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 ,豆瓣上流行起了一種「5+1+1」的學習方法,即5天學習、1天休息、1天復盤。就像是工作一樣,先是5天工作日全勤打卡,隨后給自己1天放松的時間,最后整理、復盤自己之前學習的相關知識。通常來說,我們比較習慣的學習方法是每天按時定點地打卡,完成重點任務,這時候容易把自己“逼”得太緊,甚至會有“不敢休息”的錯覺,認為自己只要開始休息就會出現滑坡效應,逐漸放松了學習的節奏,出現擺爛或者其他偷懶的情況。就算是知道“要休息”,也會忘記要在休息之后盡快復盤,讓自己能夠獲得足夠的「正反饋」,也能及時發現遺漏的知識點或者是尚未整理清楚的內容。
☆ 過去一年,我嘗試用「5+1+1」學習法整理與復盤工作內容,發現在適當的放松之后,不僅學習、工作的效率會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能夠更輕松地應對一些看起來特別困難,或者是之前設想得特別無從下手的事情。「放松」其實并不會讓我覺得焦慮、緊張,相反,比起在忙碌了一天后通過熬夜獲得休閑的方式,專門拿出一整天的時間調整身心狀態更令人感到愜意和舒適。
☆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在學習中有效、有用的TP/TJ人的學習方法!
To do list
5+1+1學習法☆
真的很有用☆
@TuTouSuo??
學習絕對不是比時長或者是拼誰能夠在圖書館待得時間更久,而是誰能夠最有效地利用每天的學習時間,如果要踐行「5+1+1」學習法,我總結出了三個必須要做的事情:
☆FIRST|第一,一定要列計劃
不管是P人還是F人或者T/P人,都必須要讓自己的學習是有條理的(笑死,花花說這是“P人為了生活做J”)。因為只有你自己能夠掌控每天的學習時間和該做的任務時,才能夠在晚上復盤的時候獲得強烈的“正反饋”,也能夠更清晰明白地知道現階段的學習還有哪些沒有做好的部分。如果你是一個愛做(電子)手帳的朋友,也可以稍微多花一點點時間(僅限于9月之前)把to do list做得漂亮一些取悅自己,但千萬不要本末倒置,精致且有效的學習真的大部分時候只存在于油管的韓女那里。
「to do list」其實就是“規劃表”,即對每天要做的事情有一個明確的判斷,目前我總結出有兩種制作的方法:
1、適合每天有規律的學習計劃:按照「早中晚」的方式設置自己的學習日程,比如考研準備時我喜歡在早上背單詞、學習新的專業課專題知識,下午做英語閱讀或者是其他題型,再對專業課內容進行整理,附帶一點政治學習;晚上一般以上網課和做作業,復盤課程和消化筆記,復習英語為主。每天的學習都被簡單地切割為了三個部分,幾乎每天都可以復制這樣的時間規劃。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時間和任務安排,例如發現下午雖然有4個小時,但是有一些任務花費的時間比自己想象中久,但也有價值,明天就可以適當進行調整。千萬不要因為沒有完成任務而感到焦慮(之前我自己學習就有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一定一定要復盤,今天哪些沒有完成,為什么沒有完成,去尋找解決方法,明天如何調整,而不是抱怨、責怪自己,陷入焦慮情緒。
2、適合工作黨或沒有明確任務的研究生黨:像我目前的狀態就屬于每天除了固定晚上寫推文的時間外,其他時候都是沒有固定的工作的,就比較傾向于把事情按照【輕重緩急】的方式進行排序。比如今天一定要完成的我會直接放在第一個,以此類推,這樣不容易耽誤重要的事情。而且很多事情其實是分為【若干個步驟】的,比如我做好了貼紙之后需要聯系印務去整理印刷,以前我習慣把所有的都放在一個list里面,最后就導致我明明已經完成了一件事——“制作貼紙”卻沒有辦法立刻擁有「正反饋」,沒有辦法立刻享受完成一件事的快感。一旦我發現這樣不利于我有效地完成工作,我就立刻對自己的list規劃做出了調整。
list永遠是服務于我們個人的,就像是所有的工具書或者學習方法一樣,千萬不能「認死理」,認為就必須和某人一模一樣。
每天的計劃列好了、完成了,當天晚上復盤起來就會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和充實感,這樣的感覺會持續地讓你感到興奮,并且擁有更多【想要繼續做下去】的欲望。正反饋一旦出現,焦慮就很容易被克服。
很多時候焦慮的情緒不是來自于“你做了什么”而是“還沒有開始做什么”。
這里還要再提醒一下,很多朋友不知道每日的list是從哪來的,其實是你這一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學習的知識的細化!
舉個例子,3月至6月是需要閱讀新傳學科基礎參考書目的階段,假設院校核心的書目有6本,其中最重要的傳播學、新聞學、網絡傳播你的預期是閱讀2遍,并且對每章節的概念整理筆記。其他書目以1遍閱讀為主。那這時候傳播學、新聞學、網絡傳播參考書書目閱讀兩遍就成了你的階段性目標,不管是通過公開課「B站:禿頭研究所Monsters」,還是專題課程「」,總之這幾個月時間你需要完成這個目標,那每天要做的、每個星期要完成的,就會更加清晰。
還還還還有一點!計劃不要太長、太久,關注階段性目標以及每天的學習就好。因為隨著時間推移,我們都會調整計劃讓它適應我們自己的學習節奏和方法,所以千萬不要「讓學習計劃太冗長」。
☆SECOND|第二,適當的休息
千萬不要過分地擔心“滑坡效應”!!
滑坡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一次的「偷懶」會導致接下來更多次的「偷懶」,使得自己逐漸變得散漫,對學習或者工作不上心。但其實,學5休1能夠讓我們的大腦更適應復雜的挑戰,同時還能有一些其他的靈感迸發出來。
之前我會把每天的工作排得很滿,幾乎就只能在臨睡前刷刷手機,看看平時喜歡看的美劇,結果就導致睡得很遲,早上精神也很差。但是如果我知道每5天都能有一天的時間可以休息、放松,看看電影或者是和朋友去公園聊天,到某個酒吧里喝喝酒,就會覺得很有期待感,每天睡覺的時間多了,也不會導致第二天精神不佳!
比如這個周末就和朋友一起去了海邊,沒有緊張忙碌的工作,就是走走停停說說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第二天我會發現自己的工作狀態和欲望都有了很顯著的提升!效率也比之前高了很多!尤其是到不同的城市或者陌生的地方看到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文化體系,也會讓我的創作欲爆棚,獲得很多新奇的感受!
☆THIRD|第三,別忘記復盤整理
“5+1+1”的最后,其實是對過去5天的內容進行全面復盤。因為我們每天晚上都有一個整理,所以這一天的復盤其實是對尚未把握的,或者是過去幾天里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做出回應。
這一點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難做到。一方面是很多朋友會覺得復盤屬于“沒有新的知識輸入”很浪費時間,另一方面是人都有回避自身問題的偏向。任何事情不復盤,只顧著一味地向前走,最終只能是雪球越堆越大,但內核仍然搖搖欲墜,只有每一步都扎扎實實地走好,才能夠保證效率能夠持續不斷地提升。
“慢慢來,比較快”,這是我始終認為有用的一句話。
復盤的方式和list差不多,先是對自己這周完成的事情進行回顧,其次是查看未完成或完成得不夠到位的任務,思考其中原因并嘗試提出解決對策。舉個例子,假設發現自己在參考書閱讀時總是花費大量的時間,導致其他任務很難有效完成,并且時間花了也沒有很有用的結果。這時,就必須要尋找一些過往的經驗,不論是看經驗帖,還是詢問身邊認識的學長姐,再或者是在一些社交媒體上尋找方法。
遇到問題就嘗試解決問題,而大部分的問題都需要復盤才能解決,逐漸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可以反過來成為很好的學習正反饋,激勵下一次的學習活動。
☆最后,一些碎片化學習的方法
像是臨睡前或者是午飯、晚飯時,很多朋友會傾向于聽一些播客或者是看推文、b站視頻(當然用來看看美劇也完全沒有問題),如果遇到一些知識點、觀點或者是讓你覺得十分不錯的表達語句、字詞,都可以通過隨身準備的筆記本摘錄。
摘錄的過程不一定是非常規整的,也可以稍顯凌亂,但一定要讓自己后續閱讀時找到重點。包括后期學習時遇到的一些答題方法、技巧,都可以呈現在一本筆記本中。它不算是「正規」的專題筆記,只是一種知識的碎片化積累,豐富我們的知識面,可能也會無形中帶來很多不一樣的靈感體驗。
☆tips:一定手寫!手寫出來的記憶感真的比復制粘貼強太多(大學讀書做的手抄筆記到現在都記得!誰懂!!);如果手邊沒有本子可以先記在備忘錄里,之后再進行摘錄;不能偷懶!不能偷懶!想著要做但沒有做真的會浪費很多“你本可以”的機會!
??????
* ???? ????? *
「2026屆54所院校全程企劃」
減少考研投入成本 一站式學習
清晰化院校考查內容 輕量簡單
「啊嘍哈 你的實務保姆來了」
消息寫作、評論寫作齊齊搞定
省事、省力、還省心
「知識專題課|知識專題筆記」
傳播學、新聞學、網絡傳播學
三門學科一套課程+筆記速速上岸
「2026版名詞解釋(正在售賣)」
結構化背誦+貼合教材+輕量記憶
必背300詞+掃盲1000詞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去更大的世界 做更有趣的人 」
值日生酒醒時間:9:00-19: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