些事情容易“暴雷”。
第十七個陷阱:因為保研競爭,同專業同學關系容易變得尷尬,很難平常心交朋友,同班同學往往比較孤獨。老費個人認為不用太敏感,大度一些。畢竟保研有競爭,但這不妨礙同學間的合作。
第十八個陷阱:很多同學會因為當“海王”(同時和多個學校老師聯系)而內耗,覺得這樣做不負責、沒道德。怎么看和怎么做呢?
第一,這是正常的自我保護,是制度和形勢導致的,問題不在個人,別內耗自責。第二,及時拒絕,不用同時吊著七八個老師,保留兩個offer就夠了。
第十九個陷阱:本科老師和你關系好,希望你留校讀研,但你自己想出去,這種情況要早點想清楚,早做決定,盡早跟本科老師說清楚。
第二十個陷阱:容易陷入攀比怪圈,常拿別人的優秀來“PUA”自己。比如看到同學去了清華,就覺得自己連清華面試都進不了,開始自我懷疑。很多同學在保研過程中會不自覺和別人比較,但這種攀比沒意義。因為保研過程和結果都很隨機,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別人怎樣與你無關,別責備自己。
追求讀研的過程和結果很重要,但讀研的方式不一定非要延續本科的“好學生思維”,尤其是碩士階段,很多碩士找工作和科研成果、論文發表關系不大。本質上,保研就是本科階段的內卷提前,本科同學提前搞科研、卷論文。所以能讀研就已經很厲害了。至于讀研要不要繼續“卷”,要自己想清楚,在我看來,保研和讀研是兩回事,讀研的邏輯又不一樣,每個人讀研的方式和狀態都不同,“卷”或者“劃水”都正常,只要知行合一,目標和路徑一致就行。別把保研的內卷思維帶入研究生階段,死命卷科研,最后找工作也不一定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