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研究生是讀不起了。”
有網友在社交平臺放出了自己的研究室學費截圖,顯示共繳費10.1萬元,并配文“一年學費比前面20年都多”。
該網友的截圖和配文顯示,她即將就讀于某頂尖高校攻讀應用統計碩士專業學位。不過,也有其他網友留言表示:像經管類專業都屬于高收費專業,如果是非全日制收費則可能更高。
“印象中研究生學費一直停留在8000、10000元。”雖然還有不少人不了解,但研究生學費高這件事其實并不是第一次被抱怨了,不僅高,近年來也不斷在增漲。
研究生學費,還在瘋漲
以前讀研靠著獎學金、助學金之類的補貼,基本不用自己掏腰包就能擺平。但是隨著這幾年研究生擴招,高校手里的資源早就捉襟見肘,連獎助學金都跟著 “縮水” 了。
如今,幾萬的學費早已不再稀奇,很多同學還沒體驗月入過萬的生活,就已被迫承受月出過萬的學費。
西南財經大學:25級會計專碩的數據分析與財務決策方向,從原本的6.8萬元/2年,一躍提升至9.8萬元/2年,而CFO與大數據決策方向則直接定價16.8萬元/2年。
華東師范大學:全日制通信工程碩士學費已經漲至9萬元/3年,人工智能專業更是標價15萬元/3年。
南京師范大學:會計專碩(全日制)學費由2.5萬元/年升至3萬元/年。
東華大學:電子信息學費暴漲至3萬/年,3年共計9萬。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與傳播:專碩學費一年18w。
圖源:上海交通大學2024年行政事業性收費公示
其實,這學費上漲的現象并非個例。
據統計,近兩年全國39所985高校,至少有11所高校的研究生學費上漲,涉及58個專業。其中7所院校7個專業漲幅超100%。
就拿大家熟知的頂尖院校來說: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非全日制EMBA項目,學費為82.8萬元;復旦大學的金融專碩,最新學費已漲至25.8萬元。
漲學費是大勢所趨?
2021年,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實現歷史性跨越。要普及高等教育,學費就不能太高,也正是因此,“學校越好,學費越低”才在這些年里成為大家的共識。
但現實困境是,不少地區、學校的學費標準已經沿用了十幾甚至二十幾年,難以適應今日的“行情”。例如上海市自2000年以來,學費標準一直保持穩定,四川公辦高校在2023年以前的通行學費標準于2004年制定。
然而,隨著高等教育規模擴大,落實到學校層面,其辦學規模也在擴大,近年來物價上漲,高校的辦學成本更是顯著提升。
財政撥款、學費收入和社會捐贈是高校經費的重要來源,其中又以前兩者為主。近年來,教育部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財政撥款并未出現明顯增長,與此同時,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在校生數年均增長率均在4%以上,學費收入卻長期處于較低水平,滯后的收費標準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高校的發展。
教育部等五部門在2020年引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教育收費管理的意見》中提到,各省應根據辦學成本、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落實并動態調整高職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生均財政撥款標準或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此后,各省市均有相應學費調整動作。
這些變化,對于正在考研或者已經擬錄取的同學來說,影響也是實實在在的。
以前覺得考上研就萬事大吉,現在光學費這塊兒,就得好好掂量掂量:幾萬甚至十幾萬的學費,對很多普通家庭來說,壓力真不小。
研究生學費的上漲,在無形中也提高了讀研的門檻,讓一部分想通過考研提升自己的同學,因為經濟原因而猶豫不決,甚至放棄。
獎勵與保障,并行!
在學費上漲的同時,也不能完全忽視個人家庭的承受度。構建多元化的資助獎勵體系,是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兜底”保障、積極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
我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政策制度健全,構建了“獎、助、貸、免、勤、補、減”多元政策體系,覆蓋高等教育所有教育層次、培養單位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2024年,財政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調整高等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國家獎助學金政策的通知》。高校獎助學金迎來了利好變革:名額翻倍、標準提高,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提高至1萬元!
江西省財政廳、教育廳印發《關于調整我省高校研究生學業獎學金政策的通知》,對江西省高校研究生學業獎學金政策進行調整,從2025年秋季學期起,提高江西省高校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財政支持標準。
其中,碩士生由每生每年8000元提高到10000元,博士生由每生每年10000元提高到12000元。
學費上漲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結果。在高等教育成為大眾教育的背景下,適時適當提高學費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完善學生資助體系,改善辦學條件、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
高等教育如今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研究生數量越來越多,獎學金的變革是為了讓高校資源的調配更加公平、高效,能夠持續、長久地發展。除了學業獎學金,還有各種特色獎學金出于激勵研究生們的目的而設立,如校長獎學金、名人獎學金、校友獎學金、企業獎學金……我們期待著,鮮衣怒馬的少年們創造出更多奇跡。
研究生是科研領域的生力軍,是蘊藏著無限可能的幼苗。切實保障研究生的生活基礎,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才能不斷激發出他們的潛能,奔向閃光的未來,成為科研大國的堅實基石。
(來源:軟科、紅果研考研教育、木倉考研等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